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饮食结构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烹饪不仅 仅是技 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那么你知道古人的饮食结构是怎样的 吗?下面 为大 家整理了古人饮食结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古人饮食结构《黄帝内经;素问》在“脏气法时论”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 为 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十六个字堪 称中 国最早的“膳食指南”吃什么?怎么吃?古人真是有智慧,将天 下食物分 为几大类,并以一个数字“五”来代指数量众多,它是古人 养生智慧的精 华,也是现代社会提倡的“食物多样化”的古老诠释《黄帝内经》提出“养助益充”的食物结构:“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所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 大 豆、黄黍(shu)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 33 种,豆 类有 14 种,总共 47 种之多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 麦子、高梁、 大豆、玉米,薯类,人们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 称作杂粮,所以五谷 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五谷”,即人们常说的“主食”以五谷为主食,就是摄取营养、 滋养身体的根本它是维持生命机体的主要食物。
民以食为天”,这 里的“食”就是五谷杂粮俗话说: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 得慌”这里的“饭”也是五谷杂粮,并强调了主食的重要性i“五果为助”:五果,指桃子、李子、杏、栗子、大枣等为代表 的水 果、坚果类食物即以五果为人体营养的补助这类食物营养丰 富,是饮食 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物五果为助”,表明了它在人体摄 取营养时的地位 只是辅助作用五畜为益”:五畜,指牛肉、羊肉、猪肉、狗肉、鸡肉等禽畜 肉 食,广义上则包括了畜、禽、鱼、蛋、奶之类的动物性食物即以 五畜为人 体营养的补益既然是补益,就不能成为每餐食物中的主角, 应以适宜、适 度为原则,食用过多则会伤及人体 “五畜为益”阐明 了“五畜对于五谷杂粮,只能发挥其益处、过则为害”的原则我们观察人的牙齿,切牙和嚼牙大约是 1 : 6 的比例,切牙是撕 咬动物 性食物的,嚼牙是咀嚼五谷杂粮类食物的,也就是说,动物性 食物和五谷杂 粮类食物的比例约为 1: 6 ,对我们的健康才是有益的五菜为充”:五菜,泛指一切蔬菜,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 使人 体内各种营养更完善、更充实。
《黄帝内经》中对不同的食品分别用了 “养”、“助”、“益” “充”四个不同的字眼,不是为了避免行文上的重复,而是有深刻的 用意 它不仅讲了各类食品对人体的养益功能,而且还有主次之分养”是主要的,“益”、“充”、“助”是辅助的,不能喧宾夺主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这四个方面几乎把饮食中的所有原料全 部概括 了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每类食物中都用了“五”字, 就是告诉我们 要吃杂一点,即使是主食粮食,也不能只吃某一种细粮 而不吃杂粮不同的 食品,其营养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吃杂一点是 有好处的肉类、蔬菜、果2品也是一样养助益充”的食物结构,阐明了在五谷杂食的基础上,以果为“助”,以畜为“益”,以菜为“充”,如此辨证地饮食,互补搭配, 把 握住了饮食的本质意义,值得今时之人借鉴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认识积极之处: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往来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规 定,体 现了对客人与主人的相互尊重,表现了对长者的关心 体现 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用圆桌,这反映出中国人 喜爱团 圆、热闹的心态归根来说,还是“和”的哲学思想。
同时还 有谦让尊长精 神:如果食用水果类食品,要让尊者先尝,少者不得抢 为当时建立稳定的 社会秩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 样:“周人通过各种饮食 制度,主要是礼仪化的燕饮活动,维护正常 的统治秩序,协调人与人之间, 不同阶层之间的政治和人伦关系,使 整个社会能够得到稳定和有序的发 展能够引导个体形成亲近自然 的心态和习惯即要通过接近自然之物来 遵循饮食的秩序和规律, 清 人李渔的“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理 论等等 注重健康的 饮食习惯《礼记? 曲礼》载:“共饭不择手即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 就要检查手的清洁 体现了对妇女的体谅对于较隆重的宴饮完毕 后,撤食 案的事不能由妇女担任,怕她们力不胜劳,可以推出年轻点 的人来干消极之处:通过饮食礼仪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如古礼规定 统治阶级 按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肉食:“天子日食少牢,诸侯日食 特牲,大夫特 豕,士特豚体现伦理等级观念。
在侍食之礼中,如 果长者赐予少者或僮3仆等低贱者酒食, 因为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 资格都没有礼仪繁复会带 来不便 有的礼节有一定的虚伪性如 客食之礼中的“三饭”,指的是客人 吃三小碗饭后便说吃饱了,需主 人再劝再食肉,这一条实为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