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文(共11页)

文库****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54KB
约11页
文档ID:190906548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文(共11页)_第1页
1/11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年级数学下册课文[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篇一: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目录  20xx年教育部审定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一年级下册目录  1、认识图形(二)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认识 2、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十几减9  (2)十几减8、7、6  (3)十几减5、4、3、2  3、分类与整理  4、10以内数的认识  (1)数数 数的组成  (2)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3)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摆一摆,想一想  5、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  (2)简单的计算  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  7、找规律8、总复习  篇二: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打印版)(一)  篇三: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使用说明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使用说明 盘县第二小学:周芳  一、教材编写思路及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写以《标准》为依据,尽量体现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在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呈现方式上展现出新的面貌,适应广大城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同时,坚持开放的原则,体现开放的教材观、开放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空间和时间。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在简单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6、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7、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全册教学重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四、全册教学难点: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用数学  4、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2.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3.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4.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  5.为学生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7.结合教学内容有机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六、各单元教材、教法说明: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直观感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  二、教材说明  从学生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入,让学生借助立体图形描画出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如何引入?(建议可以用美术课上用的那些石膏模型)再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5类(既要关注分类结果,更要关注分类的过程和分类的理由,因为学生对分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对这些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抽象出5种平面图形,分别进行认识(给出5种图形的名称)就这个单元的练习来说,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练习,有涂色的、有统计同类图形个数的、有分解和组合平面图形的、有拼摆有趣的图案的,有沟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等等这些习题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空间知觉、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三、教学方法  (1)通过画、说、涂、拼、剪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2)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拔高要求  (3)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渗透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素材(主题图,练习第6、7、8题),让学生去体验、去区分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教材说明:  鉴于20以内退位减法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计算技能的必要途径和要求,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将“十几减几”分为“十几减8、7、6”和“十几减5、4、3、2”两部分编排,以减缓坡度,增加练习时间这种结构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结构(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是相对应的,形成了结构上的节奏美,也方便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2个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一些新的数量关系、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教法  结合生活实际,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计算活动和多种形式的趣味练习,让学生在加深知识巩固、提高计算能力的同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一、教学内容  分类与统计(整理、记录数据)  二、教材说明  由于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遵循了这一原则,让学生体现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引入,让学生根据小精灵的问题“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按给定标准对气球进行分类计数作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呈现了3种分类计数的方法:直接操作分类后点数出结果;边数边画出象形统计图;用图、数字结合按多少排序记录分类结果再根据分类计数的结果,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最后,通过“还可以怎样分”,让学生体会我们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计数:标准不同,分类计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三、教学方法(1)通过小男孩以及小精灵的问题,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  (2)由于学生在分类后要记录表达自己分类的结果,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了解简洁、有效地表达自己分类的结果,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教材说明:  100以内数的认识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来认识的,但由于数的范围扩大,与20以内数的认识又有所不同因为它基本上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数位、十进位、比较数的基本方法),可以说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因此,与20以内数的认识相比,100以内数数的难度增加了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容易漏数或跳数,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数单位“十”“百”(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以“十”为计数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主要是在这一单元完成的)  三、教学方法:  (1)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2)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口算的训练计算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科学化的计算技能  (3)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内容: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计算  二、教材说明:  将人民币的认识分为大面额、小面额两段认识,并大大简化简单计算的内容是考虑到教学人民币的目的我综合所查资料觉得,其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认数的丰富素材(如数的组成、据给出的写数;认识小数的意义等);二是作为理解计算(理解算理)的素材,因此我们分两段来认识人民币,且以小面额和进率的认识为主;再加上计算知识的限制,计算也是比较简单的,改变了原来用小数呈现价签再要求计算的内容,只有简单的单位换算和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含复名数)三、教学方法:  (1)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设置情境,通过分类活动、换钱活动、购物游戏三个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体会到人民币的功能,同时渗透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一)  一、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

  二、教材说明  在呈现加减法的算理时,增加了计数器的呈现(原来是小棒呈现),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加(减)的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具体来说,如,P62例1,通过发书的情境引出10+20,对照摆小棒图呈现了计数器图,是学生清楚地看到是1个十和2个十相加,为下面学生说的算法提供了支持紧接着让学生通过迁移,探索如何计算30-20,并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P64例1呈现了两种对照:一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对照;一是用来演示算理的小棒图与表示口算过程的算式对照(而且小棒图加的中间结果与算式中的中间结果用红颜色加强)从而可以使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加的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谁和谁相加,怎么加,从而能很好地理解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P69例1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编排与此例题相同,只是由于计数器呈现算理更直观,将小棒图改为了计数器  三、教学方法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通过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3)鼓励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4)通过练习,培养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 找规律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二、教材说明  从一年级上册教材就开始渗透(如各种加法表、减法表中注意让学生去找,认数部分的  第 12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