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第1单元变化说明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50KB
约3页
文档ID:443069715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第1单元变化说明_第1页
1/3

2007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第1单元变化说明〔本文参考?2007年7月人教社历史编辑李卿在天津培训稿?对第1单元重新进行了梳理〕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课文名称也发生了改变由?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改为?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样更科学与严谨2.导入重新编排:为了将各个专题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每单元的第1课导入都会考虑到与上一单元的内容挂钩在每个单元内部,各课之间我们也会通过[本课导入]承上一篇课文,下启本课,建立课与课的联系这样整本专题史就会显得线索清晰,逻辑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各专题之间孤立无序的弊端〔1〕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完后,第二单元讲?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时我们会在第二单元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导入与前文进行联系,写到“当我们把视线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去寻找西方文明之源时,雅典卫城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记叙着一种与古代中国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城邦民主制度〞〔2〕每课的导入也是承上启下,一般情况下,[本课导入]要引起每课的第一目,也有些课是引起本课的重点比方说?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在[本课导入]中,我们通过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出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禅让制,禹在部落联盟中的地位,又为他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和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奠定了根底。

这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第一目“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到?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本课导入]采用的是秦统一后群臣就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展开争论的情景分封制在第1课已做了详细表达,本课是讲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本课的重点这样一个导入就巧妙地将两课的重点内容联系起来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本课导入]又是从秦朝实行郡县制入手,讲到汉承秦制但是后来,诸侯国的势力强大,导致“七国之乱〞结果是汉朝不断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通过这样一个情景,既上承了第2课,又引出了本课的中心点,即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开展〞这样,课与课之间就有机地联系起来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上启上一课的主要趋势君权与相权的矛盾3. 为了突出主要内容的特征,?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三目的标题都做了改动,由原来的“夏商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宗法制〞改为“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4. 为了减负,政治制度中的一些概念删除或改写比方?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删去了“祝〞“史〞“师〞等概念,将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卜〞的概念移到图注中;5.“西周分封示意图〞是修订过程中,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一幅历史地图。

在地图上,小红点代表同姓封国,小圆圈代表异姓封国重要的封国燕、齐、鲁、卫、晋、宋、楚、吴等都在地图上有标示,并且对这些分封诸侯的身份进行了分类说明,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舜后代妫满在陈、封异姓功臣姜商于齐等通过这幅历史地图的设置,就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分封制的具体情况,进而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同姓和异姓封国各自所占比例及分布特点,这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和理解分封制实行的历史意义6.其它:增加了王权的神秘色彩;将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内容移至第2课;在[历史纵横]中增加周礼的内容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为了突出讲述政治制度出台的历史背景,增加了“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的一目2. 为了便于教师教授,每课根本上都变成了三个子目,所以有的子目进行合并,如“至高无上的皇权〞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合并为“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3. 删除或精减了些结论性或评价的内容,主要是中外政治制度的意义或影响如?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删除最后一目标题“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这次修订,对意义的讲述,不再突出,而是让意义渗透到具体历史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到其意义或局限性所以将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影响一目分别放置[历史纵横]和[学习延伸]。

4. 图片略有增加在讲到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固统一的措施时,编者选取了“秦半两钱〞“商鞅方升〞“秦铜权〞“写有法律条文的秦简〞四幅图,集中说明秦朝统一的货币、度量衡和颁行通行全国的法律,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秦统一的措施形成一个比拟全面直观的认识学习延伸局部还增加了“秦长城遗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文的名称变化不大,但正文内容根本上进行了改写,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有些是为了突出主要内容的特征,课目标题由“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两目,改为“中央集权的开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目;2.为了补充教材内容,也增加些子目增加一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因为官吏制度也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局部,这个内容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大量删减概念“中朝〞“外朝〞“三公〞“尚书台〞“政事堂〞“宣政院〞“刺史〞“道〞“平章政事〞“达鲁花赤〞等,减少政治制度的新名词,以降低难度,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本内容变化不大1.主要是将中央集权制度评价的论调提高,如军机处提到“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稳固。

〞这样比以往只提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开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更加客观与公允2.取消中西政治制度的比照中国历史有自己的开展规律,外国历史也有它的开展规律那么课标中要求是中外历史混编的专题史体例,我们也只能按照课标来编写但是,这样中西方教学内容的设置,会容易给人产生一种中国专制,西方民主的印象所以,个人认为,在讲政治制度的时候,没必要非进行中西方的比照而是各讲各的,关于古代西方的民主与法制,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肯定希腊民主政治对希腊古典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奉献时,要明确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对它进行辩证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民主〞不是抽象和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最终到达这一根本认识: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同样,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政治开展中的作用,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既注意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对封建制度而言显现的民主性、对资本主义开展的推动作用,也要充分了解它的历史局限性从人类历史的开展方向和终极目的而言,它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理想的制度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而不是比拟3.增加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和开展的过程的介绍在第4课的结尾增加了一个[历史纵横],讲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这个内容在正文第2课中谈到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但是本单元主题是讲古代政治制度,就中华民族的统一、多民族的历史特点在正文中表达地并不充分、不明确但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展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这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必然结果,这是它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所以,我们设置了这个[历史纵横],让学生了解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开展,从而增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4.[学习延伸]局部补充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除了能使学生对朝代的更替有直观感觉外,更醒目的是此表问题设计同本单元学习进行关联,从而到达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