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8 民主与法治(一)追求民主价值1.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什么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 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2)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3.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特点)(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 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是有生命力的(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 用的民主(3)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真正享有的民主 人民可以真正参与到国家管理4)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 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权利得到充分保障4.我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5.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途径有哪些(1)民主选举这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2)民主决策这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3)民主监督这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6.民主选举(1)地位: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2)形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3)原则:公开、公平和公正(4)公民参与态度:积极、主动、理性7.民主监督(1)地位: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 现(2)意义:①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 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官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②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3)(如何)行使监督权(注意):法律范围内,公民行使监督权应 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 各种证明材料4)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方法):①向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反映;②采用书信、电子邮件、、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③通过 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8.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能力)(1)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2)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3)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4)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5)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9.广大市民为什么要参加政治生活、建言献策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真 实的民主权利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民主能力10.“互联网+政治”(网络问政)的影响①拓宽了公民表达述求的渠道,利于公民更好地参与民主生活,保 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②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有助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 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和社会责任感③有效保障了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利,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 作人员改进工作,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二)建设法治中国11.法治的作用(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3)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 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法治能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 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12.法治有何要求?(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13.法治蓝图(依法治国)(1)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依法治国的依据:宪法和法律(3)地位: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5)依法治国新方针: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防线)、全民守法(基础)14.怎样厉行法治?(1)厉行法治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4)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15.推进依法治国,弘扬法治精神,青少年应该怎么做(1)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自觉 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 建设法治国家做贡献(3)要维护合法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4)积极同一切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16.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国家应该如何做?(1)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3)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意识,依法办事,提高执法水平(4)依法打击和惩治犯罪(5)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法治观念考向一 社会主义民主特点表现广泛性①主体的广泛性:社会主义民主是有史以来绝大多数人真正享有的民主②内容的广泛性: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真实性①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②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③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④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民主制度内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基础群众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在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的利益得到越来越切实的保障,人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民主管理【典例1】在中国,“民主”一词最早出自《尚书》民惟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心为心”等民本思想是中国民主价值追求的重要思想源头以下关于民主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B.选举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C.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D.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和把握B:根据所学知识,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所以B说法错误;ACD:根据所学知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故ACD说法正确;故选B。
考向二 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和方式民主选举(1)地位: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2)形式:直接、间接、等额和差额选举等(3)原则:公开、公平和公正(4)要求: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1)地位: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2)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3)要求: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监督(1)地位: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2)作用: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典例2】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开展了网民建言征集活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累计收到留言100多万条,意见吸收率达21.88%,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②有利于公民积极参与民主监督③拓宽民主渠道,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④公民直接制定“十四五”规划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参与民主生活方面的知识。
①③:依据教材知识,题干的做法有利于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拓宽民主渠道,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所以①③说法正确;②:题干反映的是民主决策,所以②说法不符合题意;④:在我国,公民间接管理国家事务,所以④错误;故本题选A考向三 实行法治的原因和要求(1)原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要求: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②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典例3】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涵盖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环节针对四个环节,下列内容具有一致指向的是( )①法律的力量,源自人民的信仰 ②公正的法律,不限制好的自由③法律的运转,依靠强硬的手段 ④极端的法律,就是极端的不公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依法治国的要求的认识和把握。
①:法律的力量,不仅源自人民的信仰,也来自于国家强制力的保障,故①与题意不符;③:法律的运转,依靠强硬的手段,也需要人民的信仰,故③与题意不符;②:良好的法律,既是限制自由,也在保障自由的实现,故②说法正确;④:法律反映人民的意志,体现社会的公平,缺失公平的法律是极端的法律,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考向四 厉行法治的要求公民①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②弘扬法治精神;③强化规则意识;④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各级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①率先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②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社会①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典例5】《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为特定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