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王国维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影响是我国近代美学史上融中西美学为一体的第一人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评论》等美学作品生平著有作品62种,以《观堂集林》最著名四大国学大师四大国学大师梁启超梁启超 王国维王国维 陈寅恪陈寅恪 赵元任赵元任 1 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 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 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 称为“四大国学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 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 师四大导师的研究范围 王国维有经学:诗、书、礼,小王国维有经学:诗、书、礼,小 学;训诂、古文字学、古韵、学;训诂、古文字学、古韵、 上古史,中国文学上古史,中国文学 梁启超有诸子、中国佛学史、宋梁启超有诸子、中国佛学史、宋 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 国文学陈寅恪有年历学、古代碑志与外族陈寅恪有年历学、古代碑志与外族 有关者之研究、摩尼教经典回纥文有关者之研究、摩尼教经典回纥文 及译文研究、佛教经典各种文字译及译文研究、佛教经典各种文字译 文之比价研究、蒙古满洲书籍及碑文之比价研究、蒙古满洲书籍及碑 志与历史有关系者之研究。
志与历史有关系者之研究 赵元任有现代方言、中国音韵学、赵元任有现代方言、中国音韵学、 普通语言学普通语言学 李济有中国人种考李济有中国人种考一、王国维的学术成 就王国维对历史学贡献 •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开山鼻祖 • 一、重新审视了乾嘉学派以前的历史研究在继承 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把名物制度的考证引向历史 的考察结合出土碑文画册,推定一些少数民族的 产生、流变、迁徙等 • 二、极其重视新发现的历史文献他将20世纪初期 中国史学的新发现概括为五类:殷墟甲骨文、敦煌 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 书卷轴、内阁大库之文书档案和中国境内之古外族 遗文 • 三、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即纸上的材料与 地下出土的新材料结合以考证历史的方法,在中国 史学研究上是全新的、具有长远意义的科学方法 • 此外,王国维在其他学科,如音韵学、 民族学、美学、诗学、伦理学等,都有相 当出色的贡献 • 他还是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王国维难题• 王国维曾说:“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 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 上学、庄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 人之所酷嗜也。
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 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 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 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 闷” (《静庵文集续编,自序二》)此中就 包括了康德、叔本华与伊壁鸠鲁、斯宾塞 等人在思想上的冲突 • 王国维对当时西方传来的两种哲学思潮, 作了上述的评价,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 • 他说的“可爱者不可信”,是指康德、叔本 华哲学他以为康德、叔本华的哲学是“伟大 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纯粹之美学”• 他说的“可信者不可爱”,是指象严复所介 绍的实证论的哲学实证论者通常在伦理学 上主张快乐论,在美学上主张经验论王国 维作为科学家,他倾向于实证论,因为实证 论是同实证科学相联系的但在感情上,他 觉得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论更可爱 • 生当西学东渐日见其盛之时的王国 维,既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多种影响, 又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底,其思想 之驳杂、矛盾是可以理解并具有时代 特征的 王国维的学术三变 王国维学术研究有以下几个 阶段的转折与变化,也可以说 王一生有其“史学三变”的经历1、 以1907年为界,在此前主要是哲学研究而主要 是对康德、叔本华与尼采的介绍与研究。
他叙述自己致力于西洋哲学研究情况说:西洋哲学 研究开始于1901年春天,读汗德(Kant)(即康德) 《纯理批评》(即《纯粹理性批评》写于1871年是康德 的代表作),苦其不可解接着读的是叔本华的书,大 好之结果一直到1904年的春天,皆与叔本华为伴,自 称“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他做《红楼梦评论 》也全以叔本华观点为立脚点后来他发现叔本华思想 多阐发主观而少“客观的知识“,又回到对康德的研究 显见他思想最早还是康德与叔本华的结晶• 2、王国维的第二个学术阶段由哲学转向 文学的研究• 1907年他经罗振玉介绍得到学部尚书兼 军机大臣荣禄的赏识,此后即任学部总务 司行走,并任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他在 本年的6月发表《三十自序二》,论己学问 已由哲学转向文学,兴趣所致,则主戏曲 之研究这个时期大体延续了4年左右时 间是1907年至1911年 • 3、 1911年是王学术的最重要的分界线 此年为宣统三年,时35岁他随罗振玉全 家迁往日本,滞日5年之久从此后他的学 问发生了重大转折,学术历程转向第三变 化期,将主要精力置于经史小学与历史地 理研究尤在用甲骨文考证古史方面作出 里程碑式的贡献。
