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叔本华的生命意志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09KB
约5页
文档ID:20174576
论叔本华的生命意志_第1页
1/5

论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小地主摘要: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认为,痛苦源于生命意志,源于不断循环往复的欲求而现实中又恰恰多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因此,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悲观只有对生命意志进行否定,通过禁欲主义,最后以死亡来灭绝欲求,以实现摆脱痛苦然而,欲求是无法避免的,痛苦也就无法消除但是,叔本华过分夸大了欲求的消极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痛苦的过程和程度,以达到对人本思想的宣扬同时,他所宣扬的禁欲之路对于摆脱痛苦来说,也是一条狭窄之路事实上,只有对公益的追求及主体社会内化的完成,才能真正摆脱痛苦,实现人生的幸福关键词:生命意志;欲求;禁欲主义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表象是意志的客体化因此,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一种无法遏制的盲目的冲动和无限的欲求,而意志欲求的本质是生命,即生存和繁衍因此,生命意志又可以称为生命意志生命意志和痛苦是一致的,它是痛苦之源同时它愈强烈,则痛苦愈深一 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本原叔本华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 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本原由生命意志产生的欲求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欲求的产生是因为不足和匮乏,因为对现状的不满足,并且这种不满足只无止境的每一次欲求的满足、结束都必然一个新的欲求的起点,导致欲求的循环不止。

欲求的无限,使痛苦也无穷无尽即使欲求的实现带来了满足,它也是暂时的纵然欲求得到了完全的满足,它所带来的又是孤寂、空虚和死寂,它也同样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同时,意志现象愈完善,痛苦也愈显著好比植物没有痛感,低等动物痛感微弱一样因此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痛苦的程度也越深天才更加痛苦于是任何人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 [1][377] 因此,人生就像一个摆钟,在欲求之间、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地来回摆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是痛苦的,悲观的但在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中弥漫的,又都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对欲求的不断渴望和追逐当人们抱着这种理想和目的,去努力实现以后,他们发现得到的是更大的痛苦它体现了一种更为强烈的生命意志同时欲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因此生命意志所带来的痛苦也必然随之不断加深欲壑难填,使人痛苦、无聊无限二 否定生命意志,摆脱痛苦的深渊既然肯定生命意志是导致痛、悲观的本原,那么要摆脱痛苦就必须否定生命意志,抑制人的欲望,摆脱一切世俗的利益和欲求,去消除一切现实生活和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观念以及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而进入无我的境界对于艺术的直观审视可以使主体摆脱生命意志的束缚,在“自失”的状态中实现一个纯粹的主体,使直观和直观者和二为一。

所谓“自失”指的是人们在进行观审的时候,在进行直观的时候,暂时忘却了其个体,其意志但是,我们从“自失”的含义中可以发现,这种忘却个体、忘却意志是暂时的因此,这种对于痛苦的摆脱也是一种短暂的、暂时的摆脱如何实现永久的摆脱痛苦呢?叔本华认为唯一可行的、正确的途径就是走禁欲主义禁欲之路虽不同于艺术之路,但它同样需要通过直观这“清净剂”,即认识意志的本质生命意志之否定,亦即人们成为彻底的清心寡欲或神圣的东西,经常总是从意志的清静剂中产生的,而这清净剂就是对于意志的内在矛盾及其本质上的虚无性的认识” [2][545]具体的说,禁欲行为包括自愿放弃性欲、甘于痛苦和死亡寂灭三种自愿放弃性欲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强烈的表现性欲的满足、新生命的诞生就等于是延长里个人有限的生命,实际上是延长了个体的痛苦和空虚,是把生命肯定到死亡之后,肯定到无限期新的生命就像是一只又上了发条的“人生之钟”,又给生命写上了一张“卖身契”,使痛苦不断循环,永无止尽因此,放弃性欲就是拒绝了这种痛苦和空虚的无限制的传承,使人生得以解脱心甘情愿地体验痛苦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一个净化炉,人只有在痛苦的炉火中经过不断的煎熬,受尽折磨之后,在体验到绝望之后,才会转向内心世界,苦思冥想,认识自己和世界。

