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征长征》》教学实录及评析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赵巍英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一小)评析:马 兰 (宁夏教育厅教学研究室) 尤艳玲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师资培训中心)[注:○ 表示利用电视光盘录像执教教师课堂实录,□ 表示电视录像中的课堂实录,∥ 表示执教教师暂停电视录像,△ 表示执教教师播放电视录像画面]一、课堂实录○师: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电视老师和几位学习伙伴,他们将和我们一起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电视老师和学习伙伴会给我们很多帮助,所以同学们要认真听电视老师会给我们说些什么?△□师:同学们,还记得那倔强的小红军吗?还记得草地上金光闪闪的鱼钩吗?还记得泸定桥头那场激烈的战斗吗?你们对长征有哪些了解?谁能说一说?□生:我在课外查找的资料: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等十一个省∥○生:(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师:看来我们同学在课下搜集了很多资料,让我们去听听学习伙伴还知道哪些?△□生:(学习伙伴汇报)□师:是的,长征这段经历一年时间,纵横十一个省,跨越二万余里的伟大征程,在我国现代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1935 年 10 月红军长征胜利,毛泽东同志回顾长征的历程,心潮起伏写下了这样一首七律《长征》 。
□○师:板书课题□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生:(一起看录像)□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着那段激动人心的旋律,看着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中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红军战士和毛泽东同志一起同走长征路电视机前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也来读读书吧□○生:(读词语“磅礴、泥丸、岷山” ,识记本课生字“丸 、礴、岷” )□师:同学们,刚才读书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2○生:我有两个不明白的地方第一个是红军经过的“五岭”是哪“五岭”?还有一个是岷山在什么地方?○生:我不明白“三军”是什么意思?○师:让我们认真听一听学习伙伴都提出了哪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记下来△□生:(学习伙伴提出不懂的地方 )□师:问题还真不少?刚才同学们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有的我们可以读读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还有的我们可以借助字典来查一查,再就是同学们课前都查找了和这首诗有关的一些资料,我们也可以结合这些资料来理解电视机前的同学们,请你们也借助这些方法解决你们提出的不懂的问题接下来自己读一读,把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争取自己弄懂。
∥○生:(读诗解决交流问题)○师:下面让我们听一听学习伙伴他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和我们说的一样吗?把不一样的记下来△□生:我先来,我来解答这位同学的问题 “只等闲”的意思和前面古诗三首中的《石灰吟》 “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若等闲”意思很相近,都是把很艰苦的事情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情∥○师:刚才这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我们没有解决, “只等闲”的意思就是把很艰苦的事情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情○师:学习伙伴提到的《石灰吟》你们还记得吗?○生:齐背《石灰吟》这首诗○师: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好,我们接着听△□生:(汇报交流解决的问题)□师:看来呀,字典的确是我们的好帮手,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再来默读课文,读完讨论一下,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开始读书吧∥○生:(默读课文)○师:想好了,我们就交流一下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生:我是通过这一句知道“红军不怕远征难”的,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一句话写了红军战士把五岭看作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乌蒙山看作是3滚动的小泥丸。
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把艰险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概○生:我是从这一句知道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虽然经过了那么多的困难,可是走过来的红军却是那么乐观,自信○师:那你能不能把红军的乐观,自信读出来○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一齐鼓掌)○生:我是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读出来的这两行诗概括了1935 年 5 月红军抢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很严,但红军在渡口俘获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渡船,活捉了守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抢渡成功○师:能再读一读吗?○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生:我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体会出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而他们却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师:让我们听听学习伙伴和我们找的一样吗? △□生:(汇报交流)□师:是的,从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诗句中都能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读了这些诗句仿佛就让我们亲历了红军长征的路程电视机前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这回大声地读,看看还能从这首诗的诗句中还能感受到什么∥○生:(齐读课文)○师:你从诗中还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从诗中感受到了,红军抢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和红军二万五千里的惊险悲壮,是从这句诗中看出来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真正把自己的体会读了出来,我们也像她一样把这一句读一读○生:(齐)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生:我感受了红军经过长征后那种欢快的心情,是从这一句看出来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你能把红军那欢快的心情再表现明显一些吗?○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生:(齐鼓掌)○师:让我们听听学习伙伴他们感受到了什么,和我们一样吗?△□生:我先来,我觉得这首诗非常有气势,尤其是前两句,那么多的困难红军却不怕,只等闲,我想来读一读这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生:我来说一说,她读的时候,突出了“不怕”和“只等闲”两个词,但读的不是很有气势,我也想来读一读∥○师:读得怎样?我们来先来评一评○生:我觉得学习伙伴读得好,他把这首诗的气势读了出来○师:你能学他读一读吗?○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名学生读)○生:(齐为同伴鼓掌)○师:看看学习伙伴是怎样评的△□生:我觉得他读得非常好,不但有气势,还更让我感觉到了红军战士是那样勇敢,顽强。
