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南阳厚葬风气探微——对南阳厚葬风气的社会调查

206****92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50KB
约8页
文档ID:40576128
南阳厚葬风气探微——对南阳厚葬风气的社会调查_第1页
1/8

南阳厚葬风气探微南阳厚葬风气探微————对南阳厚葬风气的社会调查对南阳厚葬风气的社会调查张张春果春果南阳南阳师师范学院外范学院外语语学院学院中国,一个古老的东方巨龙中华民族,一个历史悠久的群体大江南北时时处处都在散发着文化的气息,昭示着无比的魅力南阳,位于河南西南部,“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 (《史记.货殖列传》 ) 处于南北文化交汇之地的南阳,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文化蕴厚,名人辈出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中国猿人“南召人”就生活在伏牛山南麓,鸡河和鸭河一带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和文化的慢慢积淀,在南阳地区遗留了丰富的文化古迹,以及众多辉煌灿烂的奇葩,以飨后人中华大地,地大物博风俗各异,异彩纷呈在中国大多数的农村,嫁娶要比丧葬隆重可在南阳,我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似乎是丧葬比嫁娶要办得隆重不论是在人力上,还是在财力,物力上为了解开这一谜团,我几乎走遍了南阳的各个区域,进行了深入的、具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走近了南阳丧葬风气,走进了南阳丧葬风气的历史渊源我终于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一睹她的风姿在一个秋意浓浓的季节,我与当地的一位同学一起走进了南召县石门乡大中村葛花庄的刘大爷家刘大爷的老伴,因多年疾病医治无效,于去年此时去世。

那个时候,刘大爷家正忙于办丧事,一切进行的井然有序全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到处充溢着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了办丧事,刘大爷家用了七辆车,请了一支唢呐队,扎了六个花圈去坟上(由于此地贫困和历史原因,土葬较多)办丧时,车队“一”字排开前面的车上坐的是较近的亲属,一般在直系三代以内;中间两辆车,一辆是唢呐车,一辆是放花圈的车;后面的车上坐的是一般的亲属一路上,唢呐吹不停,鞭炮放不停,纸钱飞不停我有幸与刘家一位知名人士搭上了话,问了他许多关于本地厚葬的风气尔后,又访问了其他三位(一位是镇平的,一位是社旗的,一位是本地的)参与办丧事的人员,逐渐明白了这一风气的历史根源后来,我又走访了南阳其它的县、市(县级) ,才最终理清了这一俗气的源泉说起南阳厚葬风气,要追溯到汉代南阳区域经济在西汉中后期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步冶铁业的发展,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极大促进了水利事业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推动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在此基础上,也活跃起来至东汉光武中兴,南阳郡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经济的繁荣为丧葬文化的发达提供了沃土,丧葬风气也随之发展到了高峰繁琐葬事繁琐葬事在南召、新野、镇平、西峡等一连串的社会调查中,我认识到了厚葬的一个表现:繁琐葬事。

新野县的岳大伯告知:当逝者死后,一般情况下要隔一个晚上,若有特殊情况,可能再等一个晚上然后,第二天再入葬在入葬的前天晚上,吃过晚饭后,先到的亲属及亲戚要抬着逝者,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去转几个路口,而且要不停地哭丧但回来时,所有人都保持无声,为的是辟邪,这叫送路待把丧者放回原处后,逝者的下代至亲,要以白蜡照明守夜,一直到第二天在守夜过程中,守夜者可以轮换,但不能空人第二天,来一个送葬者,都要吹一次响,放一次鞭炮尔后,送葬者到逝者所躺之处前方的毯子上,磕一个头同时,丧者家属会给其一条白布等送葬者到差不多了,也是时候了,逝者家属就把丧者小心地放入棺材,在放之前,家人还要把丧者生前用过的衣服,去掉扣子后剪碎,放入棺木尔后,所有参与办葬事的人员,一起去送葬,一路上要不停地吹唢呐和撒纸钱,而且要多转几个路口,这也是送路等大家快到墓坑时,都要小跑到墓坑边,这叫抢地气然后,丧者的大儿媳妇或大女婿,站在墓坑一角,用手撑起衣角,接住对角挖坑者铲过来的土之后,她(他)再拿一把燃烧的坟纸,沿原路返回在返回途中,既不允许回头,也不允许与任何人说话此人也不需要再回到坟地,而是在家中静等送葬者的归来一般来说,送葬者队伍较为庞大,而且,每一家都存在着对比心理。

