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之109个名词解释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 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 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 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 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 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 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6、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 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 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 要手段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 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9、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 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 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 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10、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 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 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 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 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 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 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11、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 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 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12、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 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13、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 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 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14、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
15、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 而实现16、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17、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 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18、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 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19、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 系统教学的形式20、体育教学要素:也称“体育教学因素”,是指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几个相关的部分通常分 为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手段(物质条件和组织方法)21、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常用 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 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电化教学法、自学自练法、预防与 纠错法、“尝试错误”教学法22、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基本原则有:自 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 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23、体育教学风格:指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的一些特点:⑴需要有学生进行的身体活动⑵身体活动和脑力活动紧密结合⑶能掌握锻炼身体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提高身体素质⑷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的强度⑸室外活动组织⑹师生之间交融关系24、体育教学组织: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 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25、 课堂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 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26、 分组教学: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领导 下,分别进行练习和一种组织形式27、 教学分组:指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方便教学,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健康 状况和体育基础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28、 分组不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 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29、 分组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 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0、 体育教学内容:指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总称31、 教材排列: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方式处理后,排出一种程序式系列以教材内容顺序由易到 难、由简到繁,按年级依次出现的,称为直线式排列;同教材在各个年级反复出现的,称为螺旋 式排列;用直线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错的,称为混合式排列32、 学年教学计划:指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实际情况,将该年级的基本教材 和选用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的排列33、 学期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表,它是把年度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两个学期的各项教材、时 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文件,是教师编制教案的依据34、 单元教学计划:又称单项教学进度,它是把某年级的某项材,按课次顺序订出每次课的教学 任务、要求和组织教和教学进度,保证各项主教材有重点、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教学35、 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教师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具体实际,编写出的每 堂课的具体执行方案36、 教学目的:是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37、 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
38、体育基本技术:指合理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方法39、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 学锻炼身体的能力40、体育课的结构: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 时间分配等按认识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一般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41、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 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 队形变化42、队形练习: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43、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44、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45、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 好准备的身体练习46、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 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
47、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 习48、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 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49、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50、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 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51、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 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52、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 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53、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 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54、体质: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 定的特征目前,国内外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 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
55、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以及身体 的姿态56、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 弹跳、柔韧等57、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58、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 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59、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 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60、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 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61、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62、体育手段: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总称63、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 由身体姿势,练习的轨迹、时间、速率、速度、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64、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的各部分在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