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上古印度,第四章,1,学 习 指 导,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以下五个问题:,1.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概况2.雅利安人国家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过程3.瓦尔那制度4.早期佛教5.古印度文化学 习 指 导,2,第四章 古代印度,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第二节 吠陀时代的印度,第三节 列国时代与孔雀帝国,第四节 贵霜帝国,第五节 上古印度的文化,第四章 古代印度,3,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哈拉巴文明,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4,1、自然环境及特点,历史地理概念;,东、西、南三面环海,,北面高山纵横,,只有西北部的,一些山口是比较方便,的对外通道1、自然环境及特点,5,北部称印度斯坦,,介于喜马拉雅山与温德亚山之间,,大河流域:印度河、朱木拿河、恒河;,地势低平南部德干高原,气候干燥北部称印度斯坦,,6,2、自然环境对印度文明发展的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印度文明,南部与北部的差异及历史进程,的非同步性。
印度政治分裂多于统一,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印度居民成分的复杂,2、自然环境对印度文明发展的影响,7,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哈拉巴文明,1.时间,前2300-1750年印度文明史因此,提前2000余年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8,2.概况,进入青铜器时代,特点:,古代较为发达的城市文明,城墙、塔楼、街道、浴室和房宅农业为主,工商业发展,谷仓、农作物、农具哈拉巴文字,印章文字,2000余件文物,500余文字符号,,尚未解读2.概况进入青铜器时代,9,3.未解之谜,创造者,土著达罗毗荼人?,外来者苏美尔人?,外来者伊朗游牧民?,消失,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社会性质的无从确定3.未解之谜,10,第二节 吠陀时代的印度,(前1500前600年),一、雅利安人与“吠陀时代”,二、种姓制度,三、婆罗门教,第二节 吠陀时代的印度,11,一、雅利安人与“吠陀时代”,(前1500前600年),雅利安人-高贵的意思-属印欧语系南俄草原,中亚 印度,吠陀时代 吠陀-知识的意思,婆罗门教经典“梨俱吠陀”(诗篇),“沙摩吠陀”(圣歌),“耶柔吠陀”(经文),“阿闼婆吠陀”(咒语),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一、雅利安人与“吠陀时代”,12,早期吠陀时代“梨俱吠陀”前1500-900年 氏族部落组织开始解体阶段印度河流域游牧农业铁器时代雅利安人分为9个部落,,部落称“贾纳”;,部落之下是村社,称“哥罗摩”军事民主制,部落首领称罗阇早期吠陀时代“梨俱吠陀”13,后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前900600年铁器的推广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产生和种姓制度的形成;,活动区域的扩大,印度河恒河流域后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14,二、种姓制度,起源 早期吠陀时代,征服与种族的对立雅利安,瓦尔那/达萨瓦尔那早期吠陀时代肤色的差异),演变,(后期吠陀时代的诸多差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亚种姓(阇提)与贱民(旃荼罗),(孔雀王朝),瓦尔那,阇提制度,瓦尔那阇提制度,15,种姓制度的神化:,梵天之口造婆罗门、,手造刹帝利、,腿造吠舍、,脚造首陀罗种姓制度的神化:,16,种姓的差异:,种族差异经济地位宗教生活法律身份居住/婚姻/职业贱民“不可接触者”种姓的差异:种族差异17,三、婆罗门教,1.开端:萌生于早期吠陀时代简单的自然崇拜,发展到后期吠陀时代完整体系的多神崇拜,赋予新的社会功能和抽象性质,梵天:世界灵魂的化身。
湿婆:毁灭之神;“五面四臂”的舞蹈形象毗湿奴:太阳神;善良与欢乐的象征;,只接受花环作为祭品18,2.教义的变化与发展,对整个宇宙和人生作宗教哲学的解释:,物质世界的虚幻性与精神世界的真实性婆罗门教的基本信仰是摆脱轮回,,直至与梵天同在,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种姓制度的神化,3.宗教活动提倡祭祀/苦行/布施的三位一体4.婆罗门祭司垄断对教义和教法的解释权19,第三节,列国时代与孔雀帝国,一、列国时代(前600前400年),亦称早期佛教时代1、列国时代概况:,活动中心东移恒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政治制度多样,诸国并立,由分立走向统一;,佛经之所谓16国,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工商业经济繁荣,四种姓社会地位的变化,第三节 列国时代与孔雀帝国,20,2、,摩竭陀的强大:,始于瓶沙王(前543前491年在位)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使摩竭陀的势力开始强大其子阿阇世,继续奉行对外扩张政策,开始称霸列国阿阇世的后继者迁都华氏城这儿地处恒河和宋河的汇合处,商业地位和战略地位都很重要,因而促进了摩竭陀的发展到难陀王朝(约公元前364-前324年)时,摩竭陀逐渐统一了次大陆的北部,为以后孔雀帝国的建立打下基础2、摩竭陀的强大:,21,3.早期佛教,(1),产生的背景:,列国时代社会动荡,与新旧势力的消长,,导致意识形态的相应变化,,进而形成诸多思想流派或思潮,其共同倾向是,挑战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和婆罗门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神圣地位。
