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刘 堤我村现名刘堤,因刘姓人家居于故黄河大堤而得名刘姓先祖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移民而来,迁于此地时,原有苏、郎等姓居民,村名曰“堤上村”.二十世纪末,黄塔古寺曾出土一小碑,碑文中“堤上村”人有十名,其七人与我宗谱上人名相同,其他三姓谱无载或说民国十九年《重修滑县志》标注本中册第五十页言:“广敬区张家堤原名‘堤上村’ ”,似乎“堤上村”不是我村原名,可是我村当时属于广学区,黄塔寺紧邻我村,也属广学区,而张家堤当时属于广敬区,即今高平乡西北隅,二者相距四十里,显然张家堤非碑文上之“堤上村” 又今滑县枣村乡北隅亦有“堤上村” ,然而二者相距七十里左右,更非出土碑文上之“堤上村”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听老辈人所讲,我村原来还有苏、郎等姓,由于各种灾害,其他姓氏渐没如今,仅村东遗有“苏坟” 、 “郎窝” (戏言)而已志、碑、口传三者印证,至此可以结论:刘姓先祖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移民于“堤上村” ,与原居民苏、郎等姓和睦相处,由于各种灾害,其他姓氏渐没,仅存刘姓人家,于是以后村名冠以姓,人们称“堤上村”为“刘堤上村” 堤上”二字因说的快而成了“diang”, “diang”有其音无其字,正是“堤上”二字的合音,亦似反切,现在还有一些人称刘堤为刘“diang” ,这也说明了刘堤村原名“堤上村” 。
二 隶 属 沿 革我村现属滑县半坡店乡所辖明洪武元年(1368 年)滑州改属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三年废白马县入滑州,七年降滑州为滑县,我村即属滑县永宁乡班村里清雍正三年(1725 年) ,改属河南卫辉府滑县永宁乡班村里宣统三年(1909 年)滑县改六乡为十六区,属滑县广学区,即南三区民国十九年(1930 年),滑县办理自治新区,改十六区为十区,属九区(区公所在老河寨)陈刘乡(该乡辖陈玉庄、刘堤两村) 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 ,滑县改自治为自卫,全县改为五个区,区下设联保,区属待考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二月十四日,滑县县长许兴凯携公款南逃,十五日公推贾心斋为自治委员会主任委员,三月二十九日,日军进攻滑县,三十日滑县城陷,四月,本村刘泽普(字雨亭)任滑县县长,不久退出县城,在本乡秦屯村设立县政府民国二十九年六月抗日民主政府在滑县、长垣县两县交界处设立卫南县,我村属卫南县六区(区公所在牛屯)新中国成立后,区划调整,八月设立平原省,滑县、卫南县两县合并,我村属滑县十区(区公所在焦虎)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平原省撤销,滑县划入濮阳专区 1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五日,我村划入新乡专署延津县,属八区(区公所在焦虎) 。
一九五五年,撤区建乡,延津县划为二镇四十八乡,属程庄乡(待考) 一九五六年,延津县划为一镇二十五乡,属半坡店乡一九五八年,延津县减为十一个乡,仍属半坡店乡,是年半坡店乡改为半坡店人民公社一九六二年十一月,改属安阳地区半坡店人民公社一九八三年九月,撤地建市,属濮阳市滑县半坡店人民公社,十二月改人民公社为乡一九八六年二月,改属安阳市滑县半坡店乡至今明之前,我村所居之地属何州县乡史无明载,只能以距之远近等考之远古,应属燕地,史称南燕,燕治之处故址有:一在今延津县王楼乡大城村(《延津县志》 、民国《重修滑县志》 ) ,距我村西南约三十华里,一在牛屯镇城坡寨村(一九八四年版滑县地图) ,距我村南约十四华里,距我村都不远隋开皇十六年分酸枣、东燕置灵昌县,后改为灵河县,其遗址在本乡零河村(民国《重修滑县志》 ) ,距我村北不足十华里,我村居三地之间,足以证明我村古属燕地唐之后,郡、州、军多次改换名称,但基本上属滑州灵河县宋为京西北路灵河郡灵河县,熙宁三年(1070 年) ,废灵河县隶治,省入白马县此后,即属白马县金本南京属,大定六年滑州割为河北西路大名府,属大明府滑州白马县元属山东大名路滑州白马县永宁乡,明以后如前所述。
