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手稿妙笔华章 文/沈海晨 图/由上海图书馆提供对名家手稿的收藏传统,在国际上—直沿袭以图书馆为主要收藏机构,并专司人员对手稿进行征集与保存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上海图书馆对手稿的征集与收藏已十分重视其中“上图”设立的中国名人手稿馆,—直以抢救和保存这些濒临消失的手稿文献为使命,保卫着中国文化遗产的精神财富不知春秋几许,这前人栽种的良树,已为后人带来福祉,馆藏手稿中明清诗文、专著、日记、笔记等稿本和名家尺牍就已达15万件,另有近代名人档案数十万件着重收藏的是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艺术家、教育家、社会科学家和新闻出版等领域的文化界人士和部分捐赠的手稿与作品作品类型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译作、论著、评论、传记、回忆录、讲话稿、序言、报告,其中既有皇皇巨著,也有零篇断章,观者可从名家的笔底波澜中,纵览名家名作的纸上春秋漫谈中国名人手稿法律上有司法解释,而对手稿的解释是指作者以文字、符号书写的稿本,也是指各类作品的原始记录,是作者正式印行(或传抄)发布前的各种文本的原件可以这样讲,手稿的单一存在与作者亲自对文献进行的校勘工作,是为研究其本人的思想,还原原始体法,以及出现修改时是经历怎么样一个经过。
通俗来讲就是平时修改文稿所用的圈点画涂,虽说不讲求美观,但足以对作者在斟酌字句时的思想空间有了管窥这样一来,学者对作者的创作研究就能挖掘到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有印本所未见的特殊信息,部分重要的手稿还具有不可再生的文物价值对于中国文化名人手稿的研究,除了遗物、字画以外必然就是手稿的显现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散文集之一的《随想录》就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例子在1978年,香港《大公报》的编辑潘际炯为副刊栏目“大公园”向巴金约稿巴金此时对正在翻译的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题目上有了灵感,于是在潘际炯的副刊上开辟“随想录”专栏《随想录》手稿的第一页里就提到了当时刚刚在国内上映的日本影片《望乡》,这部描写南洋娼妓的电影,一时引起热议对此巴金也在“随想录”专栏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个连载长达八年的专栏,倾注巴金全部的人生经验来创作,他直面人生中的“灾难”敢于“说真话”,在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中树立了活招牌这《随想录》的第一集手稿,阅读几经修改的手稿痕迹,阅读手稿中修改的严谨与优雅,也顺着他的心灵轨迹带入他隐藏的思绪中美术界的丁聪先生,虽是个画家,但他与巴金早在抗战前便认识,其后曾有过多次合作新开放的“巴金故居”里就挂着一幅小丁为巴老作的肖像画,这张画低头时的神情抓得很好,丁聪是根据巴金创作《随想录》时拍摄的工作照而绘画的。
他们一个搞文学,一个搞绘画,相得益彰丁聪用幽默的笔调在《小丁自述》中写道:“我好像是个老也长不大的老小孩,屡跌泥坑仍然不谙世事虽然字数不多,对自己的评价却高度提炼,到位精辟他1935年作的漫画《闹意见》里题写:“你说他不好,他说你不好,锄头上了锈,田园长茅草这种还未出集子前的散稿,虽不完整,但足见漫画的[来自wwW.lw5U.com]笔触与调侃快、准、狠他的漫画与自述手迹,应该不难看出其内在是活得明白,活得真实的一个人茅盾的《走上岗位》一稿,用了墨水毛笔书写,这个以抗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手稿研究学者陈子善教授在专题讲座中讲了手稿中第一段的一处修改,茅盾先生将“而且已经在流血了”一句中的“而且”画掉,重新添了四个字“也不知道”,变成了“也不知道已经在流血了”这个小小的改动,对他描写上的考虑是很贴切的,这对研究者来说,可以发现作者在写作时的思想变动茅盾在做这个改动时,琢磨这个“也不知道”比“而且”更说明小说主人公在惊慌的状态下,更准确地反映小说的场景面貌这样一来,文人用字的态度可见一斑了九叶”诗翁的手抄本诗集如果不讲名字,你是否知道“九叶诗派”的掌门人是谁?如果你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修养的话,那这位享有盛名的诗坛作家你[来自wwW.lW5u.coM]一定不会陌生。
2002年春节,这位生于天津的江苏淮安人,决定将自己用小楷手抄的线装本诗作手稿《封题寄远》以及其他诗稿、书信等二百余件捐赠于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这位捐赠者就是王辛笛老师他的这件手迹,来之不易,十分珍贵这是辛笛1979年亲自为他的一位知心女读者手抄的诗作集,取名为《封题寄远》,文字是用小楷书写的初看这本《封题寄远》,诗集前有一段“小引”,介绍了辛笛手抄这本诗集的原委,其中提到了一位关键人物,此人名叫高贞白,是香港著名文人,这位高先生因在某报上辟有“听雨楼随笔”专栏,而他的侄子是辛笛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的同学随后,这位高先生便顺理成章地从香港起程,来到上海与辛笛见面高贞白随后便转告了辛笛,有一个素未与你谋面,却一直爱读你诗作的女读者辛笛听了高贞白转达的知心读者对自己诗作的评价,感觉亲切,心情不免激动,这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默契,也是实属难得于是,辛笛决定抄录一些诗作,满足这位读者的愿望在这个“小引”中,辛笛按照嘱托为读者抄诗,首先收录女读者喜爱的两首诗《生涯》《杜鹃花和鸟》此外还抄下20世纪40年代后创作的诗作,但未及收入《手掌集》的诗作十首,后来的学者们评价1949年以前辛笛所作的诗作是最佳的。
《封题寄远》结尾还抄录了一首写于1937年的《刈禾女之歌》这首诗是当年留学英国的辛笛,游历至苏格兰高原时,受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经典抒情诗作《孤独的收割者》启发,激情创作的,所以《刈禾女之歌》节奏欢快、清澈明朗,从这点来看手稿的存在,证明了当时的辛笛对英美现代派诗歌十分精通当时,辛笛将这首诗作为《封题寄远》诗作集的最后一首诗是有所考虑的,他在手稿中这样写道:“抄诗即毕,从《甘地的葬礼》到《十里长街送总理》,这就不免有些压抑了那么,再从《手掌集》中选一首明快的歌,那就是《刈禾女之歌》,抄录在此,作为结束后来,这本手抄的诗集因怕邮寄折损,当时并没有寄出,辛笛赴香港开会时却忘了此事,所以原本要送给那位知心女读者的《封题寄远》始终没有到达她手中这件手稿却最终在机缘巧合与手稿馆馆员长达五年的努力下,落户上海图书馆收藏保存而话题再转回到这位知心女读者,后来她创办了《信报》,并在香港终与辛笛相见如今收藏手稿,为了保护文化;保护手稿,为了文明遗产;研究手稿,为了揭示真相;怀念手稿,为了思想泉涌为后生的文人墨客留有一丝手稿意识,这种有形和无形之间的宝藏,在电脑时代的快速到来之后,不得不问,还有多少手稿会产生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