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格与精致和声的融合对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分析研究 李淑珍【摘 要】:本文对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挪威民族乐派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中的大量作品的音乐主题材料与和声配置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通过具体的谱例分析论证了他的音乐的民族性与和声精致性的融合《钢琴抒情小品》中音乐主题的选材大都来自民间音乐,其旋律、节奏风格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特点关键词】:民族性;高叠和弦;意外进行;半音化格里格是挪威作曲家,挪威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代表,是音乐小品大师,钢琴小品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他的钢琴小品如《抒情曲》,为民间曲调、歌曲、舞蹈的改编曲,多数带有民族性,反映了民间的生活或神话,其音乐都诗意盎然,格调高超,尤其他对农民舞蹈“斯拉特”及其伴奏用的乡间提琴的模仿更是独具特色格里格的创作与挪威民族的主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用音乐描绘祖国的美好河山以及人民的生活,注重吸取民族音乐的营养,总的创作风格以抒情为主,他的民族性更多的体现在和声方面一、音乐创作特点1.主题材料选用的民族性: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有十集,共六十六首,创作年代从青年时期起直至1902年其中最富民族特色的产生于1885年之后,在这段岁月里,格里格多半居住在离卑尔根不远的北海岸边他的乡间别墅“特洛尔豪根”。
对大自然美的享受,对乡村生活的体验,更丰富了他的想象,扩充了他的创作题材抒情小品”是取歌德赋予该用语的意义,系指个人的生活见闻与想象,而非局限于抒发感情和描述心境格里格的作品里,感受与想象交融一体如《致春天》,它表现了严冬过后对春天的问候,感情纯朴,毫不矫揉造作许多小品如一幅幅图画或素描,手法简洁,形象生动,如取材于北欧民间史诗《埃达》的《小精灵的舞蹈》、《侏儒进行曲》,又如农民生活的逼真写照:《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哈林舞》和《斯普林舞》,以及活灵活现的《蝴蝶》和《小鸟》等等在这方面,格里格与肖邦近似,只是肖邦的音乐幻想多于现实,而格里格的作品则具有更多简朴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2.曲式结构应用的古典规整性: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大多结构简单精炼,多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有时个别乐段会加以变化重复加以结构扩展,但音乐结构始终清晰明了,段落处的和声终止式也较明显3.音乐发展技巧简炼: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大多采用了重复、模进的发展手法,无论是调式模进还是音程的移位模进都很简练、清晰如谱例1:这是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侏儒进行曲》中第11-13小节,采用了自然和弦下行三度的模进手法,其和声连接依次为tsVI—dtIII;S7—t;N7—tsVI。
二、和声特点分析1.在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中和弦的终止都很明显,多为古典式的属到主或从属到属的功能进行,也常用到下属到主的变格终止典型的终止式为D76-T的进行另外也会常用到离调终止与阴性终止,如谱例2:谱例2是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中中部第一乐段第一句后四小节,由此可看出乐句在G大调做重属七和弦到属和弦的半终止谱例3是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中中部第一乐段第二句后四小节,由此可看出乐段在G大调做加六音的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全终止谱例4是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小溪》的结尾部分,此中做了大量的b小调变格终止直至结束全曲谱例5第二、三小节是向下属和弦的属七和弦的第二转为向下属和弦的离调进行,这一句采用了向下属调离调的终止式2.和弦外音的大量使用:在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和弦外音,旋律中经过音、辅助音、延留音随处可见,伴奏声部的和弦也大量使用高叠和弦,丰富了旋律的流畅性,加大了和弦的张力,使旋律与和声的配置自由度增加,色彩性增强如谱例6:谱例6中旋律声部第2、4、5、6小节三连音第一音属延留音式的和弦外音,第三音属于辅助式的和弦外音,第1、3、小节两内声部则使用了半音经过性的和弦外音形式。