□师:我觉得他们两个都读得不错,各有各的特点,都突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那种英雄气概,读出了气势,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这首诗□○生:(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但很有气势而且是整首诗的中心句,整首诗都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写□师:是的,这的确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先总写然后再分述∥○师:学习伙伴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先总写后分述,全诗围绕哪句话写的?○生:(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板书)这也是这首诗的中心句我们接着看 △□生:我想读读第二句诗,因为我觉得这两句诗能让我感受到红军面对困难不只是不怕,而是那样的乐观,轻视困难,这真的很了不起□师:她读时把自己刚才的体会表达出来了吗?□生:我来评一评,我感觉她突出了“逶迤”和“磅礴” ,让我们感觉困难十分大,但是还不够乐观,我也来读一读5□师:读得不错, “腾细浪” , “走泥丸”的确把那种乐观的精神读出来了,你觉得她读得怎样?□生:我觉得她的确读得比我好,我应该向她学习不过我也想再读一遍,争取超过她□师:有进步了吗?○□生:(齐鼓掌)□师:同学们将掌声送给你了,即因为你读得确实有进步了,又因为你很谦虚,很善于向别人学习,很好。
还有谁想接着来汇报?□生:我来说,我喜欢第三句,第三句就像一副对联,词语相对,尤其是一“寒”一“暖” ,写得特别好□生:我也想说,我也喜欢这一句,不过我觉得“暖”和“寒”不仅是相对的,而且还能把当时的感受表现出来,我也来读一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听了她的朗读,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听后的感受)□师:是的,这一“寒”一“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的是如此巧妙,精炼,如此平易,凝重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把你们刚才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生:(自由读)□师: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分别读读这句诗,女同学读前一行,男同学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吗?□○生:(齐)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看出你们不仅读懂了诗句的意思,而且还能读得有滋有味电视机前的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试着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开始试着背一背吧∥□○生:(自由背诗)○生:背诵《长征》○师:我们不光要会背,还要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听听学习伙伴的△□○生:(齐背《长征》 )□师:在红军长征的一路上都留下了红军战士那一行行的足迹,而这些毛泽东同志又用诗词把他们记录了下来,接下来,王老师再送给同学们一首毛泽东同志的词《忆秦6娥 娄关山》 (师背诵)□师: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一样喜欢这首词呢?下面让我们看着屏幕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朗读)∥○师:其实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同志留下了许多优秀诗词,同学们有兴趣可以搜集,背一背这节课就上到这儿○生:老师再见!二、评析:《长征》一课是以“播放光盘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赵巍英老师是连接两个空间的桥梁,起了导看、导学的作用,使两个空间的教学内容、师生情感及教学评价有效互动,发挥了“双教师”的指导优势;实现了“电视教师引领课堂教师”、 “电视学生引领课堂学生”、“电视教师引领课堂学生”和“课堂教师引领课堂学生”由于平日经常使用光盘课进行教学,教师操作光盘熟练,学生适应光盘教学的方式,整堂课没有生涩、别扭 之感,教学如流动的音乐,和谐、自然:电视王老师、课堂赵老师、学习伙伴和课堂学生,穿越空间,融为一体,共同理解了《长征》的诗意,体会了毛泽东同志的豪情和红军战士勇敢、乐观的伟大精神,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赵巍英老师按照电视王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组织教学,选择了合适的互动方式有些内容先播放光盘,后让课堂学生回答;有些内容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再播放光盘;有些内容暂停,指导学生读、说、勾、画,教师及时进行细化、强化,突破教学重难点,加深理解;遇到难理解的问题时,结合课堂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训练,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进而突破难点,层层落实。
例如:当电视老师提出“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问题以后,赵老师先让课堂学生回答,再听听学习伙伴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因为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个人的感受如果先听学习伙伴发言,就会影响学生的见解和表述先让课堂学生说,为学生提供了各抒己见的机会,学生自主表达后再听电视伙伴的回答,可两相对比,弥补不足,深化对该问题的理解学习伙伴回答后,赵老师又采用暂停的方式,让课堂学生先来朗读,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加深理解7在理解“只等闲”的环节,当学习伙伴提到“只等闲”的意思和前面《古诗三首》中的《石灰吟》 “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若等闲”意思很相近,都是把很艰苦的事情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情时,赵老师没有让学生听听而已,而是及时将光盘暂停下来,让课堂学生也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并复习了于谦的《石灰吟》 ,新旧知识结合,利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质疑问难也需要指导、需要引领当老师让课堂学生提问时,学生只提出了三个小问题,赵老师此时及时播放光盘,并提出“让我们来听一听学习伙伴都提出了哪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记下来”的要求,让学习伙伴引领学生逐步学会质疑问难。
赵老师还特别注重电视教师、学习伙伴与课堂学生的互动,电视课堂和现实课堂融为一体,有机结合教学中不光引导学生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还解决了学习伙伴提出的几个问题不仅引导学生倾听电视老师和学习伙伴的讲述,还对学习伙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学习伙伴回答精彩之处,学生竟情不自禁地用掌声来表扬赵老师虽然也根据情况对光盘做了一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