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篇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实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始终是历代王朝实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 2022年5篇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一) 敬爱的游客挚友们,大家好!我们今日巡游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蒋,也可以叫我蒋导假如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开心!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传闻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才智的化身人们把很多独创创建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起先,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许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看法上看,大家立刻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安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显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化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自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漂亮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立,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
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敞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实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敞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肯定会感受到一种“宏伟、庄重、肃穆、古朴”的恢弘气概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宏伟壮丽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雄伟,古朴大方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青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自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羡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一首祭词右手其次通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左侧第一通为毛泽东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其次通为邓小平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接着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 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假如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像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聚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复原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看法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04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04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实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
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有一绝叫“桥山古柏”不论您从哪个方向进人县城,都可以望见面积5800亩的桥山,满山翠柏,葱郁一片目前,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景区内共有柏树 8.1万余棵,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3万余棵,是我国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这真是“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沮水缠腰万载青” 这些古柏可都是无价之宝,因此,我国历代政府都高度重视黄帝陵古柏的爱护 各位挚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特别艳羡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假如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
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忐忑不安”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挚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眠之地该陵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闻黄帝活了1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闻终归是传闻,《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祀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好了游客挚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日黄帝陵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参观,半小时后我们门口集合,请留意平安,感谢大家! 2022年5篇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二)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宏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
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建了文字,其臣大挠创建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矗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处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恳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一再督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闻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绕,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望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心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对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
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祀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自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宏伟壮美,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四周殿墙下还有一些陈设品 2022年5篇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三)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须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家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家乡铜川市,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著名的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 (今河北涿州)绽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绽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起先了统一华夏的斗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闻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才智的化身人们把很多独创创建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起先,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说到黄帝的贡献,就不得不提《黄帝内经》在5000年前,黄帝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祷方法治疗疾病,即祝说病由,不劳针石)。
当地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家有祝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