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过度教养现象的厘析与消解 李荣华Reference:家庭教育中的过度教养正在侵蚀家庭教育的实际效力在过度教养家庭里,家长对子女的回应与要求异常偏离于正常水平,导致子女能力不足、性格扭曲、品行失范过度教养现象与经济飞速发展、传统观念桎梏、家庭结构失衡、社会竞争加剧、子女身心稚嫩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解家庭教育中过度教养现象,需要家长教养态度回归理性、积极重构家庭关系以及学校教育及时补位、社会指导有序介入Keys:家庭教育;过度教养;教养方式G78 :A :1673-9094(2017)07A-0012-05过度教养即家长出于对子女当下或未来的成就较为严格的要求与期待而过度卷入子女生活成长的现象1965年,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衡量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指标:一是回应,即家长对子女需求的回应程度;二是要求,即家长对子女自身成熟、独立、承担责任的要求[1]据此,一般我们会把回应和要求都遵循适度原则的家庭教育看作理想的教养方式,即:一方面,对子女的要求积极回应,而不是无视;另一方面,又希望子女能够足够独立与成熟,不依赖于家长的护佑这样培养出的子女普遍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较高的安全感。
然而,在过度教养家庭里,家长对子女的回应与要求异常偏离于正常水平一、过度教养现象的表征与危害(一)过度教养现象的表征过度教养现象频频出现于日常教育之中,以下几种家长的教养方式是过度教养现象的典型表征1.绵羊式家长:百依百顺绵羊式家长,顾名思义,家长在子女面前犹如听话的绵羊,唯命是从在回应维度上,家长表现出高于正常水平的回应,对子女的要求百依百顺,听之任之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将子女的需求视为家庭第一优先选项,子女在家庭中位居一等,处处享受特殊照顾,家庭事务围绕着子女的需求展开当子女向他们提出一些正常的需求时,获得的是他们放大的反馈有些家长在面对子女的不合理要求时,甚至会在是非原则性问题上予以妥协2.直升机家长:如影随形“直升机家长”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些家长如同直升机,时刻盘旋在子女的上空,监控着子女的一举一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们会将自己过度卷入子女的生活,对子女的各个方面都加以干预,控制甚至禁止子女成长过程中正常合理的活动,如偷看子女的日记和信件、偷听子女与同学的正常交流,甚至跟踪子女的外出活动等等家长的出发点无疑是基于子女健康成长的考量,但是这种行为是否恰当真的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在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子女更像是被监视的一方,他们的合理活动一概被监控,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身心自由,可能陷入压迫抑郁的境地。
3.割草机家长:清除障碍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低(即不让子女独立和承担责任),回应程度却过高这种家长我们称之为“割草机家长”他们为了子女的成功,会随时赶在子女前面,像割草机清除杂草一样,帮助他们扫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他们随时待命,不管是子女饿了想吃饭,还是有东西落在家里,都会马上出面解决问题为了让学校重视自己的子女,他们还可能会对学校进行捐赠、给老师送贵重的礼物等这样的家长不惜一切代价想让子女取得成功,但又不让他们独立面对困难,不希望他们承担失败的责任他们会在很多方面阻碍子女作为一个个体的成熟,无论子女长到多大,他们都以抚养低龄儿童的方式教养他们4.虎狼式父母:要求过苛有些家长要求过苛,对子女在学业、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发展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采取这种教养方式的家长在中国通常被称为“虎妈”“狼爸”这种类型的家长会要求子女在本该拥有更多游戏娱乐时间的年龄就取得非常高的成就,并会根据子女的行为表现施以奖励和惩罚但他们的奖惩都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基于子女真正的成长比如,奖励往往是物质上的,而且与分数严格挂钩;不允许子女在任何事情上失败或出错,一旦失败就会进行极严厉的责罚,比如施以暴力二)过度教养现象的现实危害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2]从现实影响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可以发现,“过度教养”对子女的危害是非常明显的,简而概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有些在过度教养环境成长起来的子女,如同温室之中的花朵,事无巨细都会受到家长的关注与干预作为家庭的中心,由于凡事有家长支撑,子女无须自己单独面对生活的困境与挑战,长此以往,子女的能力发展可能会存在不足这种能力的不足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包括独立生存自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个人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的不足,尤以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表现得最为明显国内最大的家长社区平台“家长帮”发布的《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报告》,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6529个家庭的调查追踪,揭示中国家长在子女0~18岁成长的不同阶段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调查显示;青少年问题排在首位的是生活懒散,不爱整理衣物,约占70%另外,48.9%的子女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挑战困难这些问题无疑是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显著表征家长对子女生活自理能力的担忧的比例达到70%,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已经成为其成长一大短板[3]尽管报告没有直接揭示过度教养就是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直接原因,但多数家长表示,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过度教养现象,或直升机式,或绵羊式等,形式不尽相同,结果却趋向一致。
2.性格扭曲,心理问题频发过度教养的另一大危害便是容易造成子女性格扭曲,引发子女心理问题一是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任性、自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任性是个性偏執、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而子女的自私则表现为只顾自己,不管他人过度教养的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和自私心理的主要因素家长一切以子女为中心的过度教养方式催化了子女自我意识的膨胀,绵羊式的妥协是滋长子女自私观念的温床,割草机式的清障更是为子女铺平了任性的道路二是心理依赖感过强,抗压能力差过度教养家庭环境有时如同温室,在此环境中成长的子女势必会对温室产生依赖心理,一旦失去家长的保护或需独自承担重任时,其心理抗压能力与所面对的困难就难以匹配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频发,一大原因就是亲代可能会忽视子女的年龄和实际能力,进而让子代承担某些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事务,而子代遭受失败之余又可能受到致命的精神打击,并在无法承受打击的情况下选择自杀[4]换句话说,心理抗压能力不强的子女一旦背负家长过高的期待时,就很容易出现极端行为 3.品行失范,法制观念淡薄过度教养在某种程度上会成为子女形成不良品德,甚至走上违法乱纪道路的深层原因之一过度教养导致子女性格和心理存在缺陷,极易诱发失范行为。
