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57KB
约20页
文档ID:457985467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_第1页
1/20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自然环境概况地理位置威远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南北长54km,地跨北纬29° 22'--29° 47', 东经104° 16'--104° 53'县城东距内江市39km (公路里程57km),南 距自贡市31km,西界荣县,北同仁寿县接壤,距成都188km,东北与资中 县毗邻连界镇位于威远县北部,威远县、仁寿、资中三县交界地区东 邻观音滩镇,南连新场镇,西接两河镇、仁寿县汪洋镇,北靠资中县铁佛 镇、罗泉镇项目位于威远县连界镇,经度104° 7',纬度29° 57',西距连界 镇1.5km,东南距威远县城严陵镇27km,西北距成都市168km;东距资中 县渔溪镇36km地理位置见图1地形、地貌威远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 低,地形以丘陵和低山为主,低山、丘陵约各半西北属低山区,山岭连 绵,沟壑纵横一般海拔500-800m,相对高差150~300m,山形呈园弧状, 起伏不大,但沟谷切割较深,新场镇境内大堡山最高,海拔902m东南部 是浑圆状浅丘,冲沟曲折,流向多变一般海拔300-400m,最低处在向义 镇东南威远河口,海拔277.6m。

连界镇地处荣威穹窿北翼方山区,属低山槽谷地貌境内山峦重迭, 沟谷纵横,海拔标高一般在500~750m之间,最高点在新农村香炉山,海 拔标高802.9m;最低点在四新村长生桥以下,海拔标高392.0m本项目位于连界镇南端,地势呈东北 西南走向,处于一个不规则 的槽形地带内,四周被低山和小丘环绕在厂址周围5km范围内,东南侧 1.5km处的马鞍山为最高,海拔727m;其它山丘标高在700 m以下,本项 目拟建厂址平均海拔高度637.7m地层岩性调查区地层经调查和对比,基岩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3xj、qxj、 T35xj三个岩性段,3、5两岩性段为页岩煤系地层夹砂岩,T33xj埋藏于深 部,原威钢队施工的CK12孔可见,因此区内地表所见为T34xj、T35xj两个 岩性段1) 三叠系须家河组① T34xj砂岩段:以砂岩为主,主要出露在宝溪河及左右两岸,为厚层 块状灰白色、青灰色长石石英砂岩该砂岩纵横均有差异风化,局部见球 状风化,风化后颜色浅黄色,结构疏松,区内普遍开采该层砂岩做砼的细 骨料,而结构完整的则开采成条石做地基基础或挡墙用,此段砂岩层为区 内主要含水层,厚度在80-100m左右(下部未出露全)。

② T35xj页岩煤系地层夹砂岩叠置于T4xj之上,整合-假整合接触,页岩黄色、深灰色,页理发育, 3按成分可分为炭质页岩、泥页岩,局部地段见煤线;砂岩为深灰色细粒石 英砂岩,中厚层-厚层状结构,微密-疏松,为区内次要含水层,调查表明, 该层出露不全,厚度变化大,约为70-120m,主要分布在宝溪河两侧600m 高程以上的低山区2) 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① 冲洪积砂卵石层(Q『顷):主要分布在宝溪河河床、漫滩,为深灰 色,湿-饱和,松散-稍密,一般粒径为-2cm,最大20cm,母岩成分主要为 砂岩,次为炉渣,磨圆度分选型均差,厚0-5m左右② 湖积粘土( :主要分布于各水库,为浅黄色,软-流塑,湿-饱 和,厚0-3m③ 残坡积层(Q4eE):主要分布在冲沟及边缘斜坡地带,以粘性土为 主,含少量岩石碎屑,分布于冲沟中的大多已改为稻田,灰色-黄灰色, 软-可塑,湿-饱和,局部含砂量较多,厚0-2m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1.4.1地质构造本评价区地处新华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威远背斜的 北翼,沉积巨厚,褶皱舒缓,威远背斜轴部处于工作区南部,轴向北东 50-70°,延伸长165km,轴部出露地层为下三叠系嘉陵江组地层,外围依 次为中、上三叠系地层,北翼缓,倾角3-6°,南翼陡,倾角6-14°,西 南端褶皱较紧闭,断裂发育,总体形态似向北西突出的蚌壳。

