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影视作品的西藏形象与分析——以《第三极》为例

王***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99KB
约16页
文档ID:139583564
影视作品的西藏形象与分析——以《第三极》为例_第1页
1/16

影视作品的西藏形象与分析——以《第三极》为例摘要:传播西藏形象是涉藏影视作品的主要功能之一什么是西藏形象,用什么样的方法传播西藏形象,对涉藏影视作品发挥其功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就以涉藏影视纪录片《第三极》为例,解析涉藏影视对西藏形象的传播策略关键词:西藏形象;影视;分析目录引言 11、 西藏形象的概念界定 21.1西藏形象的概念 21.2 西藏形象的分类 21.2.1 自然环境 21.2.2 宗教信仰 21.2.3 风俗习惯 21.2.4 传统手工艺 31.3中西方对西藏形象构建的差异 31.3.1 西方社会对西藏的观察 31.3.2 我囯对于西藏形象的认知 32、《第三极》简介与内容 32.1《第三极》简介 32.2《第三极》内容 42.2.1 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42.2.2 农牧区生活 42.2.3 传统手工艺 42.2.4 宗教信仰 52.2.5 特殊节日与风俗习惯 53、《第三极》对于西藏形象传播策略的分析 63.1《第三极》对于西藏形象传播的特点 63.1.1 叙事风格 63.1.2故事编排 63.1.3 新的角度与价值观 73.2《第三极》走出的几大误区 73.2.1 不盲目追求大制作、大场面 73.2.2 画面与故事相结合 73.2.3 巧妙展现风俗信仰 73.3《第三极》对西藏形象传播的不足之处 73.3.1 故事跳跃性大,形象塑造过于碎片化 83.3.2 没有展现出西藏发展成果 8总结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引言随着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娱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艺术作品,而把更多地目光投入到影视作品。

自1915年,爱迪生发明放映机以来,影视业的发展就没有停止过,从最初的默片时代,到最新的VR技术,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作为影视大国,中国的影视行业也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历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的影视业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中国第六代导演拍摄了大量经典之作,都塑造了大量丰富而深刻的西藏形象除了电影行业,大量以西藏为题材的电视剧也受到各层次观众的广泛关注这些丰富多彩的影视剧成为北京这一特殊地域文化的载体,其承载着西藏独特的文化特点与内涵与传统的文学作品不同,影视剧中的西藏形象更为丰满同时,影视剧的受众人群远远多于传统文学作品的读者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在以西藏文化为背景,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西藏的形象渐渐在广大群众眼中明朗和丰富起来影视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所以影视作品中的西藏形象也是以现实中的西藏形象为基础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影视作品中西藏形象的分析,全面深刻地理解现实中西藏的形象,改变人们对西藏形象片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分析,我们也能了解不同形象背后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并且通过对西藏形象的分析,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类别和平与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题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地的人文风景变得触手可及,各种媒体对于特定事物的形象塑造也更加立体、多样。

西藏是一片辽阔而又略显神秘的土地,蓝天、白云、雪山、草地,这些场景在绝大部分的涉及西藏地区的纪录片、新闻报道、影视作品中都有呈现,这就是当代媒体对于西藏形象的树立与传播的效果随着电视纪录片《第三极》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西藏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可以说,《第三极》对于西藏形象的新阐述,成为了今后的涉藏影视作品的新的标杆本课题主要以大型涉藏电视纪录片《第三极》为例,解析《第三极》对于西藏宣传的策略与影响,探讨涉藏影视对西藏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从新的视角发现西藏崭新形象1、 西藏形象的概念界定1.1西藏形象的概念形象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 或姿态 西藏形象,概括来说,就是西藏相对稳定的在公众中的总体评价,是西藏自治区的地域形象,也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1.2 西藏形象的分类伴随着现代媒介对西藏的展现与传播,呈现西藏的文本总是无处不在的,西藏形象也从单一的整体细分为多个种类在大多数的传统涉藏影视作品当中,对于西藏形象的塑造基本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其中人文环境又下分为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传统手工艺等,是影视作品较为集中展示的几个方面1.2.1 自然环境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主体位于中国境内,这里的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有着“世界屋脊”之称,有8000 米以上高峰5座,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西南木错。

地壳的抬升运动造就了青藏高原,最激烈的部分形成了山脉,这些山脉构成了世界的屋脊,也带来了阶梯状的落差西藏大体分三个不同的自然区:藏北高原区,藏南谷地区,藏东高山峡谷区.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 ,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021小时;高原腹地年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气温偏低,年温差小,但昼夜温差大; 全年分为明显的干季和雨季,拉萨年降水量为200-510mm,集中在6-9月正是西藏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西藏形象 1.2.2 宗教信仰西藏的宗教主要有苯教、藏传佛教、民间宗教 构成,此外,还有伊斯兰教 和天主教 西藏共有藏传佛教寺庙1700多处,住寺僧尼约4.6万人;雍仲本教 寺庙约88座,僧侣3000多人,活佛 93人,信教群众13万以上;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众约3000多人;天主教堂1座,教民700多人在西藏,大多数人都有宗教信仰,经幡随处可见,是西藏形象不可忽视的一部分1.2.3 风俗习惯西藏地区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藏族使用藏族历,他们历来进行平时的生产生活活动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着自己特殊的节日这些节日或是用于祭祀,或是用于庆祝,或是用于生产生活的指导,或是用于感恩。