二、王国维的教育观• 王国维的人文教育思想,是本世纪初束缚 在文化传统之上的神圣“道统”光环消褪之 后,以理性智慧和人 性之美重建精神家园 的一次教育学尝试,是其学贯中西的人文 学养在教育学上的一次厚积薄发的梳理和 展示, 是其特立独行的文化人格在教育领 域内的挥洒和彰显,也是他以生命深情地 拥抱教育而结出的文化硕果 在1905年至1907年的三年间,他就教育 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个 独 具特色的 教育价值观体系针对的是当 时晚清政府的西学东用的那套价值理论 中西合璧擅长中国”政治 及实践伦 理学”还要外国 “惟重实用, 不究虚理”重新确立民族文化基 础,冀求文化的发展建立文化自身的 独立价值,学者独立的 文化人格为前提王国维的西学修养“可爱而不可信”的 “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 伦 理学纯粹之美学可信而不 可爱”的知识 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 之快乐论”“美学上之经 验论” • “一切学问,一切职业无往而不需特别之技能,特 别之教育”,因而是功 利的,有用的包括科学 在内的“抽象知识”教育,尽管“皆直接间接以厚生 利用为旨”,培养出来的“教员 、医生、政治家、 法律家、工学家”,解决的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生存 性需求,故而其社会效益与“政治及社会 上之兴 味”趋于一致 ,但是如果把教育视为获取“实利” 的手段而 不把教育本身视为目的,就会使“抽象 知识”本身丧失“独立之价值”,使学者“于学问固 无固有之兴味”而 “以筌蹄视之”。
• 王国维 指出:“吾国下等社会之嗜好集中 于‘利’之一字,上中社会之嗜好亦集中于此 ,而以‘官’为利之代表,故 又集中于‘官’之 一字”,在这种社会前提下,“以‘官’奖励职 业,是旷废职业也;以‘官’奖励学问,是 剿 灭学问也今以‘官’予服务期满之师范生 ……无怪举天下不知有职业学问而惟‘官’之 是知也 “官位”与“学问”, • 利禄与教育,实利与文化,政治人格与文化人格 ,迄今为止一直是困扰中国文化和 中国知识分子 的一道挥之不去、欲罢不能的“围城”王国维在 90多年前所发的议论,尽管同当今的现实已不 完 全吻合,但联系当今莘莘学子和文人的种种表现 ,不能不引人深思:“今之人士之大半,殆舍‘官’ 以外无 他好焉其表面之嗜好集中于官之一途, 而其里面之意义则今日之道德、学问、实业等皆 无价值之证据也夫 至道德、学问、实业等皆无 价值,而惟‘官’有价值,则国势之危险何如矣!社 会之趋势既已如此,就令政府 以全力补救之,犹 恐不及,况复益其薪而推其波乎?” • 王国维关于哲学范围的二元界分,使他把 教育的知识传授相应地也分为两类其一 为教授书本上的“抽象 知识”,其二为教授“ 美术人生上”的“完全之知识”。
• “书籍上之知识,抽象的知识也,死也; 经验的知识,具体 的知识也,则常有生气” ,“真正之新知识必不可不由直观之知识即 经验之知识中得之”,为了保证思想独立 和 人格自由,文化人格保持“直观之能力”及 其带来的思维中“自然之光明”,不使“他人 之思想”“压倒自 己之思想”,就必须以“无 概念杂乎其间”的“美术之知识”进行人文教 育,梳理受教育者的美学修养,调适 其文 化价值取向,这是十分必要的 三 王国维 之死• 1927年6月2 日上午,王国 维在北京颐和 园昆明湖自沉 弃世王国维的遗书• 遗书封面是: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 (王贞明是王国维的儿子 • 遗书全文是:“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 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 藁葬清华园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 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 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 属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 分文遗汝等,然苟能谨慎勤俭,亦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王国维死后,关于他为什么自杀,后世有 好几种说法最出名的有四种,其一是殉 清说;其二是恐惧革命说;其三是被罗振 玉逼迫说;其四文化殉节说。
一)殉清说 • 持此种观点的人大都以他的“殉清”来美化他,认为他 死得其所,可与伯夷、叔齐、屈原等节士比美梁启超 就倾向于此种看法,他曾在一篇悼文中说道:“……完 全代表中国学者‘不降其志,不辱其生’的精神”(《国学 论丛》第一卷第三号认为其死可以明行显志当时 的废帝溥仪就赐王国维谥号“忠悫”,《清史稿》还为他 立了个“忠义”传以至后来的许多人多拿这件事来当作 王国维的“殉清”的证据 • 总之,持这种殉清说的人都是认为王国维遗书中的“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是指王国维因为忠于清朝,有 感于复辟无望,所以才自杀的其中的“再辱”是指精神 上不想再受到“革命”对清王朝的“辱”了•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 62种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 此以前清遗民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 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1916年,应上 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 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 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 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 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1924,冯玉祥发 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
王国维引为 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 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二)恐惧革命说• 持此种说法的人则对他的自杀大加批判,说 他死得“迂腐”“反动”“顽固”,有的人甚至批判他 是“反革命”持这种观点的人倒并不认为他一 定是殉清的,而是认为他对即将到来的北伐革 命感到恐慌害怕,因而自杀的 • 当时的作家刘半农也认为王国维死得迂腐, 曾有诗曰:“空抛一命报孺子,怜君空读万卷 书自可羞死梁罗辈,此真不失为迂腐• 总之,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他遗书中的“经 此世变,义无再辱另有所指因为当时( 1927年)北伐军挥师北上,一路势如破竹 当时的湖南军政府还把曾在湖南组织过筹安会 鼓吹复辟的叶德辉给枪毙了,同时浙江军政府 也籍没了章太炎的家产,这使王国维受到巨大 的刺激因为在此之前他经历了冯玉祥把溥仪 逐出故宫的“世变”,为了避免再次受“革命”的“ 辱”,便只好一死了之三)罗振玉逼迫说• 关于王国维之死的第三种说法,认为他是 被自己的恩师兼姻亲罗振玉给逼死的持 此种看法的人也不在少数 • 当时,与王国维交往近三十年的朋友殷南 就在一篇悼念文章中说:在去年秋天,既 有长子之丧,又遭挚友之绝,愤世嫉俗, 而有今日之自杀。
殷南:《我所知道的 王国维先生》,《国学学报·王静安先生专 号》)• 解放后的溥仪在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