三 刘 堤 居 之 堤 我村位于黄河故堤之上,因名刘堤该堤东西走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高约一至三米,北边紧挨着又一道故堤,两堤顶部相距不足五百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田基本建设时差不多整平,村南为平地,西邻半坡店村村东三百米处,堤断为洼地,宽约三五百米,最洼处深约三四米该洼地向南延伸至西孟虎寨,俗称东河洼过洼地故堤绵延向东该段洼地,应为古代黄河决口未堵而形成的,年代无考该堤筑之年代,遍查史志书籍,均未见确切记载,仅民国十九年《重修滑县志》采访稿云:“土人称为秦堤” 然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 年)八月河决阳武后,河空,次年南徙,河始离滑境,该堤非金以后所筑了民间流传的“秦始皇打堤,打到古柳树后地”的传说,只能从一面说明该堤为秦堤了四 刘 氏 起 源刘姓始祖刘累,尧之后裔尧本颛顼之子,黄帝后裔,甲申年(前 2377 年)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山)被封为唐侯其母庆都,陈锋氏之伊祁氏,尧随母姓祁 2《路史 后记》:“尧有九子,其封于留者为留氏,字亦作镏,今作刘,古通用 ”后有刘絫生而有纹在手,相絫字,故名,今作累,以豢龙事夏孔甲,赐之曰御龙氏,以更 董之后。
后因一雌龙死,潜醢(hai 肉酱)以食夏后,夏后飨(Xiang)之,继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邑(今河南鲁山县) 《竹书纪年》言:“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 ”《左传》 “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 ”刘累学豢龙时,尚居豕韦(今滑县万古乡妹村)迁鲁之后,商汤灭夏,亦灭原彭姓豕韦,封刘累后裔为豕韦氏,后彭氏复豕韦国,至商中期高宗“武庚中兴” ,再逐彭氏豕韦,复封刘累后颂八世孙叔假为豕韦氏周灭商后,一支被封于陶唐旧地(今山西翼城) ,后又迁往陝西杜城(今陝西长安县西南杜曲) ,其后代在晋任士师、司空,又封于隋(今山西介休西南)地,范(今河南范县 )地以地名为氏,有豕韦氏、唐氏、隋氏、范氏,以官称为氏,有士氏、司空氏其中一支因事留秦者仍姓刘 (上古,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周时,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汉时,姓氏已无区别 )汉代,高祖刘邦第三子如意被封为代王,据山西,文帝第三子刘参原被封到太原,亦据山西我村刘姓由山西洪洞移民而来,属山西刘姓,出于何支及移民前族谱世系待考证,高祖刘英与其弟刘耀(刘耀移居本县八里营乡八里营村)移居滑县后,现已二十四世,人有一千一百多口(不含外出者) 。
附: 此附录仅为考证与我村居之地有关者(一) 燕 考《辞海》历史分册:“燕,姬 姓开国君主伯倏,相传为黄帝后裔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后人为了区别北方的燕,称为南燕 ”《春秋左氏传》:“隐公五年(前 717 年)四月,郑人攻卫、牧,卫人以燕师伐郑秦王政五年(前 242 年) ,秦将蒙骜伐魏,取酸枣、燕、虚等二十余城,初置东郡,始有南燕县民国《重修滑县志》云:“在今滑县西南故胙城东北 ”《汉书地理志》 ;:“东郡南燕县 ”《后汉书郡国志》:“东郡燕县,本南燕国,有胙城,即古胙国 ”《晋书》:“惠帝光熙元年(306 年) ,改名东燕县,属兖州部濮阳国 ”“光熙五年(310 年) 进东瀛公腾爵为燕王 ”“隆安三年(399 年) ,慕容德自邺南徙滑台,国号南燕《魏书地形志》:“东郡今燕县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 年)置东郡,治东燕,亦即南燕 《水经注》:“濮渠又东北经燕城南,故南燕 姓之国也 ”《隋书》:“文帝开皇十八年,改东燕县为胙城,属滑州 ”唐《元和郡县志》:“隋文帝因览奏状,见有东燕县名,因曰:‘今天下一统,何东燕之有?’遂改名胙城,属滑州 ”清《一统志》:“南燕在延津县北三十五里,周为胙国。
