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构造地质学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17KB
约9页
文档ID:419650963
构造地质学_第1页
1/9

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构造的一门科学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 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构造尺度: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一般把构造尺 度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以及超微型等级别原生构造: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产生构造变动的构造特点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且被平行或大致平行的界面所夹的岩性基本一致或相似的层状岩体 岩层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其主要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断层: 是岩 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 致,他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 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且产状不同的接解关系。

应力:在内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主要有拉伸,挤压,弯曲,扭转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非均匀变形:岩石的各点变形方向大小和性质都变化的变形 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瞬时的应力状态 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与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褶皱:地壳中岩石岩体在受内动力地质作用后发生弯曲变形而成的一种构造 同沉积褶皱:一些在岩层沉积同时而逐渐形成的褶皱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的作用而发生的褶皱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皱.节理:有明显破裂面而无位移的断层 断层:有明显破裂面,岩体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节理组:指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节理组 节理分期:就是将一定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将同期节理组合在一起 节理的配套:是将一定构造时期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组节理组合成一定系列。

正断层: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滑,下盘则相对上滑而成的断层 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滑,而下盘则相对下滑而成的断层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度基本相同的岩层 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使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变动而形成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岩层厚度:岩层两平行界面间的垂直距离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塑性变形:随外力增加,变形增强,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后,即使再将应力解除,变形的岩 石不能完全恢复其原来的形状标志层:指层位稳定,分布广泛,在岩石成分和结构或所含化石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且厚度不太 大的稳定的岩层层理: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是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 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按其形态分为平行,波状,斜层理倾伏角:指在直立面上量得该构造与它的水平投影线间的夹角侧伏角:状构造所在的构造面上量得的该构造与构造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底辟构造: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构造力作用下,或者由于岩石物质间 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岩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穹窿:岩层自褶皱的脊向四周作放射状倾斜的背斜构造盆地:岩层从四周中向中心的槽部倾斜的向斜复背斜和复向斜:由许多级褶皱所组成的巨大背斜和巨大向斜,各次级褶皱与总体褶皱有一定几何 关系,典型复背斜和复向斜的次级褶皱轴面常向该复背斜和复向斜的核部收敛压扁作用:岩层在顺层挤压作用下,总要引起平行于主压应力方向的缩短和垂直于主压应力方向的 伸长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向斜或背斜组成,背斜为窄而紧闭,形态完整清楚,呈线状延伸;而 两背斜间的向斜开阔平缓反之则为隔槽式褶皱)弯滑作用:一系列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曲成褶皱作用弯流作用:纵弯褶皱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时,不仅发生层间滑动,而且某些岩层内部还出现物质流 动现象主节理:规模明显大于该地区节理平均规模的节理断层面:一个将岩块或岩层断开成两部分,断开岩块或岩层,顺着它滑动的破裂面滑距:指断层两盘实际位移距离,是根据错动前一点,错动后分成两对应点间实际距离走向滑距:总滑距在断层面上走向线上分量水平滑距:总滑距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断距:被错断岩层在两盘上的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间垂直距离。

铅直断距:断层以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擦痕:擦痕是两盘岩石以及被磨碎的岩屑和岩粉在断层面上刻划的结果,也可以出现在两盘错动时 定向生长的纤维状矿物中阶步:在断层滑动面上常与擦痕呈直交的微细陡坎,这种微细陡坎称为阶步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肃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 层时,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片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青地层飞来峰:如果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 外来岩块叠瓦式逆冲:是逆冲断层中是主要最常见的组合形式一系列产状相近的逆冲断层,其上盘依次向上 逆冲剖面上呈叠瓦式对冲式断层:由两条相反倾斜,相对逆冲的逆冲断层组成背冲式逆冲:由两条或两组相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表现为一个中心分别向两个方向逆冲,一般自背 斜顶部向外撒开逆冲楔冲式逆冲:一般与基底大断裂有关是在基度断裂活动中基底老岩系被推挤上冲造成的韧性断层:它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剪切作用形成的强烈变形带地质构造的动力来源有哪些:1、收缩性——弯曲,断层破裂面 2、膨胀论——拉张运动 3、脉动说——挤压拉伸作用4、重力均衡 5、大陆车伐学说 6、板块学说7 地幔柱 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理论意义在于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演化和地壳运 动规律及其动力来源。

