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良辅简介 叶良辅:我国地貌学开创者 李治孝 叶良辅(1894—1949),地质学家、岩石学家、地貌学家、地学教育家是我国第一批地质工作者之一他的《北京西山地质志》、与谢家荣合著的《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地质构造与地文史》都是我国区域地质研究的典范以湖北大冶、宁镇山脉和东南沿海等岩浆岩之研究为我国岩浆岩岩石学奠定了基础他以构造地质、岩石学为依据对长江三峡、山东胶州湾地貌之研究,开创了我国地貌学新局面晚年长期致力于地学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地学人才 叶良辅,字左之原籍浙江余杭县,出生于杭州佑圣观巷童年时期,父母双亡,全赖祖母教养他自幼生活简朴,秉性聪颖,冷静寡言,学习勤奋,在上海南洋中学读书时,就深受老师丁文江的器重1913年毕业后,考入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研究所,该所相当于地质专修科,学制三年,受教于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及顾问安特生等名师该班同学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届地质人才,他成绩居全班之冠,为当时师友所共同赞赏后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工作1920年1月派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进修,1922年6月获理学硕士学位他在美国学习期间,除攻读地质学方面课程外,还随d.w.约翰逊(johnson)攻读地形学,为他后来研究地形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叶良辅自1916年起先后在地质调查所工作9年,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0年,在这期间发表论著21篇,均为地质调查和研究开创性成果1936年他因积劳成疾,染患了肺病1938年仍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聘,去浙江大学任地质学、地形学教授他在浙江大学任教12年,这时他更着重于地形学的研究,发表的论著也多属地形学的范畴他一生著作十分严谨,内容丰富,文字简练,论点精辟,富有创见,研究方法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当时地质学、地形学启蒙时期,发挥了开拓性的作用,直至今日,他的著作还有重要参考价值 他在地学方面的知识是很渊博的,培养了很多地质、地貌和地理方面的人才,尤其新中国地貌学发展成很多分支学科,他的学生们是尽了心力的,但光荣的奠基者应属于叶良辅 主编我国第一部区域地质专著 他主编《北京西山地质志》,成稿于1919年,出版于1920年,内容分地层系统、火成岩、构造地质、地文以及经济地质等五章,是我国最早的也是当时最完善的一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所附地质图由1:5万实测,缩小为1:10万,也是当时水平最高的图件这份资料长期为后人所参考,可谓文图俱优,誉满中外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秉维说:“叶先生的《北京西山地质志》是我最早而又读得最多的一种资料,印象较深”,“我背着叶先生的地质志和地质图,跋涉于门头沟、斋堂之间时,叶良辅三字常常浮现于脑海之中……”,可见《北京西山地质志》所起的作用。
本区地质测量由叶良辅、赵汝钧、刘季辰、陈树屏、王竹泉、朱庭祜、谭锡畴、谢家荣、马秉铎、卢祖荫、李捷、徐渊摩、仝步瀛等13人分组负责,最后由叶良辅综合成图文字方面除火成岩一章系翁文灏供稿外,其余均为叶良辅所撰写他对庞培里、李希霍芬的地层分类,及梭尔格的地质构造的错误处,均曾一一予以纠正《北京西山地质志》问世后,叶良辅就自然被公认为同辈中的佼佼者了 1928年,叶良辅与赵国宾合著《湖北阳新大冶鄂城之地质矿产》、1926年著《安徽南部铁矿之类别及成因》和《湖北鄂城灵乡铁矿》是我国早期关于长江中下游地质和铁矿矿床学研究的论著,调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产地,其论著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实用价值自不待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些论著仍为地质勘探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1930年著《浙江平阳之明矾石》(与李璜、张更合著),1936年著《研究浙江平阳矾矿之经过》,1931年著《浙江青田印章石》(与李璜、张更合著),为我国研究该两矿种的先驱,浙江地质人员在50年代起对矿区开展普查勘探工作时,就一直参考他的报告及所附图件,他计算的矾山明矾矿储量与今日勘探结果并无多少差异,其精确性尤其令人敬佩!