似乎是谁家的送葬队伍越气派,就越显得逝者的高贵身份和整个家族的兴旺,以及安慰逝者心灵和保佑下代的茁壮成长这种丧事办法,几乎存在于南阳的每一个区域当然了,只是一些家庭用车较多,一些家庭用车较少而已但无论如何,吹唢呐是必定都有的这是一种繁琐的丧葬风气这种繁琐已经成为一种定势,一种习性,在南阳厚葬风气中时时显现,也可谓是可叹啊!这是一种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同时也给每个参与者带来了许多不便和负担(尤其是主办丧事方)的丧葬事宜,然而,厚葬风气为何会在南阳留下如此深的烙印呢?携此问题,我展开了深入的社会调查帝乡多近亲帝乡多近亲我已有所了解到,南阳的厚葬风气,最早是受贵族、世家所影响的可为什么汉代时期就对南阳影响那么大呢?为什么没有对其他地方产生大的影响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调查了南阳市区的一些历史文献,走访了方城和社旗的一些家庭,以及一些知名人士最后,明白了这一历史现象在南阳产生影响之大的原因一个周末,天气晴朗,我坐车去了方城在那里,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方城一高的一位资深的语文老师——张老师张老师是本地人,很爱自己的家乡和学生当我说明来意后,张老师禁不住打开了话匣子,向我述说了南阳地区的历史名人,特别是汉代在南阳地区的高官显贵。

她说,正是汉代这么多皇族世家的厚葬习气,深深地影响了南阳人民的丧葬之风张老师肯定了这种寄托哀思的心声,但最后也表达了自己对厚葬费钱耗力的看法尔后,我又走访了社旗县桥头镇老庄村小徐庄的毛叔家毛叔是县里一家工厂的工人,一般一个月回家一次毛叔涉世很深,经验丰富,对本地及南阳地区的厚葬风气有独到的见解他告知了南阳人在汉代的骄傲,汉代的多数名人贵族均出自南阳他自豪地说:“特别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发迹之地就是南阳刘秀的妻子,即皇后也是南阳人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将士,如霍去病、张骞等,均出自南阳,或在南阳做高官 ”因此,汉代南阳地区的达官显贵就特别多,亲戚,家属就更多了后来,我在学校及市区的一些资料库中查阅之后,也证实了他们的正确性西汉时,被封在南阳的侯王就有二十二个东汉时,南阳是开国皇帝刘秀的家乡和发迹之地,号称“南都” , “帝乡” 即便今日, “南都”系列的招牌仍屡见不鲜南阳同时又是刘秀皇后阴丽华及以后几个皇后,贵人的家乡故南阳地区的皇亲国戚,以及出身于南阳的功臣,名将,权贵及亲属,亲戚就特别多如果再串联一下成为社会关系网的话,那么汉代南阳的皇室亲属,世家亲戚就更多了尤其是东汉时期,很多南阳人都可以称得上是皇亲国戚了。

另外有七个公主被封在南阳,其地位与诸侯王相当她们所生的儿子被封为列侯,受封之地成了世袭侯国,封在此的侯王有二十五人之多光武帝刘秀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中,有十一人或者出自南阳,或者在南阳做官另外,在汉代著名的有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新都侯王莽汉代的南阳,是个名副其实的帝乡或许,就是这些皇家世族造就了此地的厚葬风气皇族世家大牵引皇族世家大牵引我在没有去唐河之前,就知道唐河的汉墓较多,而且有的建造规模相当大到了之后,经与当地人的谈话和交流,以及亲眼所见,才真正地相信了那些以前不相信的话语走进源潭镇马埂村葛条庄的龚大叔家,他正在院中整理废弃物见我们进门,龚大叔马上放下手中的活,给我们搬椅子,倒茶水极其热情、周到的招待了我们随后,我们慢慢地进入了话题我问他关于厚葬的历史原因,问他为什么要厚葬,是从何时开始的龚大叔是个既爽快又风趣的人,把自己所知道的,基本上全告诉了我们他说:“南阳在汉代是个宝地,不但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名人贵族辈出例如:刘秀、阴丽华、王莽、张衡等他们这些人都是南阳人的榜样,南阳人的骄傲因此,当时,这些名人的方方面面对南阳人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生活习性等方面,更为具体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要数丧葬风气。

