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自考大学语文

n****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60.50KB
约32页
文档ID:59277233
自考大学语文_第1页
1/32

大学语文,记 叙 文,记叙文概述,1 定义:叙事、写人、记游、状物等类的文章 古代:记、传、序、志等; 现代: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纪、回忆录、游记等 以叙述为主,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1.简述《战国策》? 答:属于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十二国策,三十三篇 2.加点字及其句子翻译 ⑴左右以为君贱之,食以草具 答:左右认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给他吃很差的饭 ⑵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答:这就是那个唱长铗回去吧的人 ⑶窃以为君市义 答:我私下认为是为你买了义 ⑷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答:食物与门下其他客人一样3.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的民本思想是什么? 答:冯谖为孟尝君市义,求得百姓的拥护,巩固孟尝君的地位,在客观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对百姓有一定好处含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有着积极的意义 4.冯谖有哪些性格特征? 答:深谋远虑,机智果断,胆识过人 5.本文有什么写作特点? 答:先抑后扬先描写冯谖没有能力,没有本事,这是先抑;然后再描写他的过人能力与本事,这是扬 6.通过什么描写来突出冯谖的性格特征? 答:通过对话描写以及用孟尝君的反衬方法来突出。

垓下之围,1.简述《史记》? 答: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又名《太史公书》,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作者在文中对项羽倾注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历史功绩,又批评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 3.《垓下之围》描绘了哪三个场景?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答: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表现项羽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暗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 ⑵东城快战——表现出项羽爱逞匹夫之勇,说到做到,展现了项羽 勇猛无比以及不理解自己失败的原因的悲剧性 ⑶乌江自刎——宁死不屈,揭示出项羽内心世界知耻重义的性格特 征,以及走投无路,只能一死的英雄末路的心情4.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运用了项羽的什么话,这表明了作者对项羽的什么评价? 答:引用了项羽“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表现项羽至死不觉悟 5.分析以下细节描写的作用 ⑴“虞兮虞兮”的悲歌 答:表现了项羽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⑵文中出现三次“天之亡我” 答:表现项羽至死不觉悟 ⑶“瞋目而叱” 答:表现项羽在失败关口仍有英雄气概。

⑷将宝马赠给乌江亭长 答:既是报答乌江亭长的好意,又是对战马的爱惜 ⑸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 答:是对敌人的藐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张中丞传后叙,1.介绍韩愈? 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文学主张是言之有物,辞必已出,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2.本篇文章的特点是什么? 答:议论和叙事并重 3.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答:⑴前部分是议论文,属于驳论后部分是记叙文 ⑵前部分从两个方面驳斥了对许远的诬蔑,从一个方面驳斥 了对张巡、许远守睢阳这件事情的诬蔑,赞扬了他们捍 卫天下的事迹 ⑶后部分记叙了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补记了 张巡、许远的事情 ⑷两部分各有侧重,但相辅相成,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前 面是后面的纲,后面是前面的事实佐证,紧密围绕主旨4.前面驳论采用了什么论据及其论证方法 答:事实论据类比法,连用两个比喻,以此证明睢阳被攻陷,势在必然 5.说明张巡、许远及其南霁云的性格特征? 答:⑴张 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 强记 ⑵许 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⑶南霁云——深明大义,疾恶如仇,忠贞刚烈6.南霁云的“抽刀断指”,“抽矢射塔”和张巡的“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书架商的书问巡,巡应对无误”,“操笔立书”是什么描写? 答:细节描写。

