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全观视域下政治安全的内涵分析及其体系构建 舒 刚(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政治安全是一国政治体系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协调运转,维持政治结构和政治秩序的基本稳定,适应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从而确保政治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良好状态政治安全是动态性与静态性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从综合安全观的角度出发,我国政治安全的体系构建应包括: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实现政治安全之源,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塑造政治安全之魂,优化政治制度——影显政治安全之本,保障执政安全——打造政治安全之盾,稳定政治秩序——构建政治安全之核将内部生长机制与外部防范机制紧密结合,并在各种复杂的政治变量中日益突出内在成长机制的政治安全系统研究将成为新趋势Keys:新安全观;政治安全;非传统安全D63:A:1008-7168(2012)04-0026-06一、引言一般而言,安全从客观意义上讲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的状态,从主观上讲是因这种客观状态的存在而排除心理上的恐惧安全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术语,一旦与政治产生关联,便立即成为政府权威部门优先处理的公共事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涉及国家和民众根本利益,是执政者不可回避的首要责任。
传统的观点把安全等同于以国家为对象的军事安全,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其内容是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随着冷战的结束,对于安全的问题领域和范围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那就是逐渐突破了国家中心和军事政治领域,并向社会的其他领域推移如哥本哈根学派在安全主体和安全领域两个维度上扩展了安全研究的外延纵向上,将安全的主体由国家发展到个人、次国家集团、地区及全球体系横向上,将安全的议题领域由军事政治安全扩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非传统安全语境中,安全的问题视角开始聚焦到“人的安全”上,这无疑是最具道德说服力的,同时也是极具包容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如联合国提出“人的安全”包括经济安全、食物安全、卫生安全、环境安全、个人安全、社会安全以及政治安全虽然“人的安全”作为一种安全观念在很多方面也反映出其内在的局限性,如忽视了国家层次的安全认同,客观上只能导致“虚无主义”;还比如把所涵盖的七类问题都提升到安全层面,容易导致“人的安全”概念的泛化,等等但对“人的安全”的这些批判并不妨碍这一概念被联合国大力倡导,并在现代社会日益涌现的威胁与不确定的情形下得到众多不同政治背景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的积极回应和更多的接受度。
作为“人的安全”的核心内容,政治安全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随着传统安全观念中军事一政治安全比重的相对下降,政治安全相对于以军事防御为中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而言,其内涵和外延获得空前的拓展,在国家倡导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基本内容的“新安全观”的指引下,关于政治安全的研究逐渐脱离狭隘的国家间安全体系的零和博弈思维,从而获得更加宽广的研究路径二、政治安全的内涵界定对政治安全这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边界进行准确界定是研究相关问题的逻辑起点,这直接关涉政治安全行为体的行动策略和行为边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很难把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其他领域的安全问题明确区分开来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瑞·布赞就曾说过:“政治领域是最大的一个领域”,“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安全事务都属于政治的范畴”政治安全”这个概念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或价值判断因素,一般社会性问题只有经过特定的“安全化”机制运作之后才会成为真正的安全问题,当这些安全问题被政府作为最优先应对的事务后,促进政治安全的行动就成为“超越一切政治规则和政治结构的一种途径,实际上就是一种所有政治之上的特殊政治”一般说来,围绕政治安全研究的基本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对政治安全主体的认识,即谁是政治安全的主体和它代表谁的利益:国家、政府(某个部门)、族群、市民社会、社区、个体或是一套内在的制度机制?被强调的相关问题是否包括这些行为主体或机制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二是政治安全的议题领域。
对威胁来源的认识,即不安全的根源是什么?除了确定存在某种威胁之外,我们也要考察对于威胁的性质是否在多种行为主体之间存在一致性看法,这就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三是对政治安全范围的认识,即政治安全的核心构成要素有哪些?其相互关系如何?四是对政治安全手段的认识,即如何达成政治安全目标,如何构建政治安全的体系近年来,学界对政治安全涉及的以上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还是偏重于对国家安全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国家安全外部防范机制的研究成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学界的热点议题,而对于政治安全的学理研究相对不足,特别是对其核心内涵及体系构建缺乏系统性研究,研究成果显得过于分散笔者对近12年来(截至2012年4月)两大数据库进行检索的结果显示,以“政治安全”作为题名的学术论文不足200篇,远远低于以“国家安全”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数(详见表1)因此对政治安全的内涵、体系构建及其相关问题的系统研究仍然极具理论价值对于政治安全的内涵界定,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四种一)国家主权说这种观点认为政治安全是主权国家运用军事力量排除其他国家和政权的外部威胁和政治干预,确保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一种政治稳定状态。
注重从主权角度来界定国家政治安全,并主要围绕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等议[来自wWw.lW5u.CoM]题展开相关研究,代表了早期大部分学者的主流观点如马振超等人认为,政治安全主要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国家政权的独立自主,免于遭受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这类观点不仅特别强调军事安全,而且把“国家”作为政治安全的唯一主体,其核心内容偏重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政治安全与国家安全的边界,甚至在很多语境下等同于国防安全二)政治制度说持这种观点者大多认为,政治安全主要是保持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稳定如梁艳菊认为政治安全就是保障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稳定,防止社会政治动乱,促进政治发展杨宁认为政治安全是指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包括稳定的政权性质、合理的国家权力结构形式和有序的政治过程沈伟烈等人则认为,除了保障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安全之外,还应该把意识形态纳入政治安全的范畴,即政治安全还应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三)经济安全说这种观点认为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固然重要,但社会发展因素尤其是经济的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不然“安全就是残缺的,甚至会导致不安全”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愈加紧密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政治化和世界政治经济化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安全已逐渐成为政治安全结构的基础和核心要素。
