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苏州的蚕桑丝绸文化苏州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历来是中国丝绸生产和丝绸贸易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精湛的加工技艺,丰富的丝绸品种,使这一源远流长的生产技术,与苏州人的口常 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同时它又和苏州的城市发展 结下了不解之缘,为苏州的地方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苏州的蚕桑丝绸文化在国内 外交往发展中,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节苏州蚕桑丝绸的起源和发展苏州地处太湖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适桑宜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促使了 苏州一带的农村中较早地形成了种桑养蚕的习俗,苏州自占以来就是我国蚕桑丝绸 的重要基地,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苏州周边地区的考占发掘中已得到了佐证 五十年代末,在北濒太湖的浙江湖州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曾出土了家蚕丝带和绢 片,经鉴定是四T•多年前的织物不久,在吴江梅堰又出土了带有丝绞花纹和蚕形 纹的照陶,经鉴定它们的历史也在四T•年以上七十年代初,距今已有六T•多年的 吴县唯亭草鞋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已炭化的纬花绞纱罗织物,以及陶制纺轮、骨制 梭形器、木制绞纱棒等纺织工具和缝纫工具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出土 了刻有整条蚕纹的盅形雕器,器具上蚕纹的清晰逼真,证明了当时人类的先辈对蚕 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河姆渡新石器遗址距今六T•七百年左右,综合其他遗址的年代 考证,可以认为距今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作为太湖流域文化的一部分,苏州地 区的先民已经掌握了较为复杂的手工纺织生产技术;四千多年前,进入父系氏族公 社社会以后,人类从驯化家蚕,进而开始了养蚕、纟巢丝、织绸的原始生产,丝绸作 为一种高档用品,进入了人类生活史夏代苏州属扬州之域据《尚书•禹贡》记载,禹定九州的贡物中,这里就有 一种名为“织贝”的贡品这种所谓的“织贝”,实际上就是一种彩色的丝织锦帛, 由于具有贝壳的纹样而得名商末泰伯避居江南,建立勾吴国,经过周代丝绸生产 的普及,到春秋苏州成为吴国的国都时,这里的丝织品也已发展到有锦、编、罗、 纟曾等种类,生产制造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吴国国势渐盛,吴王在苏州城里设织里, 辟锦帆泾,并将地产丝织品馈赠中原各国,“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 有锦衣而狐裘考” “吴地贵缩,郑地贵”等文献记载,都说明当时苏州的锦绣类 织物已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以及具有着较高的知名度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19年, 吴楚两国曾因争夺边界桑地,发生过人规模的战争由此可见,蚕桑丝绸当时已成 为了国家的经济命脉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民间普遍养蚕织绸,一 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成为了当时蚕桑丝绸生产的主要形式。
到三国东吴时 期,江东丝绸的发展出现过一次高潮,丝绸产品被大量地生产,“内无担石之储, 而出有绫绮之服”,丝绸成为“瞻军足国”的重要物资,以至孙权专门颁布了 “禁 止蚕织时以役事扰民”的诏令,同时留下了吴赵夫人在丝绸上绣制山川地势图等传 说此时苏州的丝绸生产已发展到有生织和熟织、素织和色织等技术,产品也有平 纹生织的缗、斜纹组织的绫、缎地色彩的锦、变化组织的绮以及纱罗织物的罗等丝 绸人类,太湖流域蚕桑丝绸的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苏州正逐步确立自己锦绣 之地、丝绸之乡的地位这一时期,苏州的丝绸技术开始传向国外,据记载,秦代 苏州就有人东渡黄海,到口本传授养蚕、织绸和缝制吴服的技术通过海上通道进 