山楂树腐烂病山楂树腐烂病树干上产生的子实体 【主要特征】:危害山楂的枝干症状分溃疡型和枯枝型溃疡型多发生于主干、主枝及桠杈等处发病初期,病斑红褐色,水渍状,略隆起,形状不规则,后病部皮层逐渐腐烂,颜色加深,病皮易剥离枝枯型多发生在弱树的枝上、果台、干桩和剪口等处病斑形状不规则,扩展迅速,绕枝一周后,病部以上枝条逐渐枯死后期在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雨后或天气潮湿时从分生孢子器中涌出橙红色卷须状孢子角子囊壳在秋季形成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合理修剪,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2)预防冻害冬前适时进行树体涂白3)消除菌源早春于树液流动前清除园内死树,剪除病枯枝、僵果台等,携出园外集中烧毁山楂树病虫害及防治 叶黄斑病毒病 [症 状] 感病植株叶片出现黄色斑驳或彩斑,一般黄色斑驳具有不同的形式,有时褪绿很轻,有时有不规则污斑或斑点花有时也出现斑驳或大理石花纹 [病 原] 为山茶叶黄斑病毒(Camellia Yellowspot Virus)有关此病毒的特征和性状沿不清楚 [传染途径] 据试验,嫁接可以传染山茶叶黄斑病毒病病株作为砧木,接穗上就易出现此病病。
[防治方法] 避免用病树接穗扦插,也不要用病株作砧木 斑点病 [症 状] 感病叶片初出现小圆点,经一段时间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斑点,大小为2毫米-7毫米病斑暗褐色至烟灰色,边缘稍鼓起有时在坏死区与健部间有一暗褐色带后期,病斑表面长出小黑点 病原 为Monochaetia kansensis Sacc.,属腔孢纲、黑盘孢目病斑上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传染途径 病害在4-9月都有发生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 [防治方法] 摘除病叶,并喷洒75%百菌清600倍液,或0.15%高锰酸钾液 网饼病 [症 状] 病害主要发生在已充分展开的新叶上,老叶受害少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初期在叶片上产生针头大小的油渍状小点,淡绿色,边缘不清,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暗褐色,病组织变厚,有时向上反卷,叶片背面沿着叶脉出现网状突起,故称网饼病 [病 原] Exobasidium reticulatum Ito et Saw.(网状外担菌),网状外担菌属子菌亚门、层菌纲、外担菌目病斑上的网状突起病菌的菌丝,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子实层。
子实层上为许多担子及担孢子,担子圆筒形或棍棒形,顶端稍膨大,基部稍尖,大小65-135×3-4微米,无色,无隔膜担子顶端生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透明,单胞,倒卵形,或短棍棒形,大小8-12×3-4微米,萌发时中间形成分隔 [传染途径] 病菌以菌丝在植株的病叶上越冬,但不能在落叶越冬病菌孢子通过风力传播南京地区3月下旬开始发病,全年以4-6月,9-10月间发生较重潜育期和孢子形成期较长,在适温条件下,潜育期10-23天,孢子形成期约2个月有多次再侵染温暖(22-27℃)、高湿、多雾、少日照、通风不良及植株生长稠嫩的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在引种山茶苗时,应注意检查,不要把此病带入 种植不宜过密,注意通风透光,使其不利于病害的发生 在病害发生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5:160波尔多液 灰霉病 [症 状] 病菌先从花瓣的尖端侵入发病后,病部呈水渍状,褪色最后,花瓣变褐腐烂,花朵脱落 [病 原] 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
