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二战后到二战后到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末美国财政政策实践年代末美国财政政策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了局部战争,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较长的稳定时期,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但经济波动并未消除1946—1985年,美国、日本、前联邦德国和英国先后发生了7次程度不同的经济波动,法国也爆发了5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的主张,重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财政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5—1960年,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期坚持平衡预算 尽管二战时期的成就说明了赤字财政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积极作用,但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并没有简单地接受赤字财政思想他们交替运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对付波动,然而,他们却没有放弃年度平衡预算或周期平衡预算的目标,因而在他们的任期内出现的财政赤字数额较小在杜鲁门的任期内的1948年,曾采取过减税措施,但是,由于战争结束后联邦支出急剧下降,到1948年联邦支出已降到360亿美元所以,在杜鲁门任期的8个财政年度中,有4个年度出现了盈余,8个财政年度的赤字净额为44亿美元艾森豪威尔1953年就任总统后表示要紧缩开支和减少国债。
1954年,美国国会又一次通过减税法,但艾森豪威尔坚持减税必须以平衡预算为前提1958年,艾森豪威尔又提出了整个经济周期预算平衡的观点在艾森豪威尔任期的8个财政年度中,也有3个年度出现了盈余,8个财政年度的赤字净额为158亿美元在艾森豪威尔任期结束时,经济上看得见的成绩是从1953年到1960年消费物价指数只增加了12.7%,和以后物价上涨的幅度相比是令人满意的然而劳工为此付出了重大代价自1953年以来失业率在任何一年都没有低于4%同时,经济增长缓慢从1953年到1960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只增长2.5% 第二阶段是1961—1968年,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实行赤字财政 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上台他在一批受过凯恩斯主义系统教育的经济学家影响下,明确提出不怕赤字预算的观点肯尼迪认为,艾森豪威尔时期失业率上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不快,是因为财政政策过于保守,必须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不过他的侧重点不在扩大政府开支而在减税1963年初他向美国国会递交了减税和改革税制的特别咨文,要求削减个人所得税20%,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由91%下降到65%,公司所得税最高税率由52%下降到47%。
这次减税以解决发展不足与失业问题为目标,特点是在还有赤字的条件下减税,这和艾森豪威尔以平衡预算为条件实行减税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继承了他的政策,这个减税法案于1964年被国会通过并实施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递增5.2%,失业率有了较大的下降,1963年看上去像钉住不动的5.7%的失业率到1964年下降到5.2%,1965年再降到4.5%,到了1966年失业率已降到了被认为是自然失业率的4%以下,出现了持续几年的经济增长这是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的全盛时期 但是,就在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赤字财政可以消除经济衰退的时候,却已经潜伏了危机一方面,由于把赤字财政作为常规手段,财政赤字越来越大肯尼迪任期的两个财政年度均出现赤字,累计赤字达119亿美元约翰逊任期的六个财政年度有5个财政年度出现赤字,6个财政年度的赤字净额为420亿美元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的一时繁荣是在消费信贷支持下对住房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需求增大以及越南战争不断升级刺激下得到的,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这些都为美国经济70年代的停滞埋下了祸根 第三阶段是1969—1980年,赤字财政政策遇到麻烦。
这个时期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政治上动荡、经济上陷入“滞胀”的时期政权先后经历了尼克松、福特、卡特三次换班,加上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提高油价,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经济呈现出不稳定的周期循环70年代年平均失业率为6.2%,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7.4%,均居于很高的位置详情如下表所示 美国20世纪70年代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年份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失业率(%)4.9 5.9 5.6 4.9 5.6 8.5 7.7 7.1 6.1 5.8通货膨胀率(%)5.5 3.4 3.4 8.8 12.2 7.0 4.8 6.8 9.0 13.3资料来源:《总统的经济报告》 ,第204、205页,1983年2月 由于周期性不稳定、迅速提高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作用,70年代的经济显得一片混乱这十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0—1973年的周期,1973—1978年的周期和1979年谷底各周期均呈金字塔形,每一周期阶段均具有高失业率和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大的财政赤字(70年代每年均有巨额财政赤字,共达3275亿美元)。
由于通货膨胀保持甚至提高了名义收入,虽然就业减少,但税收收入并没有下降然而,由于税收收入落后于支出的增加,因此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这些现象还因为人为的扩张性措施而得到强化,其中包括1971年、1974年与1978年的历次减税70年代内在稳定因素在财政政策中未起到维护经济稳定的作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调整也并非总是有效,而货币供应量又急速增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没有缓解失业与通货膨胀同时上升的趋势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使得经济增长停滞这种“滞胀”困境是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和解决的相反,人们却把这种现象归罪于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于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依靠资本主义内在力量调节经济,实行平衡预算,抑制通货膨胀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又重新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