当时他还发现了苔湖及南雁荡仙姑洞附近的新岩洞等处明矾石矿,提供了后备基地的资料。
他在研究明矾矿时,主张对矿石作工业试验,他说:“本来一种试验,不能一定成功,不过不试验是永不能成功的,况且原料的价格因社会需要、生产方法及产量多少而变迁,今日称为不可用的,又安知非将来的宝藏呢?我们的基础研究工作,做了总是有用的这是至理明言明矾矿如此,其他矿种也莫不如此,他称赞丁文江提出的“同样的研究何不研究应用问题”的研究方针,直至今日,这种科研方针,无疑也是正确的 他调查过河北临榆柳江煤田、安徽宣城泾县煤田、浙江长兴煤田和鄂东煤田等处,他对地层划分也具有创见,并曾加以命名,如他曾详细研究过侏罗纪地质,确定“门头沟煤系”代表下侏罗统,“髫髻山系”代表上侏罗统;并首先命名志留纪“铜官层”和中上二叠统“宣泾煤系”据称“铜官层”居下石炭统之下,以砂岩、砂质页岩、硅质砂岩和石英岩为主,因初见于铜陵县铜官山故名宣泾煤系”在宣城泾县最为发达,且富于化石,时代可以确定,故以宣径煤系名之 为岩浆岩研究奠定基础 他主张地质工作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野外与室内工作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他重视野外调查研究,但也注意室内岩矿鉴定和综合研究工作,他的火成岩的研究成果居当时国内之首,1925年著《中国接触变质铁矿区闪长岩之岩性研究》,概述了闪长岩的矿物成分、岩石种类、产状及侵入时期,尤着重与铁矿关系的研究,他研究的矿区包括山东金岭镇,江苏利国驿,南京近郊凤凰山、静龙山、蒋庙,湖北大冶、鄂城,安徽当涂、铜官山,湖南武安的红山等,对各处铁矿的开发也发挥了指导作用。
他于1930—1931年连续发表了《浙江沿海之火成岩》,《中国东南沿海区流纹岩及凝灰岩之矾石化及叶腊石化作用》及《中国东南沿海火成岩之研究》他研究的区域包括浙江永嘉、瑞安、平阳、青田、玉环、乐清、黄岩等县,研究的内容有火成岩的种类、分布、侵入岩时代及产状等,并根据显微镜下研究,确认“明矾石乃流纹岩及凝灰岩变质而成的次生矿物”,“笔腊石(即叶腊石)则为块状流纹岩或凝灰岩经热液作用变质而成”他的研究方法对后人提供了示范性的作用;他的研究成果一直为浙江地质工作者和岩矿鉴定工作者所学习和利用,并视为宝贵资料 1934年他与喻德渊合著之《南京镇江间之火成岩地质史》发表,据作者自述“本篇研究除野外之观察外,特重于室内显微镜下之研究与化学成分之分析,凡所有岩石之分类系以尼格里氏之分类法为本,而以矿物与结构为辅”作者共制成薄片1500余块,加以观察研究,对宁镇山脉火成岩的分布、期次、种类、岩浆类别及岩浆循环等均有精详的研究,并论述火成岩侵入或喷出的影响,本区有接触变质岩的产生及矿产的沉积1938年张兆瑾曾作书评,谓“此书为研究经济地质及变质岩者所不可不读,欧美各国对于火成岩之研究甚早,独我国对于此类之研究殊属罕见,此篇为著者3年心血之结晶……”本文在当时为我国研究区域火成岩的杰作和指南,曾受到中国地质学会的特别奖励。
我国地貌学开创者之一 他在初期著作中就重视地貌的研究,如《北京西山地质志》就专列地文一章,他以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为基础,从事地貌学的研究 1925年与谢家荣合著发表了《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地质构造与地文史》该文以地质构造为基础研究地貌作者对长江三峡的成因和鄂西地文期有独创的见解,明确提出长江三峡的形成,首先由于河流劫夺,而后是复幼深切的论断,并倡议建立鄂西期准平面,山原期壮年地面和峡谷期的3个著名地文期后来许多学者如李承三、沈玉昌、杨怀仁等调查研究所得结论都和他一致近年来并陆续证明,这3期地貌在云贵高原上皆有发育据南京大学教授杨怀仁称:“巫山以下地文期之研究论点发表后经60余年之考验,不仅地貌上可靠,而且更得到地球物理性质上的证实”,这篇著作对今日长江三峡的开发研究,也具参考价值 1932年叶良辅与喻德渊合著发表了《山东海岸变迁之初步观察及青岛一带火成岩之研究》该文以岩性为基础研究地貌叶良辅在研究工作中,从不迷信专家和洋人他指出胶州湾与青岛一带地貌之构成主要受花岗岩、火山岩的岩性影响,并就唐县期侵蚀面的研究,否定了日本学者所谓海岸上升的论点 1943年著《瀚海盆地》,初由浙江大学石印问世,1948年由正中书局重印。