病部的灰色霉层,即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传染途径 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危害 [防治方法] 1、注意通风,降低湿度 2、及时摘除病花,集中销毁或深埋于土中 3、发病初期,喷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1500倍液 日灼症 [症 状] 主要被害部位是叶片受害较轻的叶片,在叶面产生淡灰白色、淡黄色和淡黄褐色伤斑,斑的边缘界限不明显,叶背相应部位不显现症状受害较重的叶片,伤斑为褐色至黑褐色,边缘较明显,周围略显淡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伤斑中受害量重部位,出现长椭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褐色坏死斑,颜色较伤斑明显为浅,边缘稍凹,与伤斑分界明显在坏死斑的正面和背面为病菌所寄生,并产生小黑点在少数暴露较明显的枝条上,亦可出现浅灰褐色灼伤斑 [发病原因] 此病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为烈日灼伤所致,是生理的原因非病原生物侵染所造成山茶为喜温暖湿润环境的树种,生长适温3至9月为13-18℃,9至次年3月为10-13℃;喜半阴环境,切忌强光曝晒人们归纳为山茶"喜温暖,稍耐寒,惧耐寒,惧高温,畏曝晒"因为强烈曝晒,在山茶的最高温限以上,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阻碍,叶绿素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光合作用不能进行,细胞内蛋白质结构遭到破坏而凝聚变性。
且高温引起呼吸作用增大,使养分消耗量剧增,而得不到补偿,致使叶片的组织出现灼伤以至枯死的症状灼伤的叶片主要分布在各个枝梢的第一至每三张叶片上从全株被害叶片的分布情况看,上部被害叶片重于下部,南部重于北部,西南部重于东南部 [防治方法] 在夏季高温季节,用芦帘等物进行遮荫,可以有效地防止日灼如系盆栽山茶,可以搬到有荫处,避免太阳直接照射 在高温干旱季节,应增加灌水次数,以不断补充植株蒸腾所需要的水分,也可设法降温,减少水分的蒸腾,如叶面喷水,地面铺草等在高温期间不施或少施氮肥,适当施些钾肥,以免枝叶徒长而肥嫩娇弱,易遭灼伤 在夏季高温地区的园林绿地建设中,如需配置山茶,宜考虑种植在较阴处 缺铁黄叶病 [症 状] 主要表现在新梢的幼嫩叶上开始叶肉先变黄,而叶脉两侧仍保持绿色,致使叶面呈绿色网纹状失绿随病势发展,叶片失绿程度加重,出现整叶变为黄色,叶缘枯焦,引起落叶严重缺铁时,新梢顶端枯死 [病 原] 由缺铁所致由于铁元素在植物体内难以转移,所以缺铁状多从新梢顶端的幼嫩叶开始表现 铁对叶绿素的合成有催化作用,铁又是构成呼吸酶的成分之一缺铁时,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植物表现褪绿、黄化甚至白化。
[发病条件] 从土壤的含铁量来说,一般土壤并不缺铁,但是在盐碱较重的土壤中,可溶性的二价铁转化为不可溶的三价铁,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便表现缺铁可以说,一切加重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因素,都能加重缺症状的表现如干旱时地下水蒸发盐分向土壤表层集中;地下水位高的洼地,盐随地下水积于地表;土质粘重,排水不良,不利于盐分随灌溉水向下层淋洗等,黄叶病都易发生 [防治方法] 改良土壤,释放被固定的铁元素,是防治黄叶病的根本性措施;适当补充可溶性铁,可以治疗黄叶病树 茶黄毒蛾 [简 介] 又名茶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国内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国外分布于日本茶黄毒蛾是山茶的重要食叶害虫,除危害山茶外,还危害樱桃、枇杷、柿、乌桕、柑桔、油桐、油茶、茶等 [为害症状] 发生严重时能将山茶等的叶片食光,并可食害嫩枝皮层和花蕾幼虫体上有毒毛,人体触及,会引起皮肤奇痒和红肿 形态特征 成虫 雄蛾体长6-8毫米,翅展20-28毫米雌蛾体长9-13毫米,翅展26-35毫米雄蛾前、后翅棕褐色,稀布黑色鳞片前翅前缘橙黄色,顶角和臀角各有1块橙黄色斑,顶角黄斑内有2个黑色圆点翅中部有2条黄白色横带,两端弯。
