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秋千 PPT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96.50KB
约16页
文档ID:570298816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秋千 PPT_第1页
1/16

民传项目——荡秋千组员:王娜、张艳丽、杨亮 荡秋千的历史 秋千,起源于战国时代,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 秋千有许多名称,古时还称为施钩和骨索,据说在汉代人称千秋.现在有的地方称打秋千为打悠游. 唐朝的寒食节, 嫔妃们竞赛荡秋千的情景,唐玄宗称为“半仙之戏”. 历代有许多咏秋千的著名诗句.如刘禹锡的“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 南唐冯延巳的 “柳外秋千出画墙”等. 中国的秋千一般为妇女玩耍,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还有固定的玩秋千的节日,汉族多在寒食节,朝鲜族在每年的端阳节.历代咏千秋的诗句历代咏千秋的诗句 荡秋千的技巧荡秋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荡秋千的人坐在踏板上, 由另外的人推或拉,即《荆楚岁时记》上说的“推引”, 但是这种方法大多对于比较小的孩子适用.对于荡秋千已经有些本领的人来说,她们不满足于当“炫服坐其上” 由别人“推引”的“士女”,而要自己荡起来. “争胜难为休”,而且要荡得越来越高,直到“回回若与高树齐”才心满意足. 荡秋千的技巧 靠自己荡上去是需要有一点技巧的.方法是在一开始 登上秋千的踏板时要有一个初始速度,使秋千有一个 小的摆动.然后,随着秋千的小摆动,当秋千下落时取蹲位,秋千上升时取立位。

本领好的荡秋千手,甚至可以在完全没有初始摆动的条件下把秋千荡起来 荡秋千的力学原理 秋千是一个力学系统, 它所受的外力有两个: 一个是向下的重力;另一个是在悬挂点o作用的约束力,其方向总是沿着秋千绳我们知道,只有在外力不断对系统做功时,秋千才会越来越高.上述两个外力,约束力作用的方向由于总是和秋千运动的方向垂直,所以是不做功的.只有重力在秋千摆动的每一个来回做功即是由重力在做“推引”. 我们知道,人的重心在取立位时比取蹲位时要高.也 就是说,按照上述荡秋千的方法处于上升的秋千比下 降的秋千重心要高,而荡秋千时,人的轴线是沿着秋 千绳的.这样,作用于重心的重力在秋千上升时对悬挂 点的力矩就比下降时为小,所以一上一下力矩所做 的总功为正.由于系统的每一来回都有能量输入,秋千便自然越荡越高了.总归不管是哪一种方式荡秋千,都是由秋千系统所受 的外力做功,或者荡高或者维持一定高度. 不过,外力要对秋千做功,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外力 推引要和秋千摆动的节奏相合.秋千的摆动有一个节 奏,外力的推引有一个节奏,两个节奏要相合秋千才 会越来越高. 这也是一种共振. 秋千竞赛规则•秋千为女子项目运动员在秋千架上试荡,以尽可能少的预摆次数 达到领先其他人的高度或触铃次数,即为胜者 场地及器材比赛场地为平坦的长方形土地或草地,长 20米,宽8米。

比赛场地上空距地面15米高的空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 器材 秋千架:用钢管或相应的坚固材料制成两根立柱下端间距不少于 3.5米,上端间距2米,两立柱顶端为第一横杆,距地面高度为12 米;往下1米处为第二横杆秋千架应牢固地安装在场地中央,间距 均从内沿丈量 场地和器材秋千绳:使用伸缩性小的尼龙绳,其直径为2.5 厘 米~3厘米绳的两头分别系在第一横杆上,两绳间距为 1米(从内沿丈量);再在第二横杆上向系铃架方向缠绕一圈垂落下来,在封闭 的下端安置脚踏板,其下沿距地面0.8~0.9米脚踏板:单人脚踏板长30厘米,宽10厘米;双人脚踏板长40厘米, 宽10厘米,厚均为2.5厘米~3厘米,脚踏板应能牢固地卡在秋千绳 上采用大会提供的或自备的脚踏板均可起荡台:供运动员试荡开始时,上脚踏板用的台子台面为长1米, 宽1米的正方形,高1.3米(包括台子的脚轮)起荡台一侧应设有供 运动员上下的梯子 系铃架:与秋千架平行、并可随意升降、前后移动的系有铃铛的架 子,是高度和触铃比赛判定成绩的标志系铃架两根立柱的间距应不 少于4.5米,并相互平行从系铃架顶端悬下一根3米长的横杆为系铃 杆系铃杆上用线绳系有若干铃铛。

图2)安全带:每条安全带均应承受100公斤的拉力两条腕部安全带的两端, 分别套在秋千绳和运动员的手腕上另两条腰部安全带,运动员可 选用)可使用大会提供的或自备的安全带 比赛过程(触铃比赛)•准备比赛:检录员点到参赛运动员后,教练员可以进入场地做2分钟赛 前准备,系好安全绳裁判员发出准备比赛口令后,教练员退出比 赛场地,运动员方可进入比赛场地,上起荡台,系好安全带,双手 握住秋千绳,一只脚踏在脚踏板上,另一只脚站在起荡台上,并向 裁判员报告准备完毕,等待比赛开始信号自裁判员发出准备比赛 口令至运动员报告准备完毕的时限为3分钟•开始比赛:裁判员在听到运动员报告准备完毕后鸣哨,运动员方可开始 试荡•结束比赛: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则鸣锣表示该次试荡结束 触铃比赛:预摆次数达30次时仍未触铃,裁判员则鸣锣结束比赛; 高度比赛:预摆次数达到《系铃架与秋千架的距离和不同高度的预摆次数表》中所规定的预摆次数时,仍未触铃,裁判员则鸣锣结束比赛 •在试荡过程中,运动员或教练员可以提出终止该次试荡的要求,裁判 员则鸣锣结束比赛•一名运动员在连续两次试荡之间,可以休息5分钟•有效成绩:运动员双手握住秋千绳,双脚站在脚踏板上,秋千绳或该运 动员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到铃或铃杆均为有效成绩。

•系铃架的移动:裁判员根据运动员或教练员的要求,每次试荡前可移动 一次系铃架,向前或向后移动的距离不得超过30厘米系铃架与秋 千架的距离见《系铃架与秋千架的距离和不同高度的预摆次数 表》 比赛方法(高度比赛)•铃杆高度:是指从铃杆(包括铃铛)的最低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比赛中,铃杆的高度只升不降•铃杆的起荡高度均为6米 铃杆升高幅度: 6米~9米(含9米):每次升高30厘米或30厘米的倍数 9米以上:每次升高20厘米或20厘米的倍数 10米以上:每次升高10厘米或10厘米的倍数 极限高度:双人:11米;单人不限 单人或双人应在每次试荡结束后的3分钟内,向裁判员报下一次试荡高 度•触铃比赛 单人或双人比赛均为1次试荡,限时10分钟 铃杆高度:单人:6.3米;双人:7.2米 •在试荡过程中,如出现运动员的手离开秋千绳或脚离开脚踏板时: (1)高度比赛:判定该次试荡失败2)触铃比赛:触铃瞬间发生上述情况,裁判员鸣锣终止该次试荡,并判 此次触铃无效,但终止前的成绩有效•试荡过程中,运动员借助外力增加或减少摆荡力量者: (1)高度比赛:判定该次试荡失败 (2) 触铃比赛:裁判员应鸣锣终止该次试荡,终止前的成绩有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