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随笔:和学生一起言说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50KB
约6页
文档ID:384772647
随笔:和学生一起言说_第1页
1/6

随笔:和学生一起言说随笔:和学生一起言说张志强第一次阅学生的随笔,不禁大吃一惊,已接受了九年语文教育,已写了七年作 文,每天都在各种传媒书籍影响之下长大的这一代学生, 写出的文章竟然千篇一 律,甚至老套到和自己上初中、高中时写的作文毫无二致比如,写自己对生活 的感受,还是一个字一一“烦”;写好人好事,还是扶那个从八十年代起就每天 摔倒在马路上等各个年代的活雷锋一一也就是我们的学生去扶, 却直到现在还没有摔死的老奶奶过马路;写母女(子)情深,还是母亲冒着大雨在很少下雨的酒 泉的校门口送伞;写身边小事,还是第一次做饭,父母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一次钉纽扣,扎破了手指等等每天阅着这样的随笔,内心不由一阵阵悲凉,心情一天天沉重十五六岁的学 生,正是草叶上挂着露珠的年纪,正是明净如淙淙山泉的年纪,正是“晴空一鹤 排云上”的年纪,正是“不须扬鞭自奋蹄”的年纪,正是阳光灿烂群蝶起舞的年 纪,正是性灵高蹈轻扬的年纪,正是敏感任性聪慧睿智情感丰富的年纪 可他们 纯真活泼的青春气息哪儿去了?他们天真少年本应具有的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 哪儿去了?他们青春年少的激情和灵动飞扬哪儿去了?他们“初生牛犊不怕 虎”的气魄和“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豪迈哪儿去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本 应抒发性灵、展现心灵、表达感悟、源自心灵深处真诚呐喊的随笔变成了没有生 活细节、没有个人情感的枯燥罗嗦的语言的堆积, 变成了某种口号、某种观念的 传声筒,变成了学生必须搜肠刮肚、苦不堪言地应付的老师的一个作业呢?难道 多年的应试教育真的需要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变成一个 个无细节、无情感的造废话的机器吗?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缺席的随笔还能叫随笔 吗?我一次次追问,一次次探索,一次次企图在荒凉的废墟上构建通向人性的基座, 但最终我只能一次次无奈地面对这样一个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正是我们多年鞠躬尽瘁,辛勤劳动所取得的伟大成果,辉煌战绩。

正是我们把学生的思 想和语言引入了如此狭窄的道路在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交流以及对学生随笔的认真研究中,我发现,学生随笔的质量之所以如此之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不知该写什么在和学生的谈话中知道,学生每次翻开随笔本,面对一个个空白的方格,最大 的感觉是“老虎吃天一一不知该从何下手”, 总觉得自己每天上课、下课、做作业的生活太单调,其中没有值得写下来的东西,而又没有足够的想象,脱离自己 的生活虚构一个故事出来,但老师的作业又必须交无奈之下,只好不断地重复 那些从小学和初中的作文书上读来的送老奶奶过马路、母亲雨中送伞、第一次钉 钮扣等故事,或从《少男少女》等杂志上读下来的林和枫在操场边相识,产生朦 胧的情愫,最终又因其中一个要到国外去而不得不分手的故事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是因为:第一,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下忽略了对身边生活的感悟和观察学生每天 只是惯性地生活在当下的生活中,却没有亲在于当下的生活,更没有有意识地去 发现和感悟生活、思考生活面对生活中的欢乐,只是哈哈一笑便开始英语单词 的背诵,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只是重重地摔一下书包或大喊一声, 便又开始埋头 于数理化的题海偶有一个想要放松自己的周末, 便匆匆奔向吧,用络的空虚来 填补自己的空虚。