南阳人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大事丧葬的习性,经世代流传,就形成了今天的丧葬风气 ”我们谈的非常投机,也很亲热他一直强调:汉代南阳地区受皇室影响较深,尤其是丧葬风气尔后,我走进了新野县前高庙乡龙潭村的李奶奶家李奶奶是个小学退休教师,对当地的民风俗气了解很深她说,南阳厚葬风气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受汉代皇室家族的影响我又探访了桐柏县栗子园村肖湾组的岳大伯家岳大伯是一位党员,也是村委会主任,前天又刚刚给人家帮忙办完丧事因此,对此地厚葬风俗了解甚深,而且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厚事丧葬费钱、耗时,应响应国家的火葬号召等经过一番走访和查阅文史资料,我知道了:南阳地区的厚葬风气,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而是由汉代皇家世族所牵引,才逐渐盛行并流传下来的我国古代就有厚葬的习俗,这种习俗到了汉代更为盛行西汉初,因受战争及自然灾害的打击,国家没有恢复元气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和皇族直接介入进来,提倡厚葬,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股风气很快蔓延全国各地,各个阶层东汉以后,在墓葬的规模上,消耗的财力上,又远远超过前代上至皇帝、后妃、诸侯王、勋戚、宠臣,下到一郡一县的世家,豪族,富商都大事厚葬据《汉代》 、 《潜夫论》等书记载,他们给死者选一块上好的风水宝地作墓址,地下要建墓室,墓室以雕刻、模印各种图像花纹的画像石、砖砌成。

当时,人们相互竞争,看谁家的丧葬丰富,墓室精美厚葬之风愈演愈烈,至东汉中后期达到高峰我们今之所见的大多数墓室,皆出于这一时期我们能够目视的丧葬礼节,只是在皇族世家牵引下的外在的物质形式,而在此深处,必定还有着一定的精神寄托迷信思想辅佐迷信思想辅佐经过几次的走访和查阅之后,也算是基本上弄清了南阳厚葬风气的历史渊源可是,我又产生了一个疑问:汉代贵族奉行厚葬,是有经济支柱的,可在封建时代的众多贫困百姓,难道也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做后盾吗?尤其是在汉代那种封建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为此,我又走访了邓州和桐柏县在那里,我找到了答案在邓州,走访了邓州三高的历史教研组组长——袁老师袁老师说,汉代人民,尤其是南阳人民,崇尚厚葬不仅仅是在物质上仿效皇家贵族,而且也象黄石贵族一样把精神寄托于天国,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封建迷信他说,汉朝文化思想是承接先前的思想文化,逐步向前发展起来的因此,前代文化思想对汉朝统治者及劳动人民影响较大,尤其是儒家思想于是,人们普遍接受了墨家的“人死灵魂不死”的学说加上汉代社会流传杜伯被周室王杀死,而又变成鬼魂的故事儒家的“孝悌”主张,认为孝悌和忠君是分不开的,只有孝悌才能忠君而厚葬就是孝悌,忠君的表现。

这种思想,在董仲舒推行“独尊儒术”思想之后更为牢固正因为汉代统治者怕死,又迷信死后辄为鬼神,于是“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厚葬思想,便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另外,汉代子孙旺盛,尤其是南阳地区寻找风水宝地,以求世代显贵的心理和风俗,从此沿袭尔后,在内乡,走访了王店镇均张村尚家张组曾参加过革命的马奶奶探询了镇平黑龙集沙河林村的赵大伯赵大伯是村长,同时,又担任县里宣传部门的宣传员从他们的话语中,我知道了当时人民确实有浓厚的迷信思想他们都一致赞同这种寄托哀思,孝敬老人的俗气但也否定了今天南阳厚葬风气的耗力费时,以及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和铺张为了进一步证实调查结果,看是否与南阳的社会历史文化相吻合我又去了以恐龙馆和猕猴桃闻名的西峡,以及以淅川制药而响誉国内的淅川制药我陆续走访了热情的西峡人和善良淅川人中的几位知名人士,与他们进行了一番长谈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促膝长谈从谈话中,我一一证实了以前所做的社会调查同时,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南阳的厚葬风气攀比心理作祟攀比心理作祟随着不断的走访,以及调查的逐步深入,又认识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办丧时,所到客人随身带去的丧礼——钱这些钱大都来自亲朋好友他们都是怀着一颗同情和安慰的心而来的,因此,拿钱多少都应该是自愿的,富者多带,贫者少拿,一切都要以家庭实际为根本。

可在这件事情上,事实并非如此,而是客人们相互比较人的那种攀比心理暴露无遗今天的南阳人,在参与办丧事时,一般情况下,带的丧礼都不会低于 50 元钱即使在偏远的贫穷农村,也是如此,这似乎成了一种没有约定的俗成当然了,多者不限有上百的,甚至上千的,更甚有上万的,不过这只是少数人的行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