7.说明人物间的相互映衬贺衬托? 答:⑴张巡、许远、南霁云之间是相互映衬南霁云与张巡,显出两人的英雄气概张巡与许远,突出许远的让贤,又映衬了张巡的才能 ⑵南霁云乞师贺兰一段,以反面人物贺兰的卑鄙反衬了南霁云的忠贞刚烈的性格特征《种树郭橐驼传》,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文章通过郭橐驼善于养树的寓言故事,揭露了当时统治者政令繁多的社会弊端,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重点翻译: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答:在移栽它时,像爱护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像弃掉一般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答:所以我是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什么办法能使它高大茂盛;我只是不抑制损伤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什么办法能使它的果实结的又早又多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答:可是,我住在乡里,看见当官的喜欢烦琐地发布命令,好像是很爱百姓,结果因此给人民带来祸患95.什么是识记? 答:识记是一篇借为人物立传的形式发表议论的寓言性记文 96.说明文章的类比方法? 答:⑴在说理上,从整体上采用“种树”与“治民”类比的方法 ⑵从种树与治民的指导思想看,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 性”,治民要“蕃吾生而安吾性”。

形成类比 ⑶在实际种树的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与治 民要让百姓休养生息相类比 ⑷在结果上,种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 仇之”,治民“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相类比 97.本文第三段的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 98.说明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答:文章描写他植者种树,对种树马马虎虎的情况,仅一笔带过,写得十分简略;而对“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情况则详细加以描写详写这种情况是为了与后面“长者好烦其令”进行类比,使文章脉络前后照应,贯通一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1.简述《资治通鉴》? 答: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起于战国,下到五代,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 2.介绍司马光? 答:北宋著名史学家,主张编写了《资治通鉴》 3.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⑴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了“骑射”时代,在中国军事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 ⑵胡服骑射,大大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民族日趋融合 ⑶赵武灵王的改革,在促进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改革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令为什么能够成功推行? 答:⑴耐心说服,循循善诱,不强行推行 ⑵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叔作为突破口,抓住关 键,重点突破,起到典型带动的作用。

⑶亲自上门做说服工作,把说服工作做到家 ⑷说服的角度很有说服力,以理服人:即将国家利 益放在首位 5.赵武灵王如何说服公子成的? 答:⑴先派人去说服公子成,作为朝廷的重臣对推行胡服 骑射的重要性“从政先信于贵” ⑵亲自上门说服,重点从胡服骑射对于赵国“已备四 境之难,报中山之怨”,从对国家有利的角度说服 公子成 6.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的? 答:对话方式说理,来刻画人物前赤壁赋,《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苏轼作《赤壁赋》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赋是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 “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赋中语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和“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等,至今常被引用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

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注:在粤教版教材中,“冯”被改为“凭”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注:人教版中为“樽”,,二、词性活用 1、名作动 歌 唱 扣舷而歌之; 下 攻下 下江陵 ; 东 向东进军 顺流而东也 ; 渔樵 捕鱼砍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白 显出白色 不知东方之既白 2、名作状 南 向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西 向西 西望夏口 ; 东 向东 东望武昌 匏 用葫芦做 举匏尊以相属 ; 桂 用桂树做 桂棹兮兰桨 ; 兰 用木兰做 桂棹兮兰桨 3、名词作意动 侣 把.当做伴侣 侣鱼虾而友麋鹿 ; 友 把.当做朋友 侣鱼虾而友麋鹿 4、使动用法 舞 使.舞动 舞幽壑之潜蛟 ; 泣 使.哭泣 泣孤舟之嫠妇 危 使.端正 正襟危坐 5、为动用法 哀 为……哀伤 哀吾生之须臾 6、形作动 正 整理 正襟危坐 ; 尽 吃完 肴核既尽 ; 横 笼罩 白露横江 适 享用 吾与子之所共适 ;破 攻破 方其破荆州 ;东 向东走 顺流而东也,,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丽的人) 4、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6、羽化登仙: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这里有如道家羽化成仙的意思) 7、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8、旌旗蔽空:旌旗:旗帜;蔽:遮蔽旌旗繁多遮蔽天空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 9、横槊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10.水波不兴: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 11.冯虚御风:意思是无所凭借,能驾风飞翔 12.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13.山川相缪:形容山与河流相互交错1.《前赤壁赋》时一篇什么文? 答:时一篇文赋,即散文化的赋 2.课文主旨是什么? 答:通过泛舟赤壁之下的所见所感,以及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