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创伤抢救实施细则

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47KB
约32页
文档ID:614442412
创伤抢救实施细则_第1页
1/32

创伤抢救实施细则一、概述创伤抢救是一项紧急医疗救援工作,旨在为受伤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以最大程度减少伤亡和并发症本细则旨在规范创伤抢救的流程、操作和资源配置,确保抢救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二、创伤抢救流程(一)现场评估与准备1. 立即评估现场环境,确保安全2. 快速评估伤者情况,包括意识、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3. 准备急救设备,如急救箱、呼吸机、除颤仪等4. 根据伤者情况,决定是否立即转运或就地抢救二)初步急救措施1. 止血:- 使用止血带或压迫止血法控制外出血 避免过度压迫,以免影响血液循环2. 呼吸支持:- 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或使用呼吸机3. 固定:- 对骨折部位进行简单固定,减少二次损伤 使用夹板或绷带固定,注意松紧适度三)转运与途中监护1. 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如救护车或直升机2. 保持伤者生命体征稳定,如持续止血、呼吸支持3. 途中密切监测伤者情况,记录生命体征变化4. 如遇紧急情况,立即停车进行抢救四)到达医院后的救治1. 快速分诊:- 根据伤者严重程度进行分诊,优先救治危重伤者 评估伤者是否需要立即手术2. 多学科协作:- 组织外科、骨科、神经科等多学科团队进行会诊。

制定综合救治方案3. 持续监护:- 使用生命体征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 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感染、休克等三、资源配置与培训(一)资源配置1. 急救设备:- 急救箱、呼吸机、除颤仪、止血带等 确保设备定期维护,功能完好2. 药品储备:- 常用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 定期检查药品效期,及时补充3. 人员配置:- 急救团队由医生、护士、急救员组成 确保人员数量充足,技能熟练二)培训与演练1. 定期培训:- 对急救人员进行创伤抢救技能培训,包括止血、呼吸支持、固定等 组织模拟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2. 考核评估:- 定期考核急救人员的技能水平,确保符合标准 对考核不合格人员进行补训四、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 在进行任何急救操作前,确保自身和伤者的安全 避免不必要的风险2. 记录完整:- 详细记录抢救过程,包括时间、操作、生命体征变化等 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3. 沟通协调:- 加强与医院、转运工具等外部机构的沟通 确保信息传递准确、及时一、概述创伤抢救是一项针对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导致的患者,以挽救生命、防止残疾、减轻痛苦为目的的紧急医疗救治活动其核心在于快速反应、准确评估、及时干预和有效转运。

本细则旨在为参与创伤抢救的各类人员提供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指南,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高效地执行抢救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治成功率细则涵盖了从现场初步处置到院内分诊、多学科协作及后续监护等关键环节,力求做到流程清晰、职责明确、操作具体二、创伤抢救流程(一)现场评估与准备1. 现场环境安全评估与控制:(1) 抢到现场后,首要任务是快速评估周围环境是否安全需警惕潜在危险源,如:不稳定的建筑物结构、带电设备、尖锐玻璃碎片、交通风险、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等2) 如存在直接危险,必须先采取必要的隔离、警示措施(如设置警示标识、疏散无关人员),或在不危及伤者的情况下,将伤者移至安全区域个人防护(如佩戴手套、口罩)应视环境情况采取3) 确认环境安全后,方可接近伤者并进行下一步操作2. 快速伤者评估(ABCDE原则):(1) A (Airway) - 气道:检查伤者气道是否通畅快速清除口鼻内的异物、呕吐物、分泌物如发现气道异物梗阻,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或背部拍击法尝试清除如气道损伤或可疑阻塞,准备行气管插管2) B (Breathing) - 呼吸:观察伤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颜色。

检查有无呼吸音、有无呼吸困难如发现呼吸停止或濒死喘息,立即准备或进行人工呼吸3) C (Circulation) - 循环:检查伤者有无活动性外出血,并立即进行止血处理(详见下一项)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评估心率及速率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判断是否存在休克迹象4) D (Disability) - 意识状态:使用简单方法评估伤者意识水平,如呼唤姓名、轻拍重唤、检查瞳孔反应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量化评估,记录睁眼、言语、运动反应5) E (Exposure/Environmental Control) - 充分暴露与环境控制:彻底暴露伤者全身,以便全面检查各部位伤情同时,重新评估环境安全,防止伤者或救援者再次受到伤害3. 基础生命支持(BLS)初步干预:(1) 气道管理:如确定气道通畅但仍有梗阻风险,或建立人工气道失败,应立即准备并尝试高级气道(如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2) 人工呼吸:对于无呼吸或濒死喘息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若无高级气道,先尝试口对口人工呼吸或使用简易呼吸器(球囊面罩)注意频率(成人10-12次/分钟)和潮气量3) 心脏骤停处理:如确认患者心脏骤停(无反应、无呼吸或濒死喘息),立即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准备除颤仪,开始高质量心肺复苏(CPR),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深度5-6厘米(成人)。