”清《地理韵编今释》:“南燕在延津东三十五里 ”民国《重修滑县志》:“秦汉之南燕县,即姬姓之南燕国周之胙城,晋之东燕其故址在延津县东北三十五里,俗呼城上(大城村) 若慕容氏之南燕国,其故址在延津县北,即古之滑台,在滑州卫南县西南二十四里,或云三十四里 ‘二’字盖‘三’字缺笔 ”(二) 故 灵 河 县 址 考 4 《隋书》:“开皇十六年,分酸枣、东燕二县,置灵昌县,属东郡 ”唐《元和郡县志》:“灵昌县,上东北至州七十里本南燕县,自汉至隋不改开皇十六年分东燕、酸枣置灵昌县,取灵昌津为名,属滑州黄河在县北一十里赤眉故城在县东二十四里延津,即灵昌津,在县东北二十二里初,石勒伐刘曜,至河渚,不得渡,时流澌, 下流因风结冰,济讫泮,勒自以为得天助,故号灵昌津又《左传》:‘郑太叔收二鄙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又曹公北救刘延,至延津,皆此津也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4 年)因避讳改曰灵河县宋熙宁三年(1070 年)省入白马县,六年,废为灵河镇清同治丁卯年《滑县志》:“灵河县在县西南四十里灵河村隋置灵昌县,唐改灵河县宋省入白马县,今名灵河集。
”民国《重修滑县志》:“熙宁六年,废灵河县为灵河镇即今之零河集或讹为零河,盖‘灵’与‘零’同音之误 ”(三) 碑 石 考(仅以此作古地名参考)1、唐天宝五年崇兴寺小石佛造像天宝五年岁次 戌四月辛未十八日戊戌,灵昌郡胙城县观台乡小徐村弟子徐仙客敬造石佛一铺,上为皇帝皇后,下为僧、亡过父母,合家大小,内外眷属,普愿平安,寿福延长今得成就,设斋庆度,以偿前愿像主徐仙客 卫男嗣 董男二郎 二娘 三娘 男自然孙男自身孙男自勤 自励 妻徐男梁儿 按:近人顾燮光《河朔新碑目》:“此碑在城南七十里牛屯集周庄崇兴寺 ”《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改南燕县曰胙城,属滑州天宝初改滑州为灵昌郡此造像有“天宝五年、灵昌郡胙城县”字样,正与史地相合2、东郡宋氏世德碑宋氏,东郡白马县永宁乡中东林子里人,以农为业里西北五里许宋胡寨北,先茔在焉年代辽邈,丘垅颇多,不能辨昭穆,乃改卜里西原之永宁阡,别自为祖延祐五年(1318 年)岁在戊午十月吉日建注:延祐 –元代仁宗年号元代白马县属山东大名路滑州辖,称东郡者,此为尊古之意 (四) 《水经注》卷七、八节选濮水又东经匡城北,孔子自卫适陈遇难于匡也。
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于酸枣县故杜预曰: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 《竹书纪年》:“魏襄王十年(前 309 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孚阝,汉世塞之故班固云文堙枣野,今无水 濮渠又东北经酸枣县故城南,韩国矣 《汉官仪》:“旧河堤谒者居之城西,有韩王望气台, 城北韩之市也聂政为濮阳严仲子刺韩相侠累,遂皮面而死,其姊哭于此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濮水北积成陂,陂方五里,号曰池同陂又东经胙亭东注:故胙国富辰所谓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濮渠又东北径燕城南故南燕 姓之国也有北燕,故以南氏燕,东为阳青湖,陂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亦曰燕城湖径桃城南即《战国策》所谓酸枣、虚桃者也汉高帝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而东注于濮,俗谓之朝平沟,濮渠又东北与酸水故渎会酸渎首受河于酸枣县,东径酸枣城北,延津南,谓之酸水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亦曰桂陵 濮渠又东径蒲城北故卫之蒲邑 濮渠又东径韦城南,即白马之韦乡也 史迁记曰:夏伯豕韦之故国矣城西出而不方,城中有六大#,皆遂道下,俗谓江#也有驰道,自城属于长垣县。
濮渠又东径长垣县故城北,卫地也 濮渠又东分为二渠,北濮出焉濮渠又东北 ”(五) 有 关 黄 河 决 口、改 道 考1、 周定王五年(前 662 年)河决宿胥口东徙漯川黄河首次决口2、 汉文帝十二年(前 168 年)十二月,河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