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专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哭刘尚书梦得①(其二)白居易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窅窅②穷泉埋宝玉,骎骎③落景挂桑榆夜台④暮齿期非远,但问前头相见无?[注]①刘禹锡,字梦得,去世后被追赠户部尚书诗人挚友②窅窅:幽暗的样子③骎骎:迅疾的样子④夜台:指坟墓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吾道孤”表明亡友与诗人志同道合;“泪满白髭须”写出哀情之重,也暗示诗人的老迈B.颔联运用比喻,前一句痛惜亡友生前未受到重用;后一句担忧自身也难免继亡友之后遭受迫害C.颈联上句用“穷泉埋宝玉”喻友人去世并赞美友人品质,下句用“落景挂桑榆”喻自身的衰老D.尾联用虚笔,说自己死期不远,希望能在另一个世界与友人相见;末句的疑问语气强化了情感16.通过写诗人自己来强化痛悼亡友之情,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请就此作具体赏析6分)【答案】15.B[解析]“痛惜亡友生前未受到重用”“担忧自身也难免继亡友之后遭受迫害”理解都不正确两句是将亡友与自己的关系比喻为弓箭和唇齿的关系,强调两人友情的深厚16.①诗中具体描绘了诗人自己痛哭亡友的情形(“今日哭君”“泪满白髭须”),突出了朋友去世给诗人带来的巨大悲伤;②诗中多角度表现了诗人与亡友关系的亲密和友情的深厚(“吾道孤”“箭折弓何用”“唇亡齿亦枯”),使哀悼亡友之情更为真挚感人;③诗中多处表现了自身的衰老将亡(“落景挂桑榆”“夜台暮齿期非远”),将痛悼亡友与感伤自身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更能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角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自咏白居易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注】蟠木:弯曲的树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15.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6分)答案:14.(3分)A(A项“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活困窘)15.(6分)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富”,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宿湖中白居易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浸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橘万株金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54岁,三月四日除苏州刺史,五月五日到任某秋日夜泛太湖,写了这首吟诵太湖的七言律诗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出游时间,描绘一幅水天一色、湖水青绿、湖滨树影重叠的夕照图B.颈联情感炽热,刻画出一个喜欢音乐、喜欢喝酒、酒醉后还要写诗的诗人形象C.颈联用词精准,“幸无”与“何妨”两词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对太湖美景的喜爱D.尾联写诗人和随从夜宿湖上,照应题目,点明题旨,收束平静自然,韵味幽远15.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写景是本诗的一大艺术特色,请结合颔联加以赏析6分)答案:14.B【解析】B项中“酒醉后还要写诗”理解错误不废吟”,指没有忘记要写诗吟诵15.①运用对偶修辞,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加强了语言的感人效果;②运用比喻修辞,水中月光使千顷的湖水洁白如练,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月光下湖水的洁净;③运用对比手法,上联写湖波寒冷,下联写橘黄鲜艳,烘托了诗人面对这物产丰富的太湖风光时的心旷神怡。
每点2分,意思即可如有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