尽快连接除颤仪,根据提示进行除颤和继续CPR4) 止血:详见(三)中的详细止血方法5) 固定:对怀疑有骨折(如骨盆、脊柱、四肢)的伤者,使用夹板、绷带等进行简单固定,以减少移动导致的二次损伤固定时应注意松紧适度,不影响血液循环,并保护伤口二)初步急救措施1. 止血( Hemorrhage Control ):(1) 直接压迫止血: 用干净的敷料或布块直接覆盖在出血伤口上,用力按压至少5分钟 若出血持续,可在原敷料上叠加更多敷料,持续用力按压 对头部、颈部、腹部等不易压迫的部位,优先考虑其他方法或立即寻求专业帮助2) 抬高伤肢止血: 对于四肢出血,在加压包扎的同时,将伤肢抬高过心脏水平(约30度),有助于利用重力减少出血量 注意:若伤肢有骨折或怀疑神经血管损伤,不宜过度抬高3) 止血带(Tourniquet)应用: 适应症:适用于四肢严重出血,经直接压迫、抬高及加压包扎无效的情况特别是动脉性出血,效果显著 操作步骤:a. 选择合适宽度的止血带(通常5-8厘米),在伤肢最粗处下方缚扎b. 在止血带上方至少5厘米处用布条或止血带垫高皮肤c. 用力量均匀地扎紧止血带,直到出血停止。

d. 精确记录止血带应用时间e. 标记止血带旁,清晰注明“止血带已应用”及具体时间f. 原则上,止血带持续使用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具体时间依情况、环境而定),应尽快转运至医院进行手术处理 禁忌症:已发生坏疽、冻伤、神经损伤的肢体;婴幼儿;怀疑有骨折的肢体(可能加重并发症)4) 加压包扎: 在直接压迫后,使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从伤口边缘向远处缠绕,松紧适度,以能扪及动脉搏动但不影响血供为宜 包扎范围应足够大,覆盖整个伤口及周围健康皮肤2. 呼吸支持(Respiratory Support):(1) 保持气道通畅:持续监测气道情况,及时清除新形成的分泌物或呕吐物2) 简易呼吸器(Ambu Bag)使用: 当伤者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且无高级气道时,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 检查呼吸器连接是否良好,面罩大小是否合适,氧气连接是否通畅(如有) 操作者用双手握住球囊两端,以每6-10秒1次的频率,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时间1秒左右,观察伤者胸廓起伏避免过度通气3) 氧气供应:如条件允许,尽早为伤者提供氧气吸入高流量氧气(如10-15L/min)可用于气胸、肺挫伤等患者3. 骨折固定(Fracture Immobilization):(1) 目的:减轻疼痛,防止骨折端移位,减少并发症(如神经血管损伤、肌肉缺血),便于搬运。

2) 原则:a. 先止血,后固定b. 开放性骨折:先清创、包扎伤口,再进行固定c. 固定范围:应包括骨折远近端至少一个关节d. 固定物品:优先使用夹板(木质、金属、竹制均可,无则用卷轴、绷带替代),辅以绷带e. 松紧适度:固定应牢固但不过紧,以能容纳1-2根手指在夹板与肢体之间为宜过紧影响血供,过松则固定效果差f. 关节位置:尽量使伤肢处于功能位或休息位(如前臂中立位、小腿微屈)g. 包扎:固定后,对夹板外缘进行适当包扎,防止移动h. 标记:在固定部位或患者身上注明骨折部位和固定时间三)转运与途中监护1. 转运准备:(1) 最后检查:确认气道通畅,呼吸、循环稳定,出血已控制,固定妥善2) 生命体征监测:如条件允许,使用便携式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SpO2)3) 药物准备:携带必要的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硝酸甘油、镇静剂等)和设备(如除颤仪、简易呼吸器)4) 信息交接:向接收医院详细报告伤者情况、已采取的措施、生命体征、过敏史等关键信息5) 患者体位:根据伤情调整体位意识清醒者可采取舒适卧位;休克者平卧,抬高下肢;怀疑颈椎损伤者,保持头颈与躯干一体固定。

6) 安全固定:确保伤者在转运工具上安全固定,防止颠簸导致损伤加重或物品掉落2. 途中监护与干预:(1) 持续观察:密切监测伤者意识状态、呼吸频率与深度、面色、皮肤色泽、有无活动性出血、固定是否松动等2) 处理突发状况:a. 如出现心脏骤停,立即在车上继续CPR,直至到达医院或专业急救人员接替b. 如气道梗阻再次发生,立即处理c. 如出血复发,重新加压包扎d. 如体温过低,注意保暖3) 沟通协调:与接收医院保持通讯畅通,提前告知预计到达时间,准备必要的设备床单位4) 记录:详细记录途中生命体征变化、处理措施及时间四)到达医院后的救治1. 快速分诊与 triage(分诊):(1) 抢救人员到达医院后,由分诊护士或指定负责人快速评估所有 incoming 伤者2) 根据伤者伤情严重程度和救治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如使用标准分诊工具,如START或VERDE)3) 危重伤者(如濒死、气道不通、呼吸停止、循环崩溃)优先获得救治资源,立即启动紧急抢救程序4) 清晰、准确地将伤者信息及分诊结果传达给相关科室和医生2. 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协作与初步诊断:(1) 启动创伤中心/团队:根据医院设置,迅速通知外科(特别是普外科/创伤外科)、急诊科、麻醉科、ICU、影像科(放射科)、检验科等相关部门和人员。

2) 快速体格检查:在生命支持措施(如呼吸机、输液)维持下,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体格检查,重点关注ABCDE各环节,不遗漏任何潜在损伤3) 初步影像学检查:a. 首选:床旁床式X光机检查,优先拍摄胸部、腹部、骨盆及怀疑骨折部位的X光片b. 必要时:快速行床旁超声检查(POCUS),可初步评估心脏、腹腔内积液、血肿等c. 后续:根据初步诊断和需要,安排急诊CT、MRI、DSA等进一步检查4) 实验室检查:快速抽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