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中国中学数学教材建设51年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6.50KB
约10页
文档ID:28534845
新中国中学数学教材建设51年_第1页
1/10

新中国中学数学教材建设51年本文将遵循“厚今薄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念,回顾新中国数学教材建设51年的历程,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对今后有参考价值的启示Ⅰ.前40年概况一、第一阶段(1950~196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学数学教材也处于待整顿状况当时东北采用的是前苏联中学数学课本的编译本,其他地区大多采用解放区的课本或比较通用的旧课本 大纲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材是大纲的一种派生形式回顾教材建设的历程,必须以大纲的变迁作为主线1.供普通中学教学参考适用数学精简纲要(草案)1950年7月,刚成立不久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根据各方面反映中学数学教材编排不合理、学生负担过重等情况,颁发了这一文件精简纲要指出, “精简的目的在求切实有效,而不是降低学生程度;删除不必要的或重复的教材,但仍须保持各科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 , “教学教材应尽可能与实际结合,首先要与理化两科的学习结合,又要与经济建设需用的科学知识相结合” 纲要规定高中应该讲授解析几何(含立体解析几何大意),在高中代数中应包括或然率与行列式纲要还在附录中规定了中学数学各分支学科(初、高中)的“标准教本” ;规定初一每周4课时,其他年级每周5课时。

2.中学数学科课程标准草案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学教育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学数学科课程标准草案》 此草案分“第一案”(初一每周4课时,其他年级每周5课时)和“第二案”(各年级每周5课时)把教学目标分为“形数知识” “科学习惯” “辩证思想”和“应用技能”四个部分,并指出“数学是学习科学的基本工具,锻炼思想的体操,中学主科之一” 在草案的“实施方案”中,规定了编辑、教授、学习三方面分别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3.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52年12月,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起草委员会当年12月正式颁布了以前苏联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规定要“教给学生以数学的基础知识,并培养他们应用这种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必须的技能和熟练技巧” , “尤其是关于函数及其图象的概念(这种概念在高中一年级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应当在初中各年级学习数学时就打下基础” , “不应当损害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再次强调要“充分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其方法,首先是作好练习;其次是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这一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教科书,其中代数、平面三角是前苏联教科书的编译本,算术、几何是以前苏联教科书为蓝本改编的,从1952年秋起供全国使用(这里初中代数用的是1952年2月东北人民出版社的原版)。

4.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1954年10月和1956年5月,教育部又对1952年的大纲进行了修订,先后两次颁布了大纲的修订草案和《高级中学制图教学大纲(草案)》(1956)在1956年的修订草案中,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一语,并增加了有关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内容和“实习作业”一词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必须“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应当广泛地应用直观性” , “应当避免繁琐而复杂的变形和习题,以及需要用特别矫揉造作的方法来解答的习题,因为它们不但没有教育意义,反要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损害他们的自信心” , “必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灵活性和创造的才能” , “必须使学生注意到数学在文化史上的巨大价值”等意见,可以看作此后45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先声!根据大纲修订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上述1952年秋起使用的教科书进行了改编改编时以前苏联最新出版的教科书为蓝本,并对其中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体材料加以适当的更改与补充,所以基本上维持了前苏联教科书的整个思想体系和内容改编后的教材从1955年秋起供全国使用5.教育部向国务院文教办的请示报告1958年,在当时的形势下,教育部总结了经验教训,认为中小学数学知识“范围窄,内容浅” 。

1958年9月,先发出通知,决定从当年9月起,把初中算术的部分内容下放到小学1959年11月又召开十四个省市以及部分高等学校代表参加的坐谈会,会后以教育部名义拟定了《关于修订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编写中、小学数学通用教材的请示报告》 ,于1961年1月6日正式报送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并获得同意请示报告中有以下意见:小学学完算术;初中学完平面几何和代数的二次方程;高中增设解析几何(主要是平面部分),并在代数中增加近似计算、变数法与导数(导数后来未增加)1)根据上述请示报告,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一套中学数学暂用课本,供各地使用2)1960年10月15日,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指示,在总结建国以来编写教材的经验和1960年教改以来的经验的基础上,草拟了《十年制学校数学教材的编辑方案(草稿)》 ,并据此编出了一套十年制学校中学(学制五年)数学课本,其中有初中《代数》第一至三册,高中《代数》第一、二册和初中《平面几何(暂用本)》 、高中《立体几何(暂用本)》等,从1961年秋起供各试行十年制的学校选择试用3)1960年,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根据“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精神,拟定了《九年一贯制(全日制)学校数学教学改革草案(初稿)》 ,并循此编写了一套九年一贯制(全日制)学校数学课试用教材。

