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47KB
约6页
文档ID:308717657
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_第1页
1/6

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刘惊铎【论文分类】教育学【论文网络来源】【期刊期数】2007年05期【论文期刊来源】《教育研究》(京)2006年11期第64~68页【英文标题】Ecological Experience: A New Pattern of Moral Education Liu Jingduo Liu Jingduo, professor and Director at the Center for School Education of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Beijing 100088)【作者简介】刘惊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教授北京 100088)【内容提要】 生态体验范畴从感性生命个体的生存实践出发,凸显教育的践履性、享用性和反思性表达,凸显教育中的美善和谐因子生态体验是一种臻于和谐美善境界的道德教育模式它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和重构道德教育过程,凸显营造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文化氛围,使导引者和体验者双方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陶养健康人格。

生态位是一种教育隐喻生态体验教育在校本问题研究中发挥出独特的魅力前景Starting from the survival practice of perceptual life individual, ecological experience category has shown the practicality, enjoyment and reflectivity of education, the harmonious factors of beauty and kindness in education. Ecological experience is a kind of moral education model reaching the realm of harmony, beauty and kindness. It reflects and reconstructs the course of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view of natural ecology, category ecology and inner ecology, highlighting the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which is not only suitable for knowledge learning but also beneficial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personality so that both guider and observer could be totally permeated with the atmosphere, well versed in the whole brain, aroused for life potentiality and molded for healthy personality. Ecological status is a kind of educational metaphor. Ecological experience education is giving full play to its unique charming prosperity in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关 键 词】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生态体验教育ecological experience/moral education/ecological experience education一、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一种理论自觉“生态体验”是“生态德育”和“环境教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研究者们进行学术自觉反思和超越的新表达。

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会议对生态环境教育提出目标后,80年代初南京师范大学就编写了《环境教育概论》,90年代,则将“生态”和“体验”引入德育并将“生态”作为我国德育目标的重要依据与内容,而把“体验”作为德育途径与方法创新及科学化的理论突破口之一① 随后,围绕“生态德育”、“新环境教育”和“体验教育”问题展开持续的分阶段研究与探索前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主要经历了问题的提出、理论范畴的厘定、理论依据的诠释和实证探索等四大阶段,其中的一系列专著和论文,如《生态德育:一种崭新的德育观》、《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生态德育的理论架构》、《道德体验论》、《环境教育教程》、《中华美德教育论》、《德育学教程》等,作为这一研究和探索的理论载体,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理论主张和实践应用模式生态体验”的提出,试图自觉反思和整合前期“生态德育”和“环境教育”的研究成果簇,又在核心理念层面上有所深化比较而言,“生态德育”和“环境教育”一度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反思,又从时空上提升其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突破了“人际德育”的狭隘视界它强调用一种更加高远、互惠共生及生态和谐的观点来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生成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

② 这在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方面已显示出明显的超越性特征,但在道德教育过程和方法中却仍然存在着淹没受教育者自主性、主体间性和互动性的弊端,有必要再来一次否定之否定,进行道德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上的自觉创新同时,近年来在反思和改革传统道德教育过程中,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多次尝试扩展道德教育的场域,希望打开道德教育的新视界、新领域,但由于道德教育价值观的瓶颈性制约,在研讨和培训中常常囿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主客体二元对立的道德教育哲学范式与思维习惯,其研究视角和改革力度受到了方向性和行程性的双重限制为此,有必要对道德教育的价值观做进一步的理论澄清二、生态体验:凸显和谐美善理念的教育价值观以往的传统德育偏向于以一种“知性论”为主导的理念和模式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离和对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点重在师生之间的伦理知识型纽带关系,多少忽略了生—生之间、亲—子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的操作流程信奉外部道德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在“知性论”德育理论与实践中,师生双方被以明确的职业身份定位划分开来,让双方相互站在其对面,一方教导另一方,一方从另一方那里学习有限的道德知识,并试图借助这种单纯的道德知识学习去培养预期的道德能力。

