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轻轨系统赵惠详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国民居住点相对集中,所以尽管有较先进与完善 的地铁(MRT)和巴土公共交通系统,但仍然难以满足一些高密度居住区的交通需 求对此新加坡陆路管理局(LPA)于 1996 年开始建设该国第一个轻轨列车系统 (LRT)——武吉班让轻轨列车系统,为武吉班让和蔡厝港新镇 8 万户居民提供高 效率的短程列车服务,并于 1999 年 11 月 6 日正式开通该系统耗资 2.85 亿 新元(约 15 亿元人民币),全长 7.8km,共 14 个车站列车采用无人驾驶动力 车辆,单节设计容量为 105 人,在交通繁忙时间 2 节或 3 节一组编挂,非繁忙 时间单节编挂列车运行间隔繁忙时为 2min,非繁忙时为 6mino新加坡西 LRT 有别于我国目前所说的轻轨系统它的运量比我国的轻轨系 统要小得多,其单向断面客流量只有 4000 人次/h,而且行程较短,只是作为 MRT 的辅助支线使用,而不能替代 MRT它采用橡胶车轮在高架水泥路面上行驶, 依靠车底的导向轮和路面中间的导轨进行导向,与日本的新交通系统(AGT)相类 似新加坡 LRT 有以下一些特点,对我国目前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颇有参 考价值。
l 先进的无人驾驶系统LRT 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ATC)它不需要任何驾驶员或工作人员在车 辆内进行操作与监控,可以大大缩短列车在车站的停车时间,提高行车密度 由于车辆没有驾驶室,因而在相同运能情况下可以缩短列车编组长度,降低基 础设施投资,也便于游客的观光由于行车密度高,可以减少乘客候车时间, 从而对乘客更具吸引力采用 ATC 还可以避免驾驶员因判断和操纵失误所引起 的事故,而且扩大了车厢容量,又减少了工作人员2 方便的中转换乘LRT 的起点和终点站与 MRT 站结合,乘客通过 20m 长的空中走廊不用出站 即可方便地进行换乘LTA 还在几个人流较大的车站下面建造了公共汽车换乘 站,让附近的公共汽车站迁入,实现方便的换乘 MRT、LRT 及公共汽车之间 便利的换乘,大大提高了乘客的出行效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同时 也提高了 LRT 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3 完善的安全配备LRT 配备了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及消防报警 系统(FAS),保证了行车安全每个车站都装有 8 台闭路监视器,每节车辆装有 追踪器,控制中心可以通过这些装置和控制室闭路电视实时监控车站与列车的 运行情况。
车辆的每个轮轴装有“安全盘”(safety disc),一旦某轮轴上 2 个 胶轮都发生破裂,车辆可以依靠“安全盘”行驶到下一车站每节车辆装有 8 个导向轮,确保列车不会脱轨每个车站和每节车辆都装有 2 个紧急按钮和 2 台通话机一旦发生意外, 乘客可以触动按钮,使列车紧急停车或阻止站台内列车启动,并通过通话机与控制中心联系车辆设有紧急出口,高架线路上也设有紧急走道,发生意外时 乘客可以通过紧急出口与紧急走道疏散到站台4 场地空间的合理应用LRT 全部采用高架路基方式,以节约土地的使用高架线路一般沿地面道 路平行或在其上空穿越,充分利用地面道路与两边建筑物之间的绿化带上方空 间 c 这样既可以避免沿路建筑物的拆除,又可以保留原有的绿化带并且节省了新建绿化带费用LRT 的维修工厂与停 车场建在一座商业大厦内部,既充分利用了现有建筑,节约了新建工厂的费用, 又节省了占地空间5 以人为本的设计LRT 的许多设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方便乘客的设计思想为保证乘客 能够便利地换乘,不仅将车站与 MRT 车站和公共汽车站尽量设在一起,而且实 行“一卡通”车票乘客购买乘车卡后,可以在 LRT、MRT 及公共汽车上通用, 连续换乘打折,而且在与 MRT 换乘时不用出站。
每个车站不仅设有自动扶梯, 而且设有 2 台电梯,方便老人和残疾人员使用车辆采用橡胶轮行走结构,以 减少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车辆两侧的车窗采用变蒙玻璃,在列车接近住宅 时玻璃自动变白,使乘客无法看到住宅内部情况,保证了周围居民的隐私权 每个车站仅间距 600 米,以保证周围 80%的居民步行不超过 400 米即可以到达 LRT 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