据统计,在 背斜范围内有200多个次级小型褶皱,规模较大者十余公里,小者仅几十 米,其走向一组与背斜轴平行,形态多箱状或梳状,不对称,较陡一翼指 向背斜轴,形成时期多数与威远背斜相当或稍晚,另一组与背斜斜交,有 关部门认为其生成时期先于背斜1.4.2区域地壳稳定性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四川内江威远县 所在地区地震烈度为巧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05g根据《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本工程建、构筑物按本地区的基本地震烈度 巧度设防,建筑场地类别为W类区域稳定性好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1.5.1区域工程地质概况本区处于威远背斜隆起腹部低山,地势西部较缓,东部高耸,由上三 叠系须家河组砂页岩煤系地层组成砂岩坚硬,泥岩质软,前者为坚硬岩 类,后者为软弱岩类,由于威远背斜受多期构造运动,北北东、北西及近 南北三组裂隙发育,宝溪河即沿构造裂隙侵蚀发育,通过须家河分布区段 形成峡谷、悬崖峭壁地形,单就砂岩而言,质坚,是坝的良好持力层,红 旗水库、船石堰水库坝基都在此层上1.5.2工程地质岩组划分根据区内岩土组成形状、特征,将本区岩土划分为如下岩组:(1)松散岩组由第四系全新统近代河流堆积组成,为漫滩砂砾卵石层,卵砾石磨圆 度中等,一般砾径2-6cm,最大砾径20cm,砾卵石成分以石英砂岩为主, 充填物为砂和泥质,松散-稍密,厚5-10m,主要分布在宝溪河河谷地带。

2)软弱岩组由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五段(T5xj)泥页岩煤系地层组成,泥页岩 3煤系沉积不稳定,厚度不一,在构造作用下形成层间构造层,又在地下水 作用下形成沉化夹层,软弱岩层湿抗压强度5Mpa左右,摩擦系数仅,该 层主要分布在宝溪河东西两侧,厚72-120m3)坚硬岩层由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四岩性段砂岩组成(T4xj),为石英砂岩,3厚层-巨厚层状,质坚硬,湿抗压强度40Mpa左右,是良好建筑地基基础 持力层,该层主要分布在宝溪河两岸,厚80-100m水文地质特征1.6.1含水岩层(组)的地下水类型调查区域内地下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四系松散堆积(Q『顷)砂 卵石层孔隙潜水、基岩风化带孔隙裂隙水、砂页岩(Txj)孔隙裂隙层间 3水,现分别叙述如下:(1)松散堆积砂卵石孔隙潜水仅分布于宝溪河沿岸河漫滩沙砾卵石层中,按富水性划分为水量大 宝溪河河谷深切,阶地不发育,河谷地带漫滩较发育,厚5m左右,主要 为砂砾卵石,砾径一般-2cm,最大20cm,其间充填物为中细砂及少量粘土, 磨圆度分选型均较差孔隙潜水与河水直接连通,实为河水潜流,经CK12 孔揭露厚仅5m,地下水位埋深与河流水面一致,经抽水试验该水量达 1.73m3/d,渗透系数 K=25m/d。

2)基岩风化带孔隙裂隙水① 概述区内T:xj砂岩广布在宝溪河一带,约占测区面积的15%,厚约80-100m, 处于威远背斜的北翼,南距背斜轴约14km,地层产状平缓,约3° -8左 右,裂隙主要发育于浅层风化带,向深部减弱,发育深度约20-30m,地貌 形态为低山区,切割深度变化较大,大部分地区小于50m,深者位于宝溪 河峡谷地段,切割深度达100-130m地下水埋藏于T34xj砂岩中,部分埋藏于T35xj砂泥岩风化带孔隙中, 以孔隙裂隙富集为主,地下水类型以潜水为主,地下水位埋深3-15m该 类地下水矿化度低,以重碳酸钙型为主,水质良好,由于含水层本身储集 和渗透性能差,加之产状平缓,处临地上者分割零碎,不利于地下水富集, 水量较小,据统计,泉、井流量一般小于0.1升/秒,单孔(井)出水量 小于 10m3/d② 影响富水型的因素A、 含水层储集形式以孔隙为主,裂隙次之,厚层砂岩为主要含水层, 单层厚3-15m,中细粒,结构疏松,层理不清,裂隙不发育,区内T34xj砂 岩夹泥岩,厚度大,主要分布在宝溪河两侧及南部地段,在一定范围内具 有相对的连续成层性,比泥岩渗透性能好,因而构成含水层,泉流量稍大, 动态亦较稳定,T5xj泥岩夹砂岩,砂岩厚度较小,储集形式以孔隙裂隙为3 主。

