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教育的融人 林世龙摘 要: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许多法治教育内容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与之有密切联系,教师应积极探索,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法治教育具体做到:研读文本,思考融入;精选案例,便于融入;把握生成,及时融入;开展活动,促进融入;练习测试,适当融入Keys: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 法治教育林世龙,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初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当代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认识,是汇聚全社会正能量的精神纽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德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初中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研读文本,思考融人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许多法治教育内容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与之有密切联系,需要教师去发现去发掘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下册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等教学内容,蕴含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价值取向。
八年级下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自己和尊重他人的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受教育权、合法财产权、财产继承权、智力成果权及消费者权利等教学内容,涉及社会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公民价值准则——爱国、敬业、友善、诚信,乃至文明、和谐等国家价值目标九年级全册依法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公民的监督权等教学内容,蕴含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的监督权还与诚信、友善等价值观有密切联系;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则涉及爱国、诚信、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法治教育,应结合教学任务进行教师应研读文本,思考什么教学内容适宜二者的融合,找准融人的连接点、切入点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法律的特征”时,可针对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进行切人,引导学生思考法律这一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什么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所有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是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教学九年级全册“公民的监督权”时,可针对行使监督权要实事求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链接诚信价值观,进行融入教育。
二、精选案例,便于融人法治教育离不开案例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情境中,通过讨论、剖析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的选择要基于教学目标和学情,并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人法治教育的需要教学八年级下册“财产留给谁”,教师呈现如下案例:陕西省周至县的田老汉和老伴生前在村上留有遗产瓦房四间,他们有两个儿子田老二(化名)拿着父母生前立下的遗嘱,为解决遗产纠纷而诉至法院我的弟弟剥夺我的继承权”,田老大(化名)愤愤不平法官问:听说你曾经吃苦挣钱供弟弟上学,为什么?现在,你在村上已有房居住,你的儿女们已长大成人,你无视兄弟情,会给子女们一个不好的影响田老大哽咽了,激动地说,和自己兄弟争多论少没意思,只要田老二承认遗产里有我的份额,我不要都可以法官对田老二说:如果老人现在还活着,绝不会忍心看到弟兄反目成仇更何况哥哥曾供你上学,你现在过得比哥哥富裕,更应接济你兄长现在,田老大表示,只要你承认遗产有他的份额,他可以给你,你怎么想?田老二陷入了沉思,最后毅然决定说,哥哥如此念及兄弟情,我自愿拿出5000元给他至此,一场遗产风波在兄弟之间的你情我义中平息了(2016年01月06日,中国法制传媒)。
针对这一案例,教师可设计问题探讨和学习遗产、继承权、继承人、继承方式、正确解决遗产纠纷一等法律知识;同时,也能借助案例中兄弟情的唤醒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处理遗产纠纷应依法办事,但亦需践行友善价值观,彼此宽容,互谅互让,重视亲情这样,可将法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合起来,一箭双雕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财产留给谁”时,立意不高,目标较低,仅仅从学习遗产继承的法律知识和增强维权意识的层面出发,选择法院依法判决遗产继承纠纷的案例,视野过于狭窄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的案例要真实可信,最好来自学生的身边生活,在新闻媒体上搜集的,应注明来源在案例呈现形式上,不宜仅局限于文字材料,还可采取表演、动画、图片、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上述案例中,如果由学生进行生动的表演,把田氏兄弟之情流露的场景展现出来,并配以适当的音乐等,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共鸣和道德认同三、把握生成,及时融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如果失去了生成性,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灵动和生命活力教师如果不善于把握生成,进行充分利用,就会丧失许多宝贵的教育契机。
进行法治教育时,教师应留心观察课堂,认真倾听学生,在意外中捕捉生成,及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法治教育某教师教学八年级下册“正确行使权利”时,一位平时不大发言的学生突然站起来,激动地说:“我们村附近有企业排污,严重影响村民的身心健康,乡村干部不闻不问,群众向上反映,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为了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我认为群众在举报时应该添油加醋,编造乡村干部接受企业贿赂的内容,现在反腐败不是热点吗!”这位老师微笑着说:“看来,你对环境污染深恶痛绝,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你能不能再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联系今天课堂的内容和八年级上学期的知识,重新审视和修正自己的观点?”这位老师及时把握“灵光一现”的生成,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观点违背依法行使权利的法治价值观,也不符合诚信价值观随后,他又点拨学生:如果让清白的乡村干部“躺着中枪”,使其名誉受到损害,则也是对公正价值观的亵渎,要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四、开展活动,促进融入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或针对社会热点、校园热点,开展课内外探究活动。
课内活动形式多样,如辩论、演讲、表演、游戏等教学八年级下册“我们应尽的义务”,教师针对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辩题是“规范公民行为靠法律规范还是道德规范”活动前,教师要求学生在辩论时适当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价值准则举例说明活动中,辩手们针对对方观点唇枪舌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通过辩论,学生弄清了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明白规范公民行为要靠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双管齐下,认识到公民个人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属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践行公民个人价值准则有利于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这也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又如,教学九年级全册“维护国家安全”,教师事先让班级思想品德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结合每年在本市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撰写演讲稿,推选代表在课堂上发表题为“不忘历史教训维护国家安全”的小演讲,激发了学生践行爱国价值观的情感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的责任感开展主题调查、外出参观、宣传栏布置、手抄报编写等课外活动,也可成为法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合的有效形式近年来,校园暴力问题是一个社会热点。
结合我区开展的“校园反欺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调查校园内外存在的欺凌和暴力现象及其原因,然后由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自主进行信息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对学校和教师提出建议五、练习测试,适当融人道德教育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持续不断地进行,道德的生长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不断内化的成果思想品德学科的练习测试主要是解决知识和能力问题的,但也可以带来渲染、塑造和培育正确价值观的“副产品”笔者在教学九年级“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时,总要拿出江苏省南京市的一道经典中考试题,让学生做练习巩固2006年南京中考题:南京某十字路口,警察在进行社会治安检查时,发现张某所骑自行车是赃车,要依法扣押该车张某说:“我家庭困难,这辆车是我花不少钱买来的,就算了吧围观市民也纷纷表示同情,请求警察不要处罚张某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件事该题情境材料中蕴涵着情与法的冲突:围观市民替张某说情,反映了这些市民能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具有团结友善的品质但围观市民请求警察不要处罚张某,说明这些市民的法制观念淡薄在评讲这道试题时,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市民同情张某的表现,帮助学生理解在法治社会法大于情、法不容情。
近年来,笔者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人其中,教育学生既要践行友善价值观,也要讲原则,法律是底线也是红线,要增强法治观念,不能做不符合法律要求的事情诚实做人与尊重隐私权、表达爱国情感与正确行使权利及自觉履行义务、宽容待人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都涉及正确处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遵守法律的关系,可设计试题让学生进行全面认识、辩证分析,融人如何正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总之,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实现二者的比翼齐飞、相得益彰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努力罗松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