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阈下的《丁登寺》】生态批评名词解释【生态批评视阈下的丁登寺】生态批评名词解释【生态批评视阈下的丁登寺】生态批评名词解释摘要:生态批评为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角度对华兹华斯诗歌丁登寺中彰显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进行解读,进一步挖掘诗中所隐含的生态伦理观、哲学观和美学观 关键词:华兹华斯丁登寺生态批评素有“自然诗人”、“第一位现代诗人”之称的华兹华斯,在近现代西方机械、工业文明刚刚起步之时,就敏锐地洞察到自然巨大精神效应,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分析与预见,并身体力行,在湖畔与自然谐和相生,在宽泛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获得人性的充实,籍以领会人生的真谛 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自然观是 其最重要的诗学理念之一 这一点在其代表作丁登寺中得到很好的显现 生态批评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对文学经典重新解读和阐释的新手段和方式,其主要任务是考察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通过对自然意象的再现,提醒人们对大自然的关注,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 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角度对华兹华斯诗歌丁登寺中彰显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进行解读,进一步挖掘诗中所隐含的生态伦理观、哲学观和美学观。
在丁登寺中,华兹华斯觉察到人的异化现象 诗人写道:“困于城市的喧嚣”,“幽晦难明的尘世的如辛重压”,“在沉沉暗夜,在郁郁寡欢的白天,在尘俗百态之中,枉然无补的焦躁忧烦,浊世的昏沉热病,不断袭扰这怔忪悸动的心房”, 这些诗句预示着现代社会中所滋生的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征候 那么,在西方文明肆意进逼下,诗人是如何解构异化,进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呢?从当代生态存在美学观来分析,华兹华斯已试着探索一种调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诗学理念,为人类已经或者可能会继续泛延的异化病寻求到了一剂良药,那就是:倾听自然,和自然平等对话,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一、彰显“天地神人”和谐一体生态理念海德格尔“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生态存在审美观能很好地诠释华兹华斯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海德格尔写道:“于是就有四种声音在鸣响:天空、大地、人、神 在这四种声音中,命运把整个无限的关系聚集起来 但是四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是片面地 自为地持立和运行的 在这个意义上,就没有任何一方是有限的 或没有其他三方,任何一方都不存在 它们无限地相互保持,成为它们之所是,根据无限的关系而成为这个整体本身。
”此审美观的重要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和价值观 而华兹华斯在诗中把“天地神人”四种声音演奏得尤为和谐美妙,把“整个无限的关系”聚为统一的整体 譬如,“是这些自然景物给了小编一种欣幸的、如沐天恩的心境 ”“小编心思转而向你林间的浪游者,绿荫掩映的瓦伊河!”“小编感到仿佛有灵物,以崇高肃穆的欢欣把小编惊动 ”“仿佛有某种流贯深远的素质,寓于落日的光辉,浑圆的碧海,蓝天,大气,也寓于人类的心灵 ”“宇宙万物; 无一不仰沐天恩 ”以上诗句共同显示了诗人的生态和谐审美观:“天地神人”“无限相互保持成为这个整体本身”,最终升华到“万象的和谐和怡悦” 总之,华兹华斯诗中蕴涵了人与自然结成亲密整体的生态意识,换言之,人和大地、天空和谐一体的生态美学观念 二、彰显以生态整体而非人类为中心的审美观在写绿荫掩映的瓦伊河时,“小编心思转而向你 ”“小编神魂向你飞去!”在写童年时,“小编像一头小鹿听凭自然来引导 ”“惟有自然,主宰着小编的全部的身心 ”尤其是那句名言:“能从自然中认出小编心灵的乳母、导师、家长,小编全部精神生活的灵魂。
