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味”与“苦味”周作人“文抄”随笔的审美品格-2022年文档 “涩味”与“苦味”周作人“文抄”随笔的审美品格 20世纪30年代,在周作人宣布“闭门读书”,试图从传统文化和文学中发掘新文学的渊源之后,他的艺术思维与学术视野逐步回到古典,特别是他对古典文化中的静穆平和、优雅闲趣境界的追求,极大地影响了他后期散文的审美品格因为周作人在动荡现实的“教训”下,他的“为人生”、“为社会”的文学理想破灭,逐步否定文学的社会功用他在文章中一再申明“文学无用”、“教训无用”,即是其理想破灭的直接反应于是他的文学视野及其创作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躲入书斋,翻阅古籍,写作被后人称之为“文抄体”随笔就成了他后期主要的文学活动在这样一个文学创作背景下而生成的“文抄体”作品,其传统色彩与古典韵味是很浓厚的,他在文章之中夹杂古文因子,使文章充满“涩味”但这种“涩味”并不“枯涩”,而是饱融古典审美趣味的“苦味” 首先,周氏“文抄”表现出对“涩味”的追求他在谈到散文的语言时曾说:“小品文……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所以他的文词还得变化一点。
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和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此文写于1928年11月, “涩味”与“苦味”周作人“文抄”随笔的审美品格 20世纪30年代,在周作人宣布“闭门读书”,试图从传统文化和文学中发掘新文学的渊源之后,他的艺术思维与学术视野逐步回到古典,特别是他对古典文化中的静穆平和、优雅闲趣境界的追求,极大地影响了他后期散文的审美品格因为周作人在动荡现实的“教训”下,他的“为人生”、“为社会”的文学理想破灭,逐步否定文学的社会功用他在文章中一再申明“文学无用”、“教训无用”,即是其理想破灭的直接反应于是他的文学视野及其创作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躲入书斋,翻阅古籍,写作被后人称之为“文抄体”随笔就成了他后期主要的文学活动在这样一个文学创作背景下而生成的“文抄体”作品,其传统色彩与古典韵味是很浓厚的,他在文章之中夹杂古文因子,使文章充满“涩味”但这种“涩味”并不“枯涩”,而是饱融古典审美趣味的“苦味” 首先,周氏“文抄”表现出对“涩味”的追求他在谈到散文的语言时曾说:“小品文……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所以他的文词还得变化一点。
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和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此文写于1928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