却从没有意识到:生活中的这些喜怒哀乐或空虚寂寞, 才是最 值得记录下来的、最能打动别人情感的东西其次,我们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大多是教给学生一些我们在多年教学中总结 出来的应试技巧,而不是表达自己的方式久而久之,学生面对作文本,首先思 考、寻找的是自己积累的或老师教给的各种表达技巧, 而不是努力调动自己的情 感、寻找自己的体验慢慢地,学生的写作也有了自己固定的题材和固定的模式, 从而放逐了自由的表达基于这种情况,我告诉学生:语言不仅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更是人存在 的方式,人类的存在家园我们只能通过语言去认识世界,阐释世界一个人在 这个世界的存在应该是可以用诗意的语言去抒写和证明的 也只有用诗的语言刻画和定格了生活才是真正有价值、 有意义的生活同时,我对学生的随笔做出了 这样的要求:随笔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以没有精巧的结构设计,可以有 病句,可以前后不连贯,但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自己对生活细节的发现、 感悟,写自己亲自体验到的喜怒哀乐此言一出,全班击掌赞赏,大声叫好但我知道,大部分同学叫好的原因并不 是他们早就想这样写随笔了而是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要求让他们认为 以后可以随便写几句交差,而不用费尽心机凑够 600字或800字了。

果然,第一次按我的要求写上来的随笔,一片狼籍很多同学只写了两三百字, 甚至有的不足一百字,而且依然是泛泛而谈,没有细节,也没有情感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发火,也没有批评,而是根据每一个学生文章的题目和 主题,自己写了一段文字,做为批语而且,文章写得越短的同学我写得越长 例如,当时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这样的文章:“上高中后觉得身边的人都变得不像以前单纯了,都变得冷漠了,难以交往了, 很怀念以前的同学,和他们在一起玩得真高兴啊面对如此短小“短小精悍”而又无内容的文章,我未做任何评价,只是写了这 样一段话:“诚然,’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但很多时候,交友只是人 生寂寞的旅途上偶然的同路客走完一段路,他要转弯,这是他的自由,在那段 同行的路上,你跌倒了他来扶你,遇到野兽一同抵抗,阴雨的天气共撑一把伞, 阳光灿烂的日子共摘一朵野花,这是情理之中的路一不同,彼此虽是关合,但 也就无法援助,但这时候彼此也许就遇到新的同路客了当然,一段岁月过去,蓦然回首,总有一些居住我们欢乐或忧伤的岛屿在人 生长河中隐隐浮现,让人留恋低回,无法割舍但这时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用 自己手中的笔,把往昔那些闪光的瞬间,那些鲜活的笑脸,那些忧伤的眼睛一个 个真实、细腻地记录下来,让它成为你生命中一个诗意的存在。

终于,第二周的随笔中,我看到了这位学生昔日同学中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一 张张鲜活的笑脸,其中对一位同学受罚细节的描写让我忍不住拍案叫好是的, 只要我们调动起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情感体验当中,并让学生把自 己的真实体验记录下来,我们就是成功的二、态度不端正每一个班上总有那么一些学生,学习很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 而对作业:要么纯粹不交;要么自己写了,但笔迹龙腾凤舞,满卷浮躁之气;要 么干脆顺手抄一篇上来面对这种情况,或许最有用的不是我们的批评,而是我 们的宽容和耐心,是我对他的敷衍之作的认真态度我的看法是:根据不同情况, 用我们的认真和严谨触动他们,用我们的宽容和大度感化他们一)对不交作业的学生做为一个老师,学生不交作业可能是最让我们气愤而无奈的事而对这些学生, 我们最习惯采用的办法是:轻则辱骂,重则罚站,或干脆赶到窗台上去补写可 这些学生偏是些“历经磨难”、“久经风雨”,早已熟悉老师各种“酷刑”的“顽固分子”,一般的惩罚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只能让他们对作业更加反感 因此,我认为,与其惩罚他们,不如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和他们谈心,“哄”他们 先交一篇随笔上来,然后对症下药。