卵扁圆形,淡黄色直径约0.8毫米卵块椭圆形,上覆黄褐色绒毛 幼虫 体长10-25毫米头部黄棕色,有光泽,具褐色小点体黄棕色,圆筒形各体节背、侧面多具黑瘤数枚,瘤上族生黄色毒毛 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2-4代江苏等2代地区,以卵在植株中、下部叶片的背面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白天伏于叶背或隐蔽处,夜间交尾、产卵每头雌成虫产卵100-200粒卵产于植株中、下层老叶背面,亦有产于枝干、枯叶或杂草上未交尾的雌成虫也能产卵,但卵块小,或散产,卵不能孵化卵的孵化盛期,一般在最早的卵块孵化后5天左右出现同一卵块卵,常在一天内孵化完幼虫1-3龄时,有群集性,常10-100头集取食叶肉,3龄以后开始分散危害 防治方法 幼虫群集时,可摘除虫叶摘时不要触及毒毛幼虫发生初期,用90%敌百原药、50%马拉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中任一种杀虫剂的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 红蜡蚧 [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河北、山东、陕西和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国外日本、印度、美国等有分布多聚集于枝梢上吸取汁液、叶片上亦有寄生。
树体受害后,抽梢量减少,枯枝增多 [形态特征] 雌虫 椭圆形,背面有较厚的蜡壳覆盖蜡壳呈暗红色,长约4毫米,高约2.5毫米,顶部凹陷,形似脐状有4条白色蜡带,从腹面卷向背面体极鼓起虫体紫红色,触角6节,第三节最长雄成虫体长1毫米,翅展2.4毫米 卵 椭圆形,淡红色,长0.3毫米,两端稍细 若虫 初孵时呈扁平椭圆形,长0.4毫米,暗红色,腹端有2长毛2龄时成广椭圆形,稍突起,暗红色,体表披白色蜡质,3龄时蜡质增厚 前蛹和蛹 蜡壳暗红色,长形蛹体长1.2毫米,淡黄色,茧椭圆形,暗红色,长1.5毫米 [生活史及习性] 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虫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越冬雌虫产卵盛期雌若虫蜕皮3次,第一龄约经20天;第二龄23天-25天;第三龄约30-35天9月上旬成熟交尾后越冬雄虫第一龄若虫期与雌虫同,第二龄若虫期40-45天,前蛹期1-2日,蛹期2-6日雄成虫8月中旬至9月上旬羽化,寿命甚短,仅1-2天越冬雌虫产卵于体下,产卵期长可达一个月每雌可产卵200-500余粒初孵若虫离母体后移至新梢群集于新叶及嫩枝上,多在受阳光的外侧枝梢上寄生,树冠内膛枝叶较少。
若虫孵化后,离母体移至新稍定居后,即吸取汁液,并由泌蜡器官在虫体背面和胸部两侧分泌蜡质,背面呈马蹄形,侧面呈斑点状,均粉白色以后虫体逐渐长大,分泌物也逐渐长大,分泌物也逐渐增厚,雄虫在前蛹期停止分泌蜡质物雄虫化蛹时,分泌一层较薄的白色蜡茧,化蛹其中 茶细蛾 [简 介] 又名幕孔蛾、三角卷叶蛾,属鳞翅目、细蛾科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广为分布危害山茶、茶和油茶 [为害特点] 将叶尖向叶背面卷结成三角形虫包,居于包内取食转移他叶时则另行卷包取食一般一包内1虫,偶尔一包内有2-4头幼虫幼虫老熟后在虫包上咬一孔洞爬出,转移到下部老叶或成叶背面靠近主脉处结茧化蛹,一般一叶结茧1个,也有的一叶上结2-3个的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4-6毫米,翅展10-13毫米头、胸暗褐色触角丝状、褐色颜面密布黄色鳞片前翅褐色,带有紫色光泽,前缘中央偏基部有三角形金黄色斑纹后翅褐色,缘毛长腹部背面暗褐色,腹面金黄色 卵扁椭圆形,长径0.3-0.5毫米无色,半透明,有光泽,近孵化时变混虫 幼虫 体乳白色,半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