3.早期佛教,22,(2)佛教的产生,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6-486年),,尼泊尔,刹帝利种姓,,29岁出家,,36岁得道成佛,,80岁进入涅磐2)佛教的产生,23,(3)教义,四谛:苦、集、灭、道(八正道),(4)特点和意义,从分析人生问题入手,探讨拯救世人的途径,继承了婆罗门教的轮回转世思想适应各种姓反对婆罗门种姓特权的要求,,提出有局限的众生平等说:,业报轮回的平等,僧伽内部的平等,(3)教义,24,(5),佛教的早期发展,建立僧伽制度,佛教徒“结集”,佛经“三藏”的形成,“三藏”:佛经、佛律、佛论,门户派系的形成:,“部派佛教时期”上座与大众“十八部”,(5)佛教的早期发展,25,二、孔雀帝国(前324-前187年),(一)孔雀帝国的建立,(二)孔雀帝国的社会状况,(三)阿育王与佛教的传播,(四)孔雀帝国的瓦解,二、孔雀帝国(前324-前187年),26,(一)孔雀帝国的建立,孔雀王朝(前324-前187年),列国时代之后,印度经历了,摩揭陀在恒河流域的霸权时期马其顿东征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后,,印度进入孔雀王朝时期建立者:,旃陀罗笈多,(一)孔雀帝国的建立,27,第4章印度汇总课件,28,(二)孔雀帝国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土地制度,奴隶制,(二)孔雀帝国的社会状况,29,政治,-君主专制的国家,国王集行政、军事、司法等大权于一身,是国家的最高主宰。
王权神化-“诸神的宠爱者,中央:大臣会议,三类官员:,负责农业工程建筑、水利管理、土地丈量等职责;,负责城市市场交易、产品检查、税收等方面事务,负责军事事务的军事长官地方:国王直辖省份;,行省(总督);,村社(村长);,政治-君主专制的国家,30,经济 :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农业:水利灌溉受到普遍的重视,农作物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不但能生产精制的棉织品,而且能生产出高级的丝织品内外贸易十分活跃:斯里兰卡、缅甸、西亚、中国、埃及等地都有印度商人的足迹首都华氏城是当时的工商业中心,仅城市的工商管理就设了六个局经济 :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农业:水利灌溉受,31,土地制度 全国土地法律意义上归国王所有实际分国家和国王占有、村社占有、私人占有、贵族占有等几种形式村社土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实行共耕制,即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共同耕种的原始公社型;另一种实行分耕制,即把土地分给各个家庭使用,但水源、道路等仍属于公社所有的农村公社型村社的农民通常把收获物的1/61/4作为赋税交纳给国家土地制度 全国土地法律意义上归国王所有32,奴隶制 印度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奴隶来源广泛:摩奴法典中列举了七种。
奴隶被用于工农业生产、如王室和贵族庄园、手工业作坊中奴隶在家务劳动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奴隶还被用于奴隶主的生活享受中,如充当歌女、舞女、侍从等等奴隶的地位很低佛本生经中曾说到,奴隶哪怕犯最轻微的过失,也要受到殴打、禁闭、吃坏食、甚至被烙印的残酷惩罚奴隶制 印度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33,(三)阿育王与佛教的传播,阿育王(前269-232年),南征德干高原,统治庞大的帝国改奉佛教,宣扬容忍和非暴力原则,,其实质在于统治者奉行暴力,与被统治者遵循非暴力原则,的双重标准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陷入分裂三)阿育王与佛教的传播,34,第四节 贵霜帝国,一、贵霜帝国的兴衰,二、大乘佛教,第四节 贵霜帝国,35,一、贵霜王朝的兴衰(公元1-5世纪),匈奴人的西迁大月氏人的迁徙:,河西走廊,中亚,,由游牧转入定居,,分5个部落一世纪初,,大月氏人的贵霜部落立国,,是为贵霜王朝,,领有中亚的巴克特里亚一、贵霜王朝的兴衰(公元1-5世纪),36,一世纪中叶,,贵霜王朝自中亚经阿富汗南下,印度河流域一世纪末领有中亚、阿富汗,及印度西北部,,都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四大帝国:,东汉、罗马、安息、贵霜5世纪亡于白匈奴人。
一世纪中叶,,37,二.贵霜时期的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迦腻色迦王弘扬佛教,(约78-102年在位),“大乘”教派的形成:,“乘”的意思为道路、乘载这一教派将自己称为“大乘”,比喻能实现普渡众生的大业,而把原有的部派佛教贬称为是“小业”“小道”的“小乘”二.贵霜时期的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38,小乘佛教不拜偶像,大乘佛教相信神,的不同化身与崇拜偶像小乘佛教强调,自我修行和众生自救,大乘佛教之救人或兼度目前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大乘佛教分布于尼泊尔和东亚,(包括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佛教在印度的衰落第4章印度汇总课件,39,第五节 上古印度文化,1、文字与文学,2、宗教,3、建筑与艺术,4、科学技术,第五节 上古印度文化,40,1、文字与文学,文字,哈拉巴文字梵文:婆罗门教文字,,主要用于官方和宗教领域巴利文:佛教的文字,,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性方言第4章印度汇总课件,41,文学:,宗教文学吠陀,摩诃婆罗多:,描述雅利安人自印度河进入恒河期间的战争罗摩衍那:描述罗摩王子漫游印度诸地的经历佛本生经:描述释迦牟尼的生平和功德文学:,42,2、宗教,印度可谓宗教盛行的国度,,印度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进而决定了文化领域的宗教色彩,2、宗教,43,3、建筑与艺术,佛塔称“窣堵波”,,供奉佛祖遗骨之处。
代表是阿育王时期建造的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建造时间为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3、建筑与艺术,44,科学:,数字符号09的创造,,零的概念与佛教之无我的思想科学:,45,思 考 题,1、什么是哈拉巴文化?,2、瓦尔那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它有那些基本特征?,3、早期佛教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基本教义有那些?并谈谈你对早期,佛教的认识4、孔雀帝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如何?,思 考 题,46,5、简述贵霜帝国的兴衰及贵霜帝国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什么作用6、上古印度文化取得了那些突出的成就?,名词解释:,哈拉巴文化;吠陀时代;种姓制度;,列国时代;四谛;阿育王;,佛本生经;迦腻色迦;,5、简述贵霜帝国的兴衰及贵霜帝国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