在传授和接受道德知识的过程中,双方的现实心灵关系遭到遗忘对此,笔者主张生态体验论,即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类分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重新厘定道德教育课程和教材的价值及功能定位,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开启道德智慧,澄明日常生活当代国际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从曾经一度被科学主义、主知主义思潮主宰的分割性教育理念与模式中走出来,寻求新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一是强调向完整品格教育和健康人格养成的回归;二是强调在体验中促发认知和情感的融合,造成未成年人成长之外铄因子与内生因子的和谐整合,以能够有效诱发师生的生命感动和优良品格,促进道德教育实践返魅如此一来,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和重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过程,就显示出崭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引领价值在《道德体验论》中,笔者把教育者改称为“导引者”,受教育者改称为“体验者”,“导引者”首先是“体验者”③ 基于这种理论认识,从“生态体验论”的视角进一步发现:在生态体验场中导引者和体验者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一种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和灵性、陶养健康人格的过程。

这是一种具有共生——和谐特征的新的道德教育理念与模式在这种道德教育理念和模式下,面对体验者的发展,导引者的主导视线不应再过分集中在那些行动限制性因子及惩罚性行为的强化上,而是要转而着力开启体验者成长和教育环境中的多样性生态因子,挖掘和凸显其中和谐美善的人格生成因子并使之融通整合,导引者和体验者都以和谐美善的心态对待对方的行为方式并以欣赏的心情相互分享这样,道德教育过程和日常生活交往中逐渐涌流和绽放在生命群落之中的,是和谐美善的生态体验因子生态体验理念自觉关注并创造条件,在生态体验场中把导引者和体验者的生命意义关联起来,由导引者引领体验者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与此同时,导引者也有必要和体验者一起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格境界换言之,在生态体验过程中,体验者和导引者都是在一种内外交融的形态下进行内外全息沉浸和感悟,道德教育以至教育教学过程空前凸显了开放性、互动性和互惠共生性特征这样一来,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导引者和体验者这两大生命群落之间,不仅呈现出相互欣赏的眼光和胸怀,而且发生着体验之思的高频高能分享活动对传统道德教育课堂的生态位进行“扫描”,不难看到:教室里的座位呈现秧田式,基本道德教育流程的特点是“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即在固定的教室里,学生集体面向讲台并排静坐,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讲授教材中规定的限定性伦理道德知识;信息通道是教师单向输出,学生单向接受;师生活动方式是教师作为教授或提问的一方,学生作为接受或回答的一方;教师布置习题,学生练习;教师出题,学生复习、考试。

这样的道德教育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师生发展受限,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发展机会被剥夺,只单向输出已有的道德知识而忽视人格境界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学生的生活权利被剥夺,其多样化生活的正当性被否定;师生生活时间被挤占,学习几乎成为学生生活的全部,教学几乎成为教师生活的全部;师生生命受到挤压,生命不那么舒展、靓丽,进而教师的职业自信心下降、从业兴趣遭受磨损,一些教师把教学工作演变为谋生的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做人乐趣遭到磨损,有些学生的学习活动演变为考试——升学的“敲门砖”当代道德教育时代转型与整体改革问题的核心在于道德教育哲学观的超越鲁洁先生在反思与重构道德教育时,强调要在关系中重新认识人和认识道德教育,以自觉地实现道德教育的时代转型鲁洁先生认为,“由于人的生存基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人必须从几百年来单子式个体的生存观念中走出来,在一种新的生存理念中去实现人的全面转型,促使这一转型的实现是当代道德教育无可逃脱的历史使命为肩负起这一使命,道德教育必先实现自身的转型,而存在于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人的理念的转变,是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④ 在上述教育和德育理论研究的大背景下,作为一种理论视角和研究的切入点,生态体验不仅从三重生态的复杂共生关系中重新认识人,认识道德教育以至教育,而且在道德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创新方面发挥出“解锢除蔽”的新的领悟功能,打开了道德教育理论的新的研究和应用空间。

在生态体验理念下,学校和课堂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营造一种适合于人类优秀知识学习和人格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生态体验是一种有价值的道德教育 知性论教育强调“教育者”做了什么,而生态体验论教育则强调“体验者”做了什么生态德行和生态智慧是由体验者在三重生态关系的冲突与和谐变换中通过生态体验过程才能实现的三重生态的和谐与冲突性存在状态,对健康生命样态的养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生态体验是从对生态关系及其圆融互摄状态的体验切入的教育,它是对以往教育过程中把人抽离出三重生态关系,以对象化的方式进行外部输入之教育形态的一种涵盖、一种超越生态体验是有效的道德教育 就现行学校德育来说,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个“瓶颈”问题德育有效性的基础性指标,不是对行为和思想之管束和约束的效果,而是自由放飞的心灵的自觉回应,其浅层归因是德育定位偏移,脱离了生活整体、完整教育和完整的心灵,实践操作过程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