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儿童书法基础:毛笔字入门教程:论“指死腕活”式书法执笔法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19KB
约3页
文档ID:261965177
儿童书法基础:毛笔字入门教程:论“指死腕活”式书法执笔法_第1页
1/3

儿童书法基础:毛笔字入门教程:论“指死腕活”式书法执笔法唐欧阳询《八诀》:“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此处讲是“指齐”而非“指实”唐李世民《笔法诀》提出“指实”:“大抵锐竖则锋正,锋正则四周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掌虚,掌虚则运用便易唐李华《论书》:“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缓钩而急送可见,唐代书家虽然也重视执笔,强调“指实”,目的是“节力平均”但并没有提出“指紧”的要求但应当成认,指实和指紧有肯定联系盛唐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提及的记载于唐初所着《晋书-列传第五十》中关于王献之的一段轶事可证王献之……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北宋时依旧承袭唐代“指实”的方法黄庭坚《论书》:“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南宋姜夔《续书谱》:“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行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可见,姜夔已把“指实”替换为“指紧”了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陈绎曾也只限于要求指欲实。

指实”是强调把笔时力气集中到指前部,而“指紧”则是要求指间距离要小,使指并拢两者有明显的区分宋人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指死”,但是,姜夔和陈绎曾的提法已经为清人的极端化埋下了伏笔清初宋曹《书法约言》:“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此时,仍旧在“指紧”的要求层面上,继承并充实了姜夔的提法 由“指欲紧”到“指欲死”的质变见于清中期清代中期书论家王澍《论书剩语》:“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五指相次如螺之旋,紧捻密持,不通一缝,则五指死而臂斯活,管欲碎而笔乃劲矣此时,“指死”的提法明确地提出晚清书家将指死逐步推上了“无等等咒”的神坛由此可见,指死腕活的执笔法是在馆阁体训练背景下将古代书论中指实掌虚执笔法逐步极端化的结果从书法史文献看,这一执笔产生的脉络大致是:指齐——指实——指紧——指死 晚清蒙学书论中关于执笔的讲解中许多强调指死,来看一下晚清书家的主见及理由: 姚配中《书学拾遗》云:“求之指则左矣若小楷则无藉手势,肘腕主运,指但知执耳在此,姚配中对用指颇有微辞,“求之指则左矣”,用指是不好的,但是并没有直接提出“指死”的要求。

陈介祺则明确的强调“指死”,并给指死腕活的执笔方法找了一个滑稽的理由陈介祺《习书诀》云:“运腕之要,全在指不动,笔不歇,正上正下,直起直落,无论如何皆运吾腕而已……落笔直下,全是运腕,指笔永不动,则挺健而不拙滞陈氏明确的强调“指不动”甚至“指笔永不动”接着又云“……运腕而指不动,气象、意思极可体会,能如此方是大方家数,方是心正气正手不动方可言运腕,犹心不动然后可言运心也在此,陈氏将指死腕活的执笔方法和大方家数与心正气正联系在一起,这在较高层面上为这一执笔方法主观臆断式地找了一个理论依据和道德依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