这套教材在中学部分分成“代数” “初等函数” “微积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制图学”五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61年,又吸取各方面的经验和意见,将这套教材改编成十年制中小学课本,供各地选择试用4)1960年,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根据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革新委员会和华东师大《关于全日制中小学数学课程革新的建议(修订草案)》 ,编写了一套五年制中学数学试用课本,包括《代数与初等函数》两册、 《数学分析》两册、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册、 《计算数学初步》一册,共五册,分别供中学一至五年级使用其中四年级的《数学分析》要讲到偏微分方程与复变函数5)1963年,上海市成立了以苏步青为主任委员的上海市中小学数学教材编辑委员会,编写了一套供试用的中学数学教材,包括初级中学课本《数学》(第1册~6册,代数、几何混编)、高级中学课本《代数与初等函数》(上、下册)、 《立体几何》 、 《解析几何》 、 《初等微积分》等,共十一册这套教科书在1966年前只出版了初中部分的六册,在初中数学不将代数、几何分开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6.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5月,教育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 。

大纲规定“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和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而且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适应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大纲按学段、学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安排,并规定了相应的教学要求大纲也强调了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与数、形与形各自的内在联系,数与形相互之间的联系,中学数学的分科和各科之间的联系,要求注意初、高中的教学内容能各自成一段落,各有重点,并注意和物理、化学等相邻学科的配合大纲还指出, “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 “牢固地掌握法则、定理、公式以及解题、证题的方法和步骤,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 ,并要“适当地联系实际” 根据这一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十多年来编写和使用中学教学教材的基础上,新编了一套十二年制学校中学(学制六年)数学课本,包括初中《代数》 、 《平面几何》 ,高中《代数》 、 《立体几何》 、 《三角》 、 《平面解析几何》等这些教科书编出初稿后,先铅印成“试教本” ,在京、津一些学校试验,然后再根据各方面的意见修改定稿这些教科书正式出版的有初中《代数》第一至四册和高中《平面解析几何》 。

在编写时叙述细密,台阶合理,习题都是经过精选或费心设计的,有些题带有经典性整套教科书(连同非正式出版的),深受中学数学教师欢迎,史称“六三年教材” 如今50岁以上的中学数学教师,对这套教科书仍十分怀念他们之中有不少人珍藏着这套课本;在后又有一些人翻印并努力集齐它们二、第二阶段(1966~1977)在这十年期间,中学数学教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由几个地区协作,自拟编写纲要进行编写客观地说,各地教材编者到工厂(矿)、农村、林(牧、渔)场和学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在教材改革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把“整式的加减”与“整式的乘除”分开,插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在平面几何教科书中扩大公理系(当时不看作公理,而看作被实践反复证明正确的基本事实),并且把我国首先发现的勾股定理提前介绍和应用;在立体几何教科书中增加了视图初步;京、沪教材还在高中二年级(毕业年级)增加了导数以至积分的初步知识除此以外,各地还编了不少有关测量、优选法、概率统计初步、正交设计、统筹方法初步应用、二进制和逻辑代数等方面的选学教材由于对前苏联教育学的批判,有些烦琐且意义不大的教学内容,例如代数中关于方程组的同解定理以及对方程变形的结果的讨论,平面三角中的正切定理以及与三角形外接圆、内切圆半径有关的一连串公式,几何中对作图题的讨论、阿基米德公理、有(无)公度线段等等,都被(永远)“请出”了我国的中学数学教材。

应该说,这些删节都是合理的但由于学制从六年缩短为五年,在经过精简和增加的内容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讲授过于薄弱,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都未能得到有效保证,这就使得“加强应用”的初衷受到了严重影响;反过来,由于应用不能落到实处,学生薄弱的“双基”也说无从巩固所以在这十年中,学生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学到的东西很少很少三、第三阶段(1977~1990)1.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以后,教育部根据中央关于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的指示,组成了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从1977年9月起,着手进行制订新大纲、编写新教材的工作邓小平在百忙中阅看了上述工作会议的“中小学通用教材数学编写组”编写的国外数学教改动态的简报,指示要充实编辑力量,并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直接用外汇购进中小学教材以作参考和供建设教材中心之用他提出了编写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实中小学的教学内容” 根据这一思想,上述“中小学通用教材数学编写组”起草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由教育部于1978年2月颁布各地试行这份新大纲在“教学目的” ,中增加了“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中提出了“精简、增加、渗透”的六字方针,即:──精简传统的中学数学内容,删去用途不大的内容;  ──增加行列式和线性方程组、微积分以及概率统计、逻辑代数(有关电子计算机的数学知识)等的初步知识;──把集合、对应等思想适当渗透到教材中去(这是建国以来在大纲中首次提及两个基本数学思想的名称),这样,有利于加深理解有关教材,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根据这份新大纲, “中小学通用教材数学编写组”编写了一套中学数学课本(试用本),包括初中《数学》第一至六册和高中数学第一至四册这是建国以来把中学数学各个分支混编成一套综合的通用数学教材的首次尝试这套教材从1978年秋起供全国初、高中起始年级试用1979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数学教材改革座谈会,会后整理出一份纪要和三个附件下发各地附件一提出了“关于试行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过度办法” ,规定了部分教学内容改为必学内容,部分内容作为或在一定时期内作为选学内容由于高考开始走上正轨并且它对于教学的“指挥棒”作用,选学内容实际上沦落为不学内容,编写的相应部分的教材基本上被浪费了1980年5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