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 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 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 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 ,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 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 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建及 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 ,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 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 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 300首他是 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 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 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 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 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 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 ,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 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后两联侧重 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 ;“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 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 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 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 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 字讲究平仄相间 七律常识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愤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 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 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 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 、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 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 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 ,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 的爱国青 年形象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 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 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 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顾形象地 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 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 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 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 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 志具体化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 ,却早生华发。
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 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 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 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 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 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 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 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 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 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 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 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 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 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 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 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 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 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 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 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 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 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 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 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 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 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 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 战斗的热情。
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 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 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 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 ,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 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 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 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 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 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着崇高的爱 国热情和满腔的悲愤 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霁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 人叫卖杏花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 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流露出作者对官 场生活的淡漠心情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 :《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 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 的忧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 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 反映。
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 慨兼自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 当时的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 真有闲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 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 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 “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 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 ”,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 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年 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南 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 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 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 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中间两联写客居生活,“小楼一夜听春雨”,写诗 人彻夜不眠,表现他心情不安,虽然是短期离家,却 也动了羁旅之愁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 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 ,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 记了亡国的危险。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 茶”,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 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官 场生活感到厌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 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到尾联诗人才将 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因为“素衣莫起风尘叹”里, 已经包含了“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内容;诗 人告诉家人“莫起风尘叹”,也是自己不会受到 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思这样来结住全诗,跟 开头的“世味年来薄似纱”是紧紧呼应的,真 是绝妙的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