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明清理学与中医学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1KB
约34页
文档ID:550870994
明清理学与中医学_第1页
1/34

第五节 宋明理学与中医学宋明时期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宋明理学是指在宋明(包括元、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以天道理气、人性物性等范畴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哲学思想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在南宋有朱熹、陆九渊;在明代有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的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但在传统分类上,宋明理学体系主要有两大派,一派是道学,其代表人物为程颢、程颐、朱熹,故常称为程朱派另一派是心学,其代表人物为陆九渊、王守仁,故称为程王派或陆王心学道学在宋代占主导地位,至南宋发展到高峰,在明代仍有很大影响心学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期后占主导地位因此,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理学包括道学和心学,狭义的理学专指程朱派而言 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理学实起于北宋,经南宋而进一步发展,至元代而朱、陆合流,到明代更有新的发挥,沿及清代前期渐趋衰落但是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

宋明理学是在经学、佛学、道教结合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理学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家思想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太极、理气、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在宋明理学盛行的时代里,医家们不可以避免地要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众医家提倡,要提高治病的医术,阐明医学的道理,等等,都要学习和吸取理学的理论与思想方法如张景岳在《类经图翼•太极图论》中强调:“理气阴阳之学,实医道开卷第一义,学者首当究心焉理学有关思想对中医理论、中医治法等有重要的影响,此外在医德规范、医学教育、养生防病等方面也都有重要影响一、理学思想精华理学思想内容较多,仅择其中部分内容叙述如下一)太极太极范畴在理学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太极观念始见于《周易》《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一词,由此而来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作《太极图》周敦颐《太极图说•易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太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据朱熹在《记濂溪传》中说,当时《国史》中的《周敦颐传》引作"自无极而为太极”,但不应有“自”、“为”二字清代毛奇龄则认为《国史》所载是正确的 傅小凡,王日根. 本体与存在——浅析朱熹的哲学本体论.东南学术,2002,(6):25《太极图说》全文只有 249字,但对后世影响很大朱熹《晦庵集》载有“周子太极图” 张善文.象数与义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231 图中自上而下分为五层,各有一定的含义第一层为一大圆圈“○”,代表化生万物的最初本体,即《太极图说》第一句所讲的“无极而生太极”第二层为黑白三轮图,也称“水火匡廓图”,右标“阴静”,左标“阳动”,黑白三圈轮廓环抱象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阴阳交相运行第三层为五行交合图,也称“二五至静图”,象征“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用5个小圈表示,分居五方,水居右上,火居左上,金居右下,木居左下,土居中央代表五行的5个小圈,既交系于上的阴阳三轮图,又自相联系交系于上,象征阴阳互根,阴阳交感而生五行;自相联系,象征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往复循环不已。

5个小圈下,又有一小圈与金、水、火、木相连,代表阴阳二气、五行交合朱熹说:“此无极二五所以妙合而无间也《太极图说解》)其中二指阴阳二气,五指五行第四层也是一个大圆圈“○”,象征阴阳、五行之所以生成者皆禀“男”“女”气质,所以圆圈右边标“坤道成女”,左边标“乾道成男”意思是秉承坤道生成之物的气质为“阴”,秉承乾道生成之物的气质为“阳”两者相合,无非一个“太极”之理第五层也是一个大圆圈“○”,象征通过以四个程序,便化生出大自然中形态万殊的物体,所以圆圈下标“万物化生”而推究大自然万物的本根,也不过是一个“太极”而已周敦颐的宇宙发展图式是: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宇宙的原初实体为太极元气;太极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变化交合形成五行;各有特殊性质的五行进一步化合凝聚,而产生万物太极作为未分化的原始实体,它的运动是阴阳产生的根源太极的显著运动产生了阳气,太极的相对静止产生了阴气宇宙的构成本质是阴气与阳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合阴阳的交互作用和结合产生了五行物质元素,并进而形成万物邵雍对太极作了多层次的规定:其一,道为太极《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说:“以道生天地,则天地亦万物也道为太极道为天地万物的宗主,太极统天地万物,道便与太极相类。