摒弃传统安全理念中的军事一政治思维,达成不同政治安全主体间求同存异的共识,是人类政治文明进化的必然趋势,因此,传统的以军事安全为基础的政治安全观,正在被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的政治安全观所取代以上第二、第三种观点基本上都表达了政治安全不能只局限于国家主权和领土问题,而是涉及更丰富的内容四)综合要素说这种观点强调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来理解政治安全问题,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他国家的影响而独立存在政治安全既是国际交往层面上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安全问题,同时也是国内基本政治制度、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综合安全如冯来兴认为,政治安全既表现为一国在国际政治领域中防止外部的政治干预、政治压力以及各种危险因素,保障国家的主权,同时也表现为在国内保持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保持权力机构对政治过程的控制,从而赢得大多数公民的支持高中认为,“政治安全的内容包括主权安全、领土安全、政权和政治制度安全以及意识形态安全”也就是说,政治安全在外部表现为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不受别国强行干涉和破坏,拥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内部表现为基本政治秩序的稳定,国民对现政权具有广泛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政治安全虽然与国家安全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其内涵和外延又区别于传统的国家安全政治安全无疑是一个政治问题,同时它也涉及文化、制度、社会认同等多个层面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政治安全内涵的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根据对其核心内涵的把握,我们可以对其界定如下:政治安全是一国政治体系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协调运转,维持政治结构和政治秩序的基本稳定,适应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从而确保政治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良好状态政治安全通常可以从国家主权独立、国家政权稳定、政治意识形态广纳、政治制度恰适、执政党地位巩固、政治秩序良好等方面来衡量当然,特定国家在其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安全的结构内容是各异的,也就是说,政治安全不是由固定的要素支撑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会受到政治生态的影响而调整变化,同时,影响政治安全的具体要素的影响力也会不断调整只是在这种变动过程中,某些核心要素会始终处于较为突出的位置因此,我们应该持有一种系统化的视角和寻求动态平衡的理念来分析政治安全的构成三、政治安全的特征分析如前所述,政治安全是国家政治体系运转协调、变化有序的良好状态它是主权国家在政治变迁过程中根据复杂的政治环境的变化与各方要素不断互动、调适的结果,其总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治安全是动态性与静态性的统一政治安全在特定环境中首先是一种静态的“无危险、无威胁”的状态,同时又体现为一种“保障这种安全状况所必需的各种配套机制的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为了确保国家的主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执政安全和政治秩序安全,必须适应政治发展的要求,使政治系统的发展过程呈现一种动态的连续的现象,从而渡过转变期的危机同时,随着人类政治文明程度的提高,各国由彼此敌对走向相互依赖,且依赖程度越加紧密,国际社会多种利益诉求和国内政治因素相互纠结,使得政治问题趋向于复杂化,而各国政治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也导致了新的政治问题层出不穷,这就更需要我们以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政治安全问题因此,也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安全模式和状态,只有不断追求、不断进化、不断发展的政治安全才是有生命力的二)政治安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安全是人们心理上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类对自己生命和生命条件的无忧和放心,是对自己前途与未来的一种自信,因此,政治安全首先体现为行为主体认为不存在危险的主观态度;同时,政治安全又是客观存在的,表现为一种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是具有对抗一切现实或潜在威胁的实实在在的保障。
也就是说,政治安全不仅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也是各种在政治环境的互动中体现出来的政治秩序的客观稳定状态,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三)政治安全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一国政治安全首先是一个确定存在的事实或状态,但面对同样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态,不同的政治安全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对于某些主体而言,可能属于“不安全状态”,但对于另外一些主体而言,有可能不存在实质性威胁如对政治威胁或政治危机的看法及解决顺序,各国就有着不同的优先性和排列组合,美国曾一度把国际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作为政治安全问题日程上的重点;而非洲一些极度贫困国家面对的主要挑战则是饥荒、难民潮、艾滋病等天灾人祸政治危机是与政治安全相对的,政治安全实际上就是危机在可控范围之内的安全,没有政治危机,就无所谓政治安全问题,或者说没有提出政治安全问题的必要不同主体对于政治危机理解的差异性将直接影响对政治安全的不同理解,因此政治安全又是相对的另外,根据赫茨的“安全困境”定理,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同时会相应增加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每一方都把自己的举措解释为防御性的,而把对方的行为解释为潜在的或现实的威胁根据这种观点,政治安全总是相对的,它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因此,政治安全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主权国家即便在政治安全的状态下也应该尽可能预测到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