通过不断的忏悔、不断的自苦,以此来抑制、降低,直至灭绝意志,最终以死来达到彻底的绝欲,达到“不可动摇的安宁”,达到“寂灭中的快乐”死亡寂灭就是前面所说的“和清心寡欲相伴随而不可动摇的安宁,是寂灭中的快乐” [3][546]但是,这种死并不就是等于自杀因为自杀从根本意义上说,也是对生命意志的一种肯定然而,我们知道,禁欲之路同样是充满痛苦的,是需要坚强的意志支撑的事实上我们说,禁欲本质上也是一种欲求,它是一种对无欲的欲求既然如此,禁欲也无法从本质上达到无欲的境界因此,叔本华的禁欲之路也不是摆脱痛苦,实现超我无欲、无生命意志的正确可行之路三 对生命意志的批判在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理论中,关于生命意志是欲求之本,痛苦之源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其人本主义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其唯意志论的思想但是在欲求的延续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痛苦的过程和程度方面,具有一种为了其思想意识而过分夸张的痕迹具体的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对欲求发展过程的夸大、极端化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导致的欲求是无限的虽然在“自失”中可以暂时忘却欲求、忘却意志,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满足之后新的欲求又产生了从叔本华的欲求发展过程看,欲求的内容是不断加深的,即总是渴求更高的目标和满足。

这种渴求越向上,其带来的痛苦也越深这又恰恰说明了你的生命意志的强烈因此,欲求好比一把无限长的梯子,越往上,越狭窄,也越危险然而,事实并非完全按照叔本华所论述的那样去发展从总体趋势上看,由于人性的自私,欲求的加重是必然的但是在必然中又存在着偶然,即欲求的保持或倒退究其根源在于有人无法忍受痛苦的煎熬,从而停止了对新欲求的渴求欲求的倒退一方面是无法忍受痛苦,另一方面则是存在一种无为的思想,即返朴归真但它与禁欲是不同的禁欲需要超强的主体意志,是一条痛苦之路同时,欲求的发展程度,还会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的限制人们欲求的对象,只有与当时阶段的生产力相一致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例如古代的人不会欲求坐汽车、飞机同样,一种满足现状的保守的社会文化,也同样限制着欲求的发展另外,欲求在不同的阶级、阶层之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农民不大可能去欲求做国王,国王也不会去欲求做农民因此,我们说欲求的发展是一把不断续接的梯子,一节代表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内的欲求是有限的,但随着它的不断延续,欲求又走向无限二)对欲求产生过程延续性的夸大叔本华认为,欲求是不断循环往复的,具有即时的延续性,即一个欲求得到满足之后,新的欲求就会马上继之而起。

这就意味着中间是不存在间歇的因此欲求的过程是连续的但是,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一个欲求的满足和新的欲求的产生这段时间里,存在着短暂的中断欲求的原因是因为不足和匮乏,因为对现状的不满足因此,在新的欲求产生之前,必然会存在一段时间的欲求的中止,即感受到不足、匮乏和不满足的阶段所以欲求的暂时中止是客观存在的那也就以为着欲求连续性的消失由此可知,欲求的发展过程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缀满点的射线在它只上的每个点,都在演绎着旧欲求的终结,新欲求的酝酿和产生它是一个不完整的连续过程,是一种充满缺憾的完美三)对痛苦的夸大叔本华认为,由于欲求的连续无限,痛苦也无穷无尽整个人生充斥着痛苦同时,由于欲求内容的加深,痛苦的程度也必然会加深但是我们已经知道,连续永恒不断的欲求中充满着无数的间歇,这意味着痛苦也是充满间歇的过程如果这些间歇也同样是充满痛苦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痛苦是连续永恒的按叔本华的理论,欲求的满足只能带来短暂的部分的满足,即使是得到了完整的满足之后,随之而来的也是痛苦、孤寂和厌倦也就是说人们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妨以自己为例当我们的某一欲求实现以后,我们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痛苦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第一时间感受到是幸福快乐而且这种幸福和快乐是发至人的内心的,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尽管它是短暂的同时,只有当人们完全感受完这种幸福快乐之后,人们才会产生新的欲求而正是这种真实的幸福快乐,才是人们追求新的欲求的动力,使欲求的发展走向无限因此,痛苦之路并非是单调之路,而是一条充满无数美好插曲的星光之路,在每颗星上都闪耀着幸福快乐之光四)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求之路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理论中,欲求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目的却是唯一的,即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追求自我的满足因此痛苦的本原其实是私利而事实上,对于那些追求公益和崇高理想的人来说,欲求的过程是充满幸福和快乐的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主体,融于社会,融于自然,在追求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脱虽然对于崇高理想的追求也具有一定时间阶段性,但是社会和自然是无限的因此追求无限,幸福和快乐的实现也无限,痛苦的摆脱也实现了永恒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理论,通过对欲求发展过程的剖析,揭示了痛苦产生的根源即人的私利对于痛苦的摆脱,叔本华提倡走禁欲之路,以实现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和达到无欲的境界但是,欲求是无法灭绝的,无欲也是一种对欲望的追求因此对欲求的否定是无法实现真正的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则是通过对公益的追求,个体的社会内化,使自我融于社会、自然之中,达到意志的超然。

这样痛苦才会真正的永久的解脱,幸福才会永恒。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