此书主要依据c.p.勃克(berkey)与e.k.毛里士(morris)《蒙古之地质》和20多种地质地理文献,提炼精华编写而成本著沿19条路线进行地貌特写,叙述岩石和构造,从而进一步认识地貌,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区域地质学和地貌学教材,也是我国干旱区地貌中一本划时代的佳作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赵松乔称:“我多次在蒙古高原上考察,差不多到过内蒙古自治区的每个旗(县)以及中蒙边界的大部分地方,《瀚海盆地》一书均成为不可缺少的基本参考书”,赵松乔曾发表很多篇有关内蒙古自治区的调查和研究著作,均大量引用《瀚海盆地》中资料,可见《瀚海盆地》的重要价值了 1938—1940年,叶良辅发表了《科学方法之研讨》(译文)、《科学研究指要》和《科学方法与地学研究》等3篇论文他以地貌现象为例,阐明科学研究方法,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是专讲科学方法论的珍贵著作,长期以来为地貌学研究生和地貌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他指出“求真为科学之精神,科学方法乃求真之途径”,“臆说与精细之分析,合而为用,实为求得准确之工具,亦为科学研究最善之保障”,“科学之精神,非科学家所特有,亦非科学家所尽有,但为科学家所应有,其所养成之习惯,为公正、谨慎、坦白、温柔、诚实等诸美德,其影响于吾人处世之态度,遇事之方术者至大,故吾人之所以研究地学也,其目的为真理,其副产品为道德之修养,与其他科学之研究,固无异也”。
叶良辅本人治学中所坚持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及道德情操,正是吾人学习的典范 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 他是中国地质学会26位创立会员之一,也是永久会员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年成立,他任第1届评议会编辑,第2届、第3届编辑主任,自第2届至第6届(1923—1928年)任评议会评议员,第7届(1929年)任评议会副会长学会自第9届起,将评议会改称理事会,会长改称理事长,评议员改称理事,叶良辅自第9届至15届(1938年)连任理事,并在第12届(1935年)时担任理事长学会自第20届(1944年)起增设监事会,叶良辅连任监事,直至1949年逝世为止 叶良辅一生中在中国地质学会担任重要职务,为学会做了大量工作,在学会活动和中国地质学科的发展上,叶良辅是贡献心力的,也是今日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们所难以忘怀的 我国地学界德高望重的教育家 他早期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时间都不长自1938年到浙江大学任教后,就一直没有离开,他除担任研究生导师外,曾先后开设过自然地理学、普通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及高等地形学、地形学等课程,还为土木系开设工程地质学他长期肺病缠身,一直是带病上课,声音低弱。
但同学们专心听讲,安静无声,均以听他讲课为快1946年他携家随浙江大学由遵义迁返杭州,以后他的体质更加衰弱,声音嘶哑同学们不忍心他从佑圣观巷家中走到学校上课,劝他在家中讲课他执意不肯,同学们只得请他在课堂里坐着讲授,但他经常咳不成声,有时要连续咳喘几分钟才稍安静,但又接着讲课,同学们既为他的严重病情担忧,又为他的崇高工作态度所感动 他教育学生,要求德才兼备他曾向同学们介绍原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老一辈人的为人之道:“他们自有其特点,奉公守法,忠于职务,虚心忍耐,与人无争,无嗜好,不贪污,重事业,轻权利,所以地质调查所内部颇富于融融和睦与实事求是的风气,从未有恭维迎合,明争暗斗,偏护猜忌的那种衙门恶习,后进人才,也跟了同化,这是大有助于事业进步的一个因素他的教育思想,在旧社会确乎是难能可贵的,即使在今天,也有实际教育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