例如,一部分长期在家中接受过度教养的子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他们到学校之后,若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身份定位,依然我行我素,特别是当其对他人有不合理要求又未获满足时,便很容易付诸暴力,这也是校园冲突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二、过度教养现象的归因柏拉图说:每一生成或被创造的事物必然是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因为没有原因,任何东西都创造不出来当我们运用复杂性思维对这一现象进行重新审视时,不难发现,过度教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是较为复杂的探寻家庭教育教养方式异化的原因,不仅应从外部的宏观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同时也要从内部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一)经济飞速发展是过度教养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高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国民收入由1978年的3650.2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74412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2元增加至2016年的53980元[5]如今,我国已形成数量相当庞大的中高收入群体另据调查,大城市中高收入者家庭在为大额购买所做的储蓄中,39%是为购买房产,32%是为子女教育和发展,28%是为买车[6]可见,子女的教育与发展已占据家庭大额支出的第二位在如上所反映的过度教养的常见表征中,无论是百依百顺的绵羊式家长,还是包办一切的割草机家长,在回应子女的物质需求时或者替子女清除前进障碍时,无一不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必须说明的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不一定直接导致过度教养,但为过度教养创造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客观上有助于过度教养二)传统观念桎梏是过度教养的文化诱因从古至今,我国的社会是典型的亲情社会,社会结构的稳固一直有赖于亲情关系的维护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一直鼓励国人关爱幼小儿行千里母担忧”“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父爱如山”“可怜天下家长心”等俗语,皆反映了国人对子女无私关爱的程度之深,令人感慨和敬佩这种精神代代相传,不断演进,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亲情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亲情观念在指导家长进行家庭资源分配时逐渐出现了异化倾向,即表现为过度教养三)家庭结构失衡是过度教养的间接推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鼓励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子女,到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时,这一政策已实施三十余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不利局面,但同时也对我国的家庭教育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负向影响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导致“4+2+1”(一对夫妻加双方家长再加上一个子女)家庭结构日益普遍化,由此引发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备受关注一般而言,独生子女要比非独生子女受到的关注要多,更容易陷入家庭教育过度教养的怪圈。
一方面,由于家庭中子代数量稀少,来自家庭长辈的关注与关爱自然而然就集中倾注于独生子女身上,使得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享受着极为丰富的家庭资源另一方面,部分独生子女由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极易迷失自我,对于溺爱难以抵制,对长辈的过度要求无法拒绝,反过来加深了长辈的过度教养的程度四)社会竞争加剧是过度教养的外部动力据报道,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56万[7]与此同时,当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也在放缓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和就业岗位的减少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大学生们思考的问题,更是牵动着局内外的家长们的神经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让子女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家长对子女的成长显现出极大的热忱在生活方面,他们竭尽全力给子女提供优质的食物、住宿、交通工具等;在学习方面,他们对子女有着严格的要求,过于看重考试分数,为此压缩子女的休闲娱乐时间以增加学习时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都秉持的殷切希望,这种动机在社会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的大环境下顯得更加强烈与急迫殊不知,很多家长缺乏投入把控能力,在此过程中偏离了家庭教育的正常轨道,陷入了过度教养的泥淖,反而给子女的成长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五)子女身心稚嫩是过度教养的前置条件处于成长阶段的子女,由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智的发展水平都不足以支撑其独立自主一方面,子女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会相应地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和物质需求其中,有些需求是合理的,但有些是不够理性、脱离实际的例如,子女在看到其他同龄人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时,会产生攀比心理,便向家长提出请求这正是子女身心不成熟的体现,缺乏理性的家长会不假思索地予以满足甚至是过度满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身心的稚嫩,子女对于家长施于自身的过高的关注度、侵害自身隐私的举动、给自己设定的无法企及的学业目标、对自己的不分场合的溺爱行为等,常无法做出正确的回应子女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他们难以拒绝来自父母强制的关注与干预,心理的稚嫩又使他们对来自家长溺爱的抵抗力较弱因此,子女身心稚嫩是导致过度教养现象的前置条件之一三、家庭教育中过度教养现象的消解(一)教养态度回归理性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和教养态度息息相关正确的教养态度是指不论什么样的家庭,也不论什么样的子女,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都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或称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