在我多次的谈心下,有一位难得交一次作业的学生终于不胜其烦,交上来这样一首诗:生活生活啊,真是枯燥;生活啊,真是空虚;生活啊,真是让人无奈面对这样的随笔,我故做镇定,没有罚下去让他重写,也未做任何的评价,而 是就“生活”这一话题,在他的随笔本上自己动手写了一篇近 800字的文章第二周,这位学生的随笔本又交上来了打开一看,大吃一惊这位学生竟工 工整整地把我的文章抄了一遍,并在末尾写了这样一句话:“张老师,实在对不 起,您的文章写得太好了,我很喜欢,可我实在不会写作文,写作文一直就是我 最怕的事,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写一篇好作文吗?”看着一直让自己最头疼的学 生能有这样的态度,我大受感动,立即挥笔写道:“你能这样做,让我很感动, 其实作文并不难,只要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是成功的,关键是要坚持下去 如果你能坚持今天的这种态度,我想信你一定会有所成就的果然,从此以后, 这位学生每次都能按时交随笔,而且写作水平也有不断的提高二) 对交随笔但不认真写随笔的学生还有一些学生,每次都能按时交上作业,但从随笔的质量看,他们从来没有认 真对待过每次交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不是有感而发,有言可发究其原 因,主要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在写作和阅读中体验到精神的愉悦, 从而缺乏写作的兴趣。

写随笔对他们来说,只是将来应付考试的一个工具, 而不是表达自己的 工具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 感知能力而这可以通过三步来实现:第一,找一些好的作品让学生读,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深切感悟到语 言文字的艺术魅力第二、努力挖掘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并适度夸大进行表扬,让学生在不断的 意外惊喜中产生创作欲望并积极投入创作第三,认真批阅他们写到本子上的每一个句子不管学生的字迹如何潦草,不 管错别字和病句出现得多么不应该, 我们都要在旁边做出认真详细的批注, 并在 最后写出优美的带鼓励性并能切中要害的批语, 让学生在愧疚之情中深刻、全面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并主动去改正其实,当我们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浮躁和敷衍时,没有学生不会被感动, 没有学生会继续敷衍三) 对抄作业的学生某些时候,自己也会突然产生想写点什么的愿望,可提起笔却又无法落下,只 能做罢而做为老师的我们却要生每周交一篇随笔, 而且必须是高质量的有时 候想想,也真难为学生了所以“官逼民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 在江郎才尽的情况下,偶尔抄一篇随笔上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所以,与其对此 事大发雷霆,不如随机应变,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

第一,对我们能确定确实是学生抄袭他人的文章,而所抄篇章又是很优秀的作 品时,我们不妨在表扬的同时委婉地批评例如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竟然抄了鲁迅《野草》中的《秋》交了上来我在 左右为难之下,给出了这样的批语:“你能选择读鲁迅的文章并工整地把它抄下 来,说明你的欣赏水平已经很高,而鲁迅的《野草》集也是我最爱读书之一你 为什么不把自己对鲁迅的理解也一并写出来, 和我交流呢? ”原以为,学生抄鲁 迅的作品只是游戏之举,被我识破了,他自然会老实起来可没想到,第二周, 这位学生真的写了一篇关于《秋》的解读交了上来观点虽说不上深刻,但已很 有见地,让我大为吃惊于是我又抓住机会大加赞扬从此以后,边抄边感竟成 了这个学生独特的创作风格,且时有佳作出现第二,对一些有抄袭痕迹但明显做了手脚的随笔,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忽略 学生的抄袭作为,而从写作技巧入手,通过对改动前文章优点和改动后文章缺点 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文章的创作技巧有一个深刻的现场认识, 并学会在以后的 写作中运用第三,对一些真假难辩一一即我们无法确定是否抄袭的随笔,与其直接去问学 生:“这是你写的吗? ”,不如只是单纯地大加赞赏,并一条一条详细地列出文 章的精妙之处,同时对学生提出殷切的希望,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其中滋味。

除上述以外,面对学生的随笔,我们还要做到一一忘掉“道统”,宽容学生 的“另类”美国哲学家福柯说:“话语即权力”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话语权,标志着他在 这个群体中的权力、地位、及存在方式可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自由写作中,必然 会有一些观念脱离了你一直坚持的价值轨道,让你对他的“异端邪说”惊诧不 已,如芒在背,让你为竟然会有这样的学生而伤心不已但是,我们可以坚决反 对学生的观点,但我们必须誓死捍卫学生说话的权力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我们老师的权威把这些话从学生的笔头上封杀, 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战争所以,不如承认它的存在,然后在平等、友好的平台上 和学生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