这些都是展现西藏日常朴素的形象的最好的一面1.2.4 传统手工艺西藏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鲜明浓厚的民族特点,包括面具制作、佛像制作、雕版印刷、唐卡等等,展现了西藏地区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是西藏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3中西方对西藏形象构建的差异1.3.1 西方社会对西藏的观察长久以来,无论是早期西方传教士探险家来到西藏,对于西藏妖魔化的记忆,还是如今西方人愈发走上神圣化西藏的道路,西藏社会对于西藏都是格外关注的基于这一长久现象,西方社会对于西藏的社会观察,以及对于西藏形象的构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导演滋生于西方社会关于“东方主义”的认知土壤下而产生的想象与偏见;二是基于一定政治诉求和特定政治力量而有意识的进行影像创作;三是西方社会普遍对于西藏有一种同情弱小的心理,这种心理来源于对中国的排斥,以及对于当下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而产生的一定担忧和顾虑1.3.2 我囯对于西藏形象的认知西藏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基于国家视阈下的西藏认知,创作了大量的涉藏影视纪录片,这些纪录片用大量篇幅生动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样貌在全球化传播格局下,通过影像实践的方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2、《第三极》简介与内容2.1《第三极》简介《第三极》是中国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型涉藏电视纪录片 中国首部4K超高清大型纪录片该片是全球首部呈现第三极(青藏高原)人与自然相处奥秘的大型纪录片也是全球迄今最全面的西藏自然人文影像考察2.2《第三极》内容纪录片《第三极》展现的是不同的高原环境孕育了怎样不同的生存方式具体来说,主要是从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农牧区生活、传统手工艺、宗教信仰特殊节日与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来塑造西藏形象2.2.1 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在《第三极》当中,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占了整部纪录片内容的三分之一在第一集《生命之伴》、第二集《一方热土》、第五集《大山儿女》中,塑造了老猎人多布杰、边角林乡的达娃、与羊为的伴次旺老人、治沙人索朗、珞巴族人林东等形象,分别讲述了村民将原来的家让给臧猕猴,重新开垦土地,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人们乐于与动物共同生活的故事;居住在藏北草原的达娃捡到受伤的黑颈鹤并悉心照顾,最后送给给拉萨的救助站,展现人们对动物的热爱之心的故事;次旺老人在老伴去世之后买了一只羊并取名为次仁,悉心照料,一起度过藏历新年的故事;治沙人奋战在沙丘上的故事;住在山林里的老猎人教与孙子如何在林中捕猎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西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互动当中的那份纯洁之心,塑造了一个自然朴素的西藏形象2.2.2 农牧区生活在纪录片《第三极》中,展现了很多藏区农牧民的生活状态在第一集《生命之伴》中,牧民阿尼玛玛不辞辛苦去寻找合适的藏獒帮助自己放牧在第二集《一方热土》当中,夏尔巴人尼玛登山采蜂巢,获取品质高贵的金色蜂蜡并将其卖给尼泊尔人;当惹雍错旁边的一小片土地上分布着几百块农田,田长多杰选择开耕节、制作鸡爪谷酒在第三集《高原之歌》中,普莫雍错冬天湖面结冰,人们收集牛粪烧成的炉灰,防止羊蹄打滑,铺在冰面上形成一条小路,将羊赶往湖心小岛的草场;林芝地区的人民散养藏香猪;澜沧江旁纳西族和藏族沿河制盐第四集《上善之水》中,来自西藏唯一的渔村俊巴的渔民白玛乘筏捕鱼《第三极》所展现都是西藏地区人民较为原始的生产生活,是传统西藏形象的塑造方式2.2.3 传统手工艺西藏地区城镇的扩大,让西藏人民对于生活有了更多选择,但无论怎样,人们都会努力传承、延续过去的记忆,用舞蹈、歌唱、用语言和服装以及生活中无数个小小的片段纪录片《第三极》中,穿插了许多西藏地区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和作品在第二集《一方热土》中,西藏传统的造纸术与雕版印刷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造纸人多杰所在的村子雪拉有一千三百年造纸的历史,他把狼毒草的根煮熟后砸碎,制作成纸浆,以狼毒草为主要原料的藏纸柔韧、不怕虫蛀、不易变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藏纸在拥有着三十多万块雕版的德格印经院中完成雕版书籍印刷在第三集《高原之歌》中,介绍了鹰笛,一种用鹰的翅骨制作的笛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鹰笛的传承人玉古为了寻找鹰骨历尽辛苦并最终制成了一管鹰笛;在西藏大学上学的最年轻的《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斯塔多吉在学校录制《格萨尔王传》;牧区寺庙里的僧人和藏医次成在寺庙里用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使用互联网研究自己需要的材料,并用石头制作传统藏药在第四集《上善之水》中,渔村的白玛从河水中取出一块牛皮,把牛皮细细剪成条,用来穿针引线,牛皮被用一些柳木架起来,完全靠皮子的弹力和木棍之间预留的卡口,以地里出产的菜籽油涂抹船身,制成一条船;吞曲河的次仁多吉和妻子用水车带动柏木摩擦出木泥做成柏木砖,制作药粉,与柏木砖搅拌捏合并用牛角制成的工具把它们挤成线条,制作藏香在第五集《大山儿女》中,八十二岁的噶玛嘎孜画派大师嘎玛德勒制作卷轴画——唐卡这些藏区传统的手工艺精致巧妙,大多数的涉藏影视作品都会通过展现手工艺人制作作品来塑造西藏人民智慧与勤劳的形象。

2.2.4 宗教信仰在纪录片《第三极》中,或明显或隐晦,但几乎处处都与宗教信仰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第一集《生命之伴》中,不管是老猎人多杰照顾臧猕猴,放牛的达娃收留照顾受伤的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