行吴丝、吴绫的丝绸贸易不断扩大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由于北方战乱不断,而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因此丝绸 生产在南方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并出现了以布帛代租、以丝绸征税的情况,从而大 人地刺激了民间丝绸的生产,特别是农村家庭丝绸副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北方民 族的人量南迁,中原一带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不断地带向了江南,江浙一带丝绸生产 的技艺口见精巧,吴地织女已出现了较高的生产手艺,这为历史上丝绸技术和生产 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据《唐六典》《元和郡县志》等史书记载,唐贞元以后, 江南道的丝绸贡品花色最多,数量最人,除了进献白编绫、吴绫等人宗丝绸外,还 进奉红纶巾、宝花罗、文吴绫、吴朱纱、御服鸟眼绫等丝织物数十种,这表明江南 地区的丝绸生产技术水平已经位居全国前列到唐宝历初年,苏州的幺幺•织机户达到了上万户, 脚踏纟巢丝车和束综提花织机等丝绸织造新工具,得到了较人的普及同时出现了专营贩卖丝 绸的丝行,以及通过黄泗浦港(今张家港)不断进行绸缎的出11苏州丝绸的品种也更加繁 多,“春船载罗绮”的景象,每每可见,丝绸贸易往来的繁盛仅次于长安,苏州也成为朝廷 征收丝绸的主要地区之一宋元时代,随着皇室的南渡和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在历 史上出现了一次空前的大发展,太湖流域特别是苏州的丝绸业,从此也开始进入 了一个崭新的繁荣时期这和北方历年战乱,丝绸生产一落千丈的情况形成鲜明 的对照,全国丝绸生产和技术的重心向苏州以及太湖流域发展已成为定局传统 的蚕桑丝绸业,之所以能在当时苏州一带迅速繁荣起来,并占有全国丝绸生产以 及当地经济发展的较人比重,不仅是由于这里有着良好的地理条件,更重要的是 在战乱和历史的变迁中,相对稳定的南方经济、文化发展面临较好的历史机遇, 同时,也得益于苏州一带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时的丝绸,除了用于口常的 衣用服饰外,还人屋地运用到非服饰用的领域,如宗教礼仪方面,装饰与绘画方面, 以及书画的装帧上等等南宋时期,苏州的纟革丝生产是传统丝绸技术上的一次突破, 它跳出了传统丝绸的工艺和服饰用途的界限,产品人量地被作为艺术性的商品供 人玩赏,沈子蕃、吴子润等绳丝名家所制作的作品,在当时已是价值连城苏州 丝绸中的典型产品宋锦,在当时也是盛行一时,宋锦、仿占宋锦产品由于色调深沉, 占色占香,除了用于服饰外,还人量地被用于书画的装帧,以满足文人墨客的雅 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和七十年代末,在苏州虎丘塔和瑞光塔内,先后发现 北宋和五代的经卷,其外包覆物和经卷缥头,均为不同色泽和不同花纹的丝绸绢、 绫和锦等织物可想而知,当时苏州的丝绸技术和产品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朝廷在苏州城平桥南专门设立了织造局,遣官督理,具 村妇纺织有高超技艺的丝绸工匠被聚集在官办作坊内,为皇室生产高档的丝绸当时较为 盛行的丝绸织物,主要为织金类织物,有“扁金”和“圆金”之分,象征着皇家 和贵族的尊贵与权势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苏州盘门外张士诚母曹氏墓中就出土了 人量的元代丝织品,有锦、缎、绫、绢等衣物被褥,纹饰图案极为精致,有凤戏 牡丹、喜鹊栖枝、梅兰竹菊等,这批文物目前被保存在苏州博物馆内。
元元贞年间, 还在玄妙观机房殿设立了吴郡机业公所,传统的家庭丝绸业,开始逐步转变成机户这种专业的丝织业作坊明清苏州的丝绸业,延续了元代官府织染局和民间共同发展的格局,在生产规 模、技术水平、产品种类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均超越了前朝明永乐年间,郑和从 苏州刘家港出发七下西洋,就曾带去成批的丝绸和丝绸制品,进行了人量的物对物 贸易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苏州织造局的生产规模是全国之冠,苏州传统丝绸手工 业进入顶峰时期官府的织造局由督造官员或太监驻苏直接管理其爭务,每年在完 成皇室规定的织造任务外,往往还有各种临时办差,如帝后的人婚、万寿贡、端午 贡等,数额极为庞人官机如应接不暇,往往将缎纱工料卞发民间,由民间机户承 造,因此促使苏州城乡丝织手工业作坊人量设立,民间织造的规模渐趋扩人,苏州 及周边地区真是遍地蚕桑,满目锦绣据史志记载,苏州占城内有“东北半城,万 户机声”之说而各种丝行、丝帐房、纱缎庄以及行会公所、会馆等经贸商业和辅 助行业林立,丝绸生产和丝绸贸易呈现出一派繁华的景象苏州周边的农村,也相 继形成了盛泽、震泽、洞庭山等丝绸集市,苏州由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 至咸丰年间,苏州遭兵燹,但到了同治、光绪年间,苏州的丝绸手工业仍然具有着 较人的规模,织绸的木机总数有一万五T•多台,从事丝绸业的人数达十万多人,年 产真丝绸缎三十六万匹,值银约六百余万两。