实践意义在于应用研究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层理的识别方法有哪些:1 岩石成分的变化,在成分较单一的巨厚岩层中,要寻找成分特殊夹层,来作为识别巨厚层理的标 志2 岩石结构的变化,依沉积原理,不同粒度或不同形状的颗粒总是分层堆积从而显示出层理3 岩石颜色的变化,在成分单一,颗粒较细,层理隐蔽的岩石中,如有颜色不同带条则其可指示层 理,但要区别由次生变化造成的颜色差异4 岩层的原生层面构造,包括波痕,泥裂,雨痕,生物遗迹及其印模等褶皱的基本要素:1. 核部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当剥蚀后,把出露在地面的褶皱中心部分地层称为核2.翼部核 部两侧的地层正剖面上两翼间内夹角为翼间角3.转折端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期的部分,在横剖面 上常呈弧线形4.褶轴平等于其自身移动,能描绘出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5.枢纽褶皱各横剖面 上,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连线,可为直线,曲线,水平线,倾斜线6.轴面各相邻褶皱面上枢 纽连成的面7.轴迹轴面与地面或任一平面的交线8.脊,脊线,脊面与槽,槽线,槽面,脊迹及槽 迹褶皱在平面上的出露形态:1. 线状褶皱:长与宽之比大于10:1 为狭长形褶皱。

2.短轴褶皱:长与宽之比在10:1~3:1 之间3. 穹窿构造:长与宽之比小于3:1 的背斜构造,褶皱面自脊点向四周作放射状倾斜4.构造盆地: 长与宽之比小于 3:1 的向斜构造,褶皱面自四周向中心倾斜褶皱面的里卡德分类:1. 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直立(80°-90°),枢纽近于水平(0-10 度)2. 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80-90 度),枢纽倾伏角为(10-80 度)3. 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直立(80-90 度)4. 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10-80 度),枢纽近于水平(0-10 度)5. 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水平(0-10 度)6. 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10-80 度),枢纽倾伏(10-80 度),但二者倾向和倾角均不一致7. 斜卧褶皱:轴面的角与枢纽倾伏角为(10-80 度),倾向倾角基本一致 褶皱的兰姆赛分类:I类:褶皱等倾斜线向内弧呈收敛,内弧曲率总是比外弧大I A型:等倾斜线向内弧呈强烈收敛,各线长短差别极大,内弧曲率远比外弧大,为典型的顶薄褶 皱IB型:等倾斜线也向内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各线长短大致相等,褶皱层厚度不变,内弧曲率 仍大于外弧,为典型的平行褶皱。

IC型:等倾斜线也向内弧轻微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各线长短大致相等,褶皱层真厚度有变大 的趋势,内弧曲率略大于外弧,是平行褶皱向II类相似褶皱过渡的形式II类:等倾斜线互相平行且等长,褶皱层的内弧和外弧的曲率相等,即相邻褶皱面倾斜度基本一致, 为典型的相似褶皱III类:等倾斜线向外弧收敛,向内弧撒开呈倒扇状,即外弧曲率大于内弧,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褶皱的组合形式:1. 穹窿和构造盆地:穹窿是岩层自褶皱的脊向四周作放射状倾斜的背斜;构造盆地是岩层从四周向 中心的槽部倾斜的向斜2. 雁行褶皱:一系列呈平行斜列的短轴背斜或向斜组成,可由不同规模和级次背向斜组成3. 隔挡式和隔槽式褶皱:均由一系列平行的背向斜相间组成,其中隔挡式褶皱背斜是窄而紧闭的, 背斜之间的向斜则开阔平缓隔槽式褶皱的背向斜形态则与隔挡式相反4. 复背斜和复向斜:由多级褶皱所组成的巨大背斜和向斜褶皱的形成机制分为哪几种:1.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而发生褶皱,由于地壳水平运动,有弯流作用和弯滑作用2.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与层面垂直外力作用发生的褶皱也可引起弯流和弯滑作用3. 剪切褶皱作用:使岩层沿一系列与层面不平行的密集劈理面发生差异滑动而形成褶皱,多为变质 岩。

4. 柔流褶皱作用:高韧性岩石或岩石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下变成高韧性体,受外力作用后,发生类似 粘稠流体那样的流动变形,而形成的复杂多变的褶皱弯滑作用的主要特点:1. 每一岩层有各自的中和面,整个褶皱无统一的中和面,相邻褶皱面保持平行,厚度一致2. 纵弯褶皱引起的层间滑动是有规律的,背斜各相邻上层相对向转折端滑,下层向相反方向3. 两强硬岩层间夹韧性岩层时会在力偶作用下,使韧性岩层发生层间小褶皱 弯流作用的特点:1. 层内物质由受压从翼部流向转折端,形成顶厚或相似褶皱2. 软硬岩层互层时,受顺层挤压,硬层不动,软层充填虚脱空间,形成顶厚褶皱3. 当硬层夹有一大套层理发育相对易流动的韧性岩层时,物质流动不顺其微层理发生层间差异流 动,而是在翼部及转折端形成从属褶皱4. 在侧压力下,软岩层发生强烈层内流动,产生线理辟理或片理等构造,若夹脆性薄层,还可形成 透镜体节理的几何分类:一. 按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分为:走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平行),倾向节理(直交), 斜向节理(斜交),顺层节理(节理面与所在岩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