这样的旋律进行既自然流畅又因为变化音的半音进行使音乐色彩增添新意谱例7中第3、4小节分别运用了D大调下属功能组二级九和弦与属十一和弦的高叠和弦形式,使和弦音增多,音响浓度加厚,不协和性增强,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3.音乐中和弦特性音的运用:在不改变和弦的功能和不越出调性范围的条件下,把调式中的全音进行改为半音进行,使其倾向尖锐化,这就是变音,这样的和弦就叫变和弦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中除了高叠和弦的大量使用外,变音和弦及旋律装饰音的使用也是其音乐的突出风格所在如谱例8:谱例8中,第2、3、4小节各自用到了b小调升五音导三和弦的第二转位与升七音的导七和弦的第三转位,使第二声部与低音声部形成上行的半音化进行,从而增强了和弦的倾向性,使音乐情绪变得紧张起来谱例9来自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中《纪念册的一页》的开始主题,旋律声部很明显的加入大量倚音,使旋律变得活泼、生动有趣,充满了灵动气息4.和声声部进行的多样性及半音化趋势明显:在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中,音乐多运用主和弦持续音,固定低音进行及半音化的上行下行等和声声部进行的半音化倾向明显,是格里格自身作品风格的鲜明个性特征无论是调性的离调、移位,还是变和弦的大量使用及低音旋律线条的特意安排形成线性和声进行等,都明确使音乐和声的各声部旋律线条进行呈半音化倾向,这既使得音乐语言的表达更为丰富多变,也使音乐的音响效果更加清新雅致,富有新意,如谱10:谱例10中低音部明显形成了B-bB-A-bA-G的半音化下行模式,且在原音乐作品中连续重复三次,形成固定低音进行,内声部则是省略五音的C大调主和弦持续音形式、旋律声部却漂浮着淡淡的a小调旋律,使音乐调性变得模糊游离,充满梦幻气息。
5.和声运用中功能和弦的色彩性使用:在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中,大量使用非功能性连接的导七和弦,使这一功能和弦充当色彩性和弦使用,淡化了其倾向性增强了其音乐色彩的表现力如谱例11:谱例11中,分别运用了C大调、bB大调的重属导七和弦的第二转为到导七和弦的连接其后紧接g小调的导七和弦,所有的导七和弦均为解决到各自的主和弦、而是采用调性模进的形式使音乐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形成不同调式的色彩性对比与变换,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6.和声的调性特点:在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中大量运用了平行大小调的交替与同主音大小的的交替进行,例如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中的《致春天》,乐曲开始的主题是在#F大调上呈示,到第十一小节第二乐句时转入其关系小调#d小调,其后又转入其同主音小调#f小调再至转入其属调#C大调结束第一乐段,除此之外有时乐曲还在大调中融入其关系小调的和弦,形成用同主音小调的和声复杂化了的大调(交替的大小调),在小调中融入其关系大调的和弦,形成用同主音大调和弦复杂化了的小调(交替的大调),平行关系的大小调也同样存在这种调式和声复杂化的现象和声调性的复杂多变同样突出了音乐的色彩性特征,使音乐的内容更为丰富,表现力更强。
如谱例12:谱例12在bD大调中第1、2小节融入了平行关系小调的DD7和弦5、6小节融入了平行关系小调的D7和弦7.和声中和弦的意外进行:用某一个别的和弦取代原来期待着的和弦,而且这个替代的和弦并不是其前一个和弦直接的功能后续,这就叫做意外进行意外进行使两个不是象属和弦与主和弦,下属和弦与主和弦、或DD与D那样有直接功能联系的和弦并置在一起意外和弦使和弦的连接复杂化在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中多出用到和弦的意外进行,使音乐由于这种和弦的连接产生新的色彩表现,富有个性色彩如谱例13:谱例13为e小调,其中第二小节的D7并未按常规方式解决到T,而是引出下属和弦的属七和弦的第二转位,做向下属和弦的离调进行,延长了终止式,音乐的走向也出人意料,最后做了变格的终止式进行8.和声的推动力: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中》,和声织体的改变、音区的升高降低,对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力如《侏儒进行曲》中首部主题第一次呈示时,左手的伴奏织体以单音分解和弦为主,演奏力度很弱为pp且以跳音方式弹奏,是主题旋律在一种轻松跳跃的氛围中呈现出来而在主题变化反复时,左手的伴奏采用八度重复的和弦分解形式,后半部分节奏也有所改变,而右手的旋律全部移高八度,音乐力度也明显加强变为ff。
和声织体的加厚改变,音区的升高使音乐在重复的同时,表现力增强,情感起伏加大,情绪变得激动热烈,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三、结语通过对《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选》的创作特点与和声分析,可以看出,处于浪漫主义后期的格里格音乐作品除了其音乐风格的鲜明民族性之外,他的和声的运用相对于古典时期有很大的改变,他的和声更加注重其色彩性的发挥:和弦外音及变和弦的使用、终止式的意外与特殊进行,高叠和弦的大量使用等,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他的和声运用的精致与典雅清新民族风格与精致和声的高度融合是格里格音乐作品的突出特点所在,也体现了他所处的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的音乐创作中主题选材与和声风格特征参考文献:[1] 格里格.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选(第一版).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1.[2] 伊?杜波夫斯基,斯?叶甫谢耶夫,伊?斯波索宾,符?索科洛夫合著,陈敏译.和声学教程(增订重版本)上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8.[3] 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第一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8.[4]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作者简介:李淑珍,女,出生于1975年,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曲式分析。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