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之道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落实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反思当前的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笔者认为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相差较远,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改进 一、当前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现状 目前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上了十多年的体育课,没有掌握好一项体育技能,缺乏“运动能力与习惯” ;二是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缺乏“体育情感与品格” 体育课程教学不到位,与之直接相关的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肥胖率居高不下,学生意志薄弱,活力不足,缺乏交往,性格孤僻,焦虑抑郁 1.把体育课上成“纪律课” “令行禁止、纪律严明”一直是体育课的标志之一,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教师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一切行动都由教师来主导,缺少思考和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是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还有的中小学班主任教师,为了落实班级规范管理,会让体育教师利用体育课对学生进行纪律训练,有的学校竟作为“管理经验”予以推广 2.把体育课上成“队列课” 由于受学校要求及规范管理意识的影响,中小学的体育课很多都上成了“队列课” ,这样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以队列队形练习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过多的队列队形练习,使学生运动的时间大大减少,学生完全失去了上体育课的兴趣当然,队列队形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用几节课的时间教完就可以另外,组织纪律性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很多,不仅仅是队列队形练习这一种形式 3.把体育课上成“说教课” 教师用在讲解和示范单个动作技术上的时间过多,而留给学生体验运动的时间偏少我们知道,体能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不是靠教师“说”出来的,是靠学生练出来的体育课上不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学生就缺乏切身体验,只有让学生不断地去体验,学生才知道活动需要顽强拼搏,需要团结协作 4.把体育课上成“安全课” 由于体育课堂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后续处理工作的不尽人意,部分体育教师心存顾虑,在课堂上会采取降低动作难度和减少运动负荷等方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体育课就成了变相的“放松课” “聊天课”如果进行运动负荷稍大一些的练习,或者稍加剧烈运动的时候,这样的体育课安全隐患系数增大,因此不少学校和体育教师对待体育教学只能“谨小慎微” 5.把体育课上成“技术课” 教师在一堂体育课中孤立地只教一两个技术,没有将技术的学习与体育活动或是比赛有机联系起来,将单个技术与运动项目割裂开来这样学生只会单个技术练习,不会某一项目的运动。
我们知道,体育课教学学生需要学习的是一项运动,而不是一个技术,单一动作对学生的发展是没有作用的 二、改进中小学体育课技能的传授 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体育技能,是中小学体育课主要任务之一针对体育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加以改进: 1.坚持采用创设复杂的运动情景传统的体育课堂模式采用的是孤立的运动技能传授方式运动比赛是在复杂的运动情境下进行的,运动场上形势变化多,不可预测,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比如,教双手胸前传接球,不能一堂课只教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学生既会感到枯燥无味,兴趣不大,也不会理解传接球运用的时机和方法要练习两人、三人行进间传接球、四角传接球等,包括最复杂的对抗比赛,每堂课都要有对抗练习,练习形式可以多样化,这样就使技术的学习与活动和比赛有机联系起来,避免了单个动作枯燥乏味的练习 2.运动技能传授要结构化所谓结构化,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结构化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当知识和技能以一种层次网络结构的方式进行储存时,可以大大提高知识和技能应用时的检索效率 体育课教学要学习结构化的运动机能,避免一堂课中静止的、孤立的只教一两个单个技术,这样的教学是碎片化的技术教学。
以篮球教学为例,每堂课传球、运球、投篮等基本技术都要练习,然后还要进行对抗练习和比赛,例如半场一打一,全场一打一,半场二打二,或者半场三打三,只要是有对抗有竞争的运动就可以,形式不限,可以根据实际场地情况灵活运用 3.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体育技能传授的过程应该从集体学练到分组学练,最后是自主学练,要尽早、充分地让学生体验完整的运动,不是等每个动作技术完美无缺了再去学习下一个动作一个技术动作基本掌握了,就可以进行综合技术的串联还是以篮球教学为例,不是学了多节的传接球后再去学习运球、投篮,要避免把完整的运动隔离开来学生没有一种整体运动的概念,很难培养篮球意识,错误地认为胸前传接球就是篮球 4.坚持采用创设复杂的运动情景传统的体育课堂模式采用的是孤立的运动技能传授方式运动比赛是在复杂的运动情境下进行的,运动场上形势变化多,不可预测,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比如,教双手胸前传接球,不能一堂课只教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学生既会感到枯燥无味,兴趣不大,也不会理解传接球运用的时机和方法要练习两人、三人行进间传接球、四角传接球等,包括最复杂的对抗比赛,每堂课都要有对抗练习,练习形式可以多样化,这样就使技术的学习与活动和比赛有机联系起来,避免了单个动作枯燥乏味的练习。
三、适当增加中小学体育课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涉及到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运动密度是指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的练习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运动密度在 30%—40%之间(体育教学专家提出运动密度要达到 75%以上) ,实际教学中很多体育课运动密度达不到 10%,主要原因是课堂集合时间多,讲得多,练得少;等候长,器材少,空练多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1.精讲多练教师讲解要正确,突出重点,层次清楚,语言精练,才能保证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多练习如双手胸前传接球传球的动作要领,可以用“蹬地、伸臂、翻腕、拨指”八个字来概括,接球用“伸臂迎球手放松,接球后引有缓冲”这句话来概括因此,教师必须熟悉教材,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讲解要注意语言形象、直观和生动 2.严密组织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内容,考虑整节课中的各个环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全面考虑场地与器材的布置、分组的安排、队形的调动等因素各个环节的安排都要根据教学内容、任务和学生的实际,使之前后很好地衔接,做到从课的开始到结束有次序地顺利进行,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当然,要做好这些,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地准备 3.增加体能练习。
为提高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和强度,可以加入 10 多分钟的体能练习,体能练习的方法和手段应该多样化、趣味化不同的运动项目特点决定了体能发展的侧重点不同,要注重“补偿性”的体能练习,做到动静结合,包括力量练习、速度练习、柔韧性练习和平衡协调练习等,体育教师都要懂得“动起来比怎么动更重要”的道理 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肩负着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任,要直面体育课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进体育课教学,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否则,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就成了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