B、 地形地貌条件地下水的补给条件,由于含水层所处的构造、地貌的不同和微地貌形 态的差异亦有不同,据井、泉调查,T34xj砂岩及T35xj泥岩夹砂岩,构造 处于威远背斜,北翼地层产状平缓,裂隙不发育,南部地下水富集较东部 低山区要好一点,东部低山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表水易于迅速流失, 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但不排除小范围富水的可能性,对于具体某一水点 所处位置,其地形条件、微地貌具有较大影响,诸如两沟或多沟相交,宽 缓冲沟上游烂泥田的边缘,水库的边缘两山夹一嘴等地形、微地貌地段多 有民井分布当含水层处临低洼处,尤其常年性地表水附近,且具有一定 的连通时,不但可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还能得到一定的地表水补给,因 此水量较大,并且有承压性,但流量较小,为0.1升/秒此外,含水层埋藏深浅对地下水的补给也具有显着的影响,因为该类 地下水主要储集于风化带孔隙及裂隙中,区内构造作用微弱,加之岩性和 组合特点,裂隙发育主要在浅部,向深部即迅速减弱至消失,如ZK13孔③ 富水程度划分及富水特征经地面展开井、泉调查和钻孔揭露,地下水赋存在砂岩的风化裂隙和 孔隙中,以潜水为主,总体上该区地下水一般比较贫乏,泉水流量小于0.1 升/秒,单孔出水量小于10m3/d,富水程度划分为水量较小。

④ 地下水类型,补给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普遍为潜水,受大气降水渗透补给为主,其次地表沟谷流水和稻田水 补给为就近补给,就进排泄,泄水面受地形起伏限制,支离破碎,没有区 域性联系,水位埋深与地形切割关系密切,低山区沟谷切割强烈,水位多 与邻近沟谷、湖水面、水田水面一致河谷地带潜水动态随大气降水和季 节变化,丰、枯水期水量变化比较大,干旱季节水枯、井干现象较为常见3)砂页岩(Txj)孔隙裂隙层间水3本次调查按要求,主要是浅层地下水,为使报告能全面反映区内水文 地质概况,将有关资料对论题地下水叙述如下:① 概述分布于威远背斜腹部低山区,含水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厚度受 古构造控制,由背斜轴部向外围增大,总厚496-636m,岩相比较稳定,T 4xj 3所属砂岩为细粒长石石英砂岩,裂隙较发育,全层砂岩厚-188.3m,地面 孔隙率%-23%,T34xj砂岩为细粒-粗粒石英砂岩,裂隙发育,全层厚-109.3m, 占岩石比例75%-100%,地面孔隙率12-20%,地下%,岩层产状北翼平缓, 构造作用微弱,对地下水的富集不利地下水主要赋存在T34xj段厚层砂 岩孔隙裂隙中,以裂隙含水为主,表层普遍为潜水,向下循环至深处而变 为层间水压水。

② 埋藏、径流条件该区由于地处山区,地形切割大,沟谷发育,表层地下水多以潜水形 式埋藏于孔隙裂隙和页岩煤系风化裂隙里,交替十分强烈,就近补给,就 近排泄,随着含水层埋藏深度的增大,页岩煤系风化裂隙迅速减弱,由风 化裂隙含水层转变为相对隔水层,此时砂岩中的潜水顺层向下部运动,顶 底板为页岩煤系地层所隔,变为层间承压水,其埋藏严格受构造条件控制, 即围绕威远背斜形成一个大型穹式承压-自流水构造补给区在背斜腹地 及翼部含水层出露地区,向外围渐变为承压区,承压条件受层面构造条件 具体控制影响,表现各不相同工作区位于威远背斜北翼,含水层产状近于水平,承压条件差,层间 水以坡度极缓的散流状向外围运动,水位埋深一般为1-10m,如该区1977 年1 -2月威钢队在连界场威钢厂区施工的12号孔,孔深205.48m,含水层 位为T 3-4xj,静止水位埋深3.45m,试验段位置20.85m,涌水量仅4.6ma/d, 3静止水4.18m,试验段位置-164.54m,降深47.65m,涌水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