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WTT的《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与作品简介《古人谈读书》是三那么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作品原文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那么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那么断不甘为下流;有识那么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那么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作品注释敏:聪明好:爱好耻:以……为耻知:通“智”,聪明,智慧厌:满足诲:教诲漫浪:随随意便急:要紧盖:在句首,发语词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作品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意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假设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那么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那么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那么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作者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表达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那么等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县〔今江西省婺〕,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讲解》《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收获: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孩子方法,我设计以读为主,整节课在读书,诵读,译读,悟读,背读重点讲解第一局部,通过诵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译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悟读,解疑释惑,体会道理;背读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四步法,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二局部放手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学习,由扶到放把主动权还给孩子2、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大都能读懂大意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抓重点词句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老师简单的引导,效果不错3、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搜集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学生进展积累再搜集其他古人读书的故事,学习学习美中缺乏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课堂时间有些拖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良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