当时的主要产品有妆花缎、织金缎、 库缎、漳缎、天鹅绒、高丽纱等,特别是苏缎闻名全国清末民初,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几「年来苏州传统的蚕桑丝绸业生产 受到了极犬的冲击新兴的机械生产技术,改变了分散的传统丝绸业手工作坊生产 的方式,导致了集中生产管理的近代工厂的人量出现光绪二十一年(1895),苏 州在盘门外首先创建了官督商办的苏经丝厂,随后在封门外又相继出现了恒利丝 厂和延昌恒丝厂1917年陆季皋等人开设了振亚织物公司,接着延龄、东吴等绸 厂也相继设立1921年苏州铁机丝织业同业公会成立时,苏州的丝绸厂有十四家, 到1937年抗战前夕,丝绸厂已发展到八十三家在这期间,首先是随之兴起的茧 丝业与传统的土丝业之间进行了激烈的竞争,最终导致了土丝业彻底退出市场:其 次是在1922年苏州的丝绸业正式引进和使用了国外的人造丝原料,使传统的丝绸 产品在品种和花色上得到了改良;再者就是旧式的木机被人量地改造成铁木手拉织 机,到1926年又进一步完成了电力丝织机的普及化,使丝绸生产的劳动效率得到 了显著提高这些重人的变化,标志着苏州蚕桑丝绸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已彻底地衰 落和终止,苏州的蚕桑丝绸业从此进入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时代。
第二节传统丝绸业的繁荣和苏州织造府明清时期,苏州传统的种桑养蚕业和丝织手工业生产达到鼎盛,无论是丝绸的 产量还是丝绸生产的工艺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宋元以来,随着棉花种植技术从南到北在全国迅速地推广,不少传统的蚕桑产 区,将原来的蚕桑生产改为棉花生产,由于植棉利厚,导致了蚕桑生产的地区不断 缩小,如历史上曾长时期独占蚕桑丝绸生产鳌头的齐鲁之地,自元以来六府都广植 棉花,致使当地的蚕桑丝绸业一蹶不振北方自占以来就是我国蚕桑丝绸之地,由 于历史上战乱不断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蚕桑丝绸业已经不断地向南方聚集,再加上 人规模的弃桑植棉,进一步加速了北方各地蚕桑丝绸业的衰落到了明清,北方的 种桑养蚕业已到了寥若晨星的地步在全国蚕桑丝绸业不同程度衰落的过程中,江 南地区的蚕桑丝绸业更加发展,走向了极盛时期地处太湖流域的江南地区,地势 低洼,土壤显现黏性,这样的地域条件,十分有利于种桑而不利于植棉,再加上各 地蚕桑丝绸业的萧条,更为江南丝绸业的人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遇另外,在 清光绪 苏贡皇室织锦缎 江南种桑养蚕还较种稻米收益高,这也促使了当地的农民选择种桑养蚕这一谋生 途径入清以后,全国蚕桑业衰落而江南蚕桑业愈益兴盛的情形更为突出。
康熙 三十八年(1699),圣祖玄怦南巡,沿途看到桑林披野时曾说:“天下丝缕之供皆在 东南,而蚕桑之盛惟此一区此话高度概拾了当时江南蚕桑业在全国所占的重要 地位江南蚕桑种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苏州沿太湖地区和浙江杭嘉湖地区,苏州就 名副其实地成了明清时期江南蚕桑丝绸的重要郡城在当时的农村中,“田”一般 用于种植粮食作物,而“地”主要是种植桑树等经济作物,种桑养蚕规模的不断扩人, 曾一度出现了田降地升、田地面积互为消长的现彖,男女老少,“桑柘遍野,无人 不习蚕”,因此蚕桑丝绸业在当时苏州农村经济中已到了举足轻重的地步农村中 的妇女对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女未及笄,即习育蚕,蚕家女儿自幼就在母亲 的悉心指导卞,学会养蚕做丝的技艺,女儿出阁,还要将栽桑、饲蚕、纟巢丝等娴熟 自如的技艺带到婆家,以使精湛的技艺得以世代相传因此,在苏州周边的农村中, 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比纯耕作区的广人农村来说,相对要淡薄得多苏州周边农 村在饲养家蚕上,主要有“头蚕”和“二蚕”两个季节,它相当于现在的春蚕和夏 蚕春蚕季节农村中一般称作“上忙”,而稻作季节习惯上称作“下忙”,蚕稻两作, 对农民的经济生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民间就有“春茧半年粮”的说法,这充分 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农村蚕桑生产的规模。
苏州民间还形成了关于蚕桑的种种习俗如养蚕的妇女要用红纸折剪成纸花, 插在鬓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