其二,心为太极《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说:“心为太极,人心当如止水则定,定则静,静则明其三,性为太极《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说:“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复归于神也寂然不动,是太极的本性,人生而静,性与俱之太极虽寂然不动,但感而遂通,所以感于性则发,便犹神妙以运乎其间邵雍对太极的规定,较之前人是最全面的然而,邵雍以太极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因此,他赋予太极以世界本原、起始的性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说:“有生天地之始者,太极也有万物之中各有始者,生之本也太极生物的具体演化进程,大体是由太极通过阴阳的交感作用而生万物《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说:“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四象生矣……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成矣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70朱熹认为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是总天地万物之理,是天地万物的根柢、本源太极以理言,一是枢纽之意,二是主宰之意万物所以运动、所以生生不息,都是因为有太极太极为其枢纽,为其主宰 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张载从气本论的观点谈到“太极”,张载在《正蒙·太易篇》 张载.张子全书.说卦.台北: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1966中说:“一物而两体者, 其太极之谓与!” 太极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也是自然界和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根本法则。

张载《正蒙·参两篇》又说:“一物两体者,气也因此张载所说的“太极”是指包含两种对立成分及其性质的统一物质,即气 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9张载《正蒙·太和》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 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 虚实也, 动静也, 聚散也, 清浊也,其究一而已张载《正蒙·说卦》又说:“有两则有一, 是太极也若一则有两亦在, 无两亦一在然无两则安用一?不以太极, 空虚而已,非天参也张载所谓“太极”与“太虚”范畴似乎一样二者都是将“气”的有无、虚实、动静等性质与状态统一起来, 因此张载的太极范畴应解作气本体论 徐仪明.论易学太极阴阳说与中医之关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二)理宋明时期,出现了一个规模广泛的理学思潮,它影响了各个方面理成为思想的核心乃至哲学的最高范畴 张载把理作为气化运动的一种规律指出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人应该认识和把握规律张载说:“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张子全书》卷12)宇宙之间各种事物不同,因而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一切事物的道或“理”,具体分析可有四种,即天道、物理、义理、性理天道是所谓自然法则物理指事物的具体规律和性质。

义理指社会的道德原则性理指人的道德本质 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1二程认为,①理是独立于世界万物而存在的观念理不生不灭,永恒存在②理超乎形器而无形体,但理非虚是实理本无形体,假象来显现如说:“心所感通者,只是理也……至如梦寐皆无形,只是有此理”(《二程全集·河南程氏遗书》卷2)③理是世界万物的“必然”,即事物的一种必然性④理为自然之理,事物的规律如说:“盖是动极则阳生,自然之理《二程全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8)二程认为,事物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的,有一物即有与之适应的规律存在,“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草一木之所以枯荣,是事物自身的规律,人们必须通过认识事物来把握其中的规律性因此,二程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明理”、“穷理”的方法如说:“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接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二程全书·河南程氏遗书》卷18)理学中尚有“以心为理”的陆九渊、王阳明一派王阳明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为一者也《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中》)陆九渊说:“此理乃宇宙之所固有《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他又说:“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陆九渊集·与朱元晦》)表明陆氏承认宇宙之理的客观性,承认宇宙之理不受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而客观存在此道充塞宇宙,天地顺此而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理具有普遍必然性,人不能违背理这一普遍规律顺理而动,才能保持宇宙与社会的正常运动陆九渊还认为,“塞宇宙一理耳,学者之所以学,欲明此理耳宇宙间自有实理,所贵乎学者,为能明此理耳《陆九渊集·与包详道》)理学的“理”,与“我们日常生活语言中的“物理”、“道理”的意义是相通的理学中所说的“理”,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意义是指事物的规律和道德原则在理学看来,理虽然可以主要分析为这样两种不同意义,而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道德原则实质上是宇宙普遍法则在人类社会的特殊表现而已 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6明理的方法,主要是格物格物致知是理学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为穷理的基本的方法格物致知”源于《礼记•大学》篇主要是讲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和方法。

所谓“修身”之道,包括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等方法,“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葛荣晋指出 葛荣晋.明清“格物”说和中国科学的发展.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4):75,在认识论上,程颐的“格物”说有四个基本内容:①何谓格物?程氏所谓“物”,不仅包括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凡遇事皆物也”,而且包括人之外的一切客观物体格物即是穷致事物之理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二程全书·河南程氏遗书》卷2上)格物就是穷求事物之理有时他也把“格”字训为“至”字,他说:“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格,至也,如‘祖考来格’之格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二程全书·河南程氏遗书》卷18)“格”虽有“穷”、“至”二义,但二者是相通的,皆是穷致事物之理②程颐所谓穷理,并不完全是研求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而只是借助于“格物”这一媒介,去认识人心所固有的“天理”他说:“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之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二程全书·河南程氏遗书》卷25)在程颐看来,心中固然有众理,然不格物虽有之亦不可得只有通过格物,才能获得,“格物”是“致知”的方法。

③由格物到致知,是一个由渐知到顿。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