”所有以上诗句都能显示诗人的“生态整体主义”美学观 自然“主宰”着他“全部的身心”,他“听凭自 然来引导”,以及自然是他“全部精神生活的灵魂”,这充分展现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境界 三、彰显突破主客二分模式的诗学思想华兹华斯诗中潜含的生态美学思想突破了主客二分的模式,达到主客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例如,“这些鲜明的影象在小编血脉中,在小编心房里,唤起甜美的激动;使小编纯真的性灵得到安怡的康复 ”“高山,巨石丛林都成了小编的强烈的嗜欲;那种爱,那种感情,本身已令人餍足”“蓝天,大气,也寓于人类的心灵,仿佛是一种动力,一种精神,在宇宙万物中运作不息,推动着一切思维的主体、思维的对象和谐地运转 ”“能从自然中,也从感官的语言中,找到小编纯真信念的牢固依托,认出小编心灵的乳母、导师、家长,小编全部 精神生活的灵魂 ”所有以上诗句无不告诉小编们:要找到自己“信念的牢固依托”,“全部精神生活的灵魂”,需要“思维的主体、思维的对象和谐的运转”,也就是说小编们要打破传统主客二分思维观念的模式,进而确立主客一体的新型生态理念,这样“宇宙万物”才会“和谐地运转”。
四、彰显“悬隔”与“超越”的思想海德格尔的生态存在美学观中的“悬隔”与“超越”的思想包含环境保护和生态整体主义的新内涵 不过,在将近两百年前,华兹华斯诗学就已含有朴素的“悬隔”与“超越”的生态美学思想 从海氏的生态思想来看,“悬隔”即将外在的杂芜的现实和内在错误观念加以悬隔,进而显露事物本身的真面目;“超越”即对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的一种超越 ,进入思想清明之境,从而把握生命的真谛 当诗人“困于城市的喧嚣时”,鲜明的影像使他“纯真的性灵得到安逸的康复”;当他为“人生之谜的重负”所“重压”时,自然景物给了他自由向往的空间,等等,所有这些都显示了诗人对杂芜世俗生活的“悬隔”和“浊世的昏沉热病”,“自私之图的嘲讽,伪善的寒暄”等物质、功利主义的“超越”,进而在“万象的和谐与怡悦中”,获得“深厚的力量”和“安详静穆的眼光”,“凭此,才得以洞察物质的生命”,也正如诗人所言:“对自然小编已学会了如何观察 ”倘若当代人具备像华兹华斯那种超前的生态和谐思想,从自然中净化灵魂,人与自然融洽相生,人与人真诚相爱,不以功利为目的,还会有诸如战争、环境污染等 一系列危及地球的问题吗?五、彰显突破“男性中心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生态女性主义者侧重“对存在于女性与自然间(在生物学或精神上)神秘的亲和关系的复原”。
“生态女权主义的首要内容是女性与自然的认同”,女性与养育万物的大自然有种天然认同感和亲近性(affinity) 自然界常常被称作“自然母亲”(MotherNature) 自然被赋予女性和母性性征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自然显而易见的孕育繁衍功能和各种资源和场所的开放性 在丁登寺中,诗人在前半部分描述了潺潺作响的流水、高峻的山崖、沉静的苍天,还有槭树、院落、果园、树林、树篱、农庄、青烟、小鹿等,这显示了自然无限的孕育和创造力 自然的女性特征明显可 感:树林和山洞收容着无家可归的人,美丽的自然景象抚慰了处于市镇喧嚣中的人,大自然吟唱着柔美动听的人性之歌并被诗人视为心灵的保姆 尤其,在后半部分,诗人把他妹妹萝茜放在大自然中进行描绘和赞美:“哦,亲爱的亲人,从你的声音里,小编又听到了往日心灵的语言;从你的灼灼眼神中,小编又看到了往日的乐趣让小编从你的行影里重寻小编往日的音容笑貌!”这和前面对自然的称赞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如:“这些鲜明的影像(自然笔者加)在小编血脉中,在小编心房里,唤起了甜美的激动同时换回了那业已淡忘的欢愉 ”诗人称自然为“她”,称其妹妹为“她”,自然与萝茜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你中有小编,小编中有你,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诗中写道:“小编。
也诚挚地相信:自然绝不会亏负爱她的心灵 ”此中的“她”既指代表女性的萝茜,又指大自然 诗结尾,诗人明确地显示了其生态女性主义观:“这些峥嵘的峭壁,挺拔的树林,碧绿的原野,比往年更加可亲可爱了既由于它们自身,又由于你在这里!”由此,诗人对自然和女性的赞扬达到了顶峰 生态批评从“自然之维度”和“生态之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通过对丁登寺的生态批评研究,小编们可以管窥到浪漫主义诗歌中所蕴涵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哲学观、伦理观及审美观,希冀为当代人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新的切入点,为世人确立新型“生态整体主义”理念打开新的突破口 只有全人类积极主动地坚持“万物相互关联”的第一原则,尊重自然,不断拓宽生态视野,形成生态审美意识,树立绿色生态理念和自然维度的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的人文精神,并身践力行,才会真正建立人类与地球和谐统一的“伊甸园” 4 7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