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 2001 年~ 2010 年)目 录第一章 水污染与生态环境现状第一节 规划范围第二节 水环境现状第三节 生态环境现状第四节 三峡库区成库后的环境问题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第二节 规划目标和指标一、规划目标二、水质保护指标三、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四、污染治理指标第三章 主要任务第一节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库区二、影响区三、上游区第二节 抓紧治理城镇生活垃圾一、库区二、影响区三、上游区第三节 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一、库区二、影响区三、上游区第四节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一、库区二、影响区三、上游区第五节 全面治理船舶流动源污染第四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第五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一章 水污染与生态环境现状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选址于西陵峡的三斗坪, 距下游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约 40 公里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 175 米,库容 393 亿立方米,回水末端抵达重庆主城区,形成长约 600 公里、均宽 1100 米的水库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范围包括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长江干流江段, 并汇集了上游区四川、 云南、 贵州三省岷沱江、金沙江、嘉陵江、乌江几大流域来水,总面积 79 万平方公里,属于我国西部地区,整体上经济欠发达。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人口 1.54 亿,其中农业人口超过 60%国内生产总值约 5300 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 3441 元 / 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耕地面积 1060 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 0.66 亩,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57%第一节 规划范围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的范围包括三峡库区和重庆主城区 (本规划以下统称库区) 、 三峡库区影响区 (以下简称影响区) 、 三峡库区上游地区 (以下简称上游区) 库区共 20 个区县,包括湖北省的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和宜昌县等 4 个县,重庆市的江津市、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县、涪陵区、武隆县、丰都县、石柱县、 忠县、 万州区、 开县、 云阳县、 奉节县、 巫山县、 巫溪县等 15 个区县 (市)和主城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等 7 区) 影响区共 42 个区县市,包括湖北省的利川市、神农架林区、远安县和宜昌市区 4 个区县市;重庆市的合川、永川、璧山、铜梁、潼南、大足、 荣昌、綦江、万盛、南川、梁平、垫江、彭水、双桥、黔江等 15 个区县;四川省的宜宾市城区、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宜宾县、高县、屏山县,泸州市的主城区(包括江阳区、纳溪区、龙子潭区) 、泸县、合江县、古蔺县,内江市主城区(包括市中区、东兴区) 、隆昌县、资中县,资阳市城区、简阳市,自贡市主城区(包括沿滩区、自流井区、大安区、贡井区) 、富顺县,达川市的开江县,广安市的邻水县等 20 个区县;贵州省遵义的赤水市、习水县、仁怀县 3 个市县。
上游区共涉及 38 个地市的 214 个区县,包括云南省的楚雄、昭通、丽江、昆明、大理、曲靖、迪庆 7 个地州市的部分区县,贵州省遵义、毕节、六盘水、安顺、铜仁、黔南州、贵阳等 7 个地市的部分区县,四川省的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成都、德阳、雅安、乐山、眉山、内江、泸州、宜宾、资阳、自贡、绵阳、遂宁、达州、广安、广元、攀枝花、南充、巴中等 21 个地市的部分区县;重庆市的酉阳、秀山、城口 3 区县第二节 水环境现状2000 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废水排放总量为 44.1 亿吨 ( 工业废水排放量23.4 亿吨、 生活污水排放量 20.7 亿吨 ), 其中库区废水排放量为 11.0 亿吨 , 占总量的 25%;影响区废水排放量为 8.1 亿吨 , 占总量的 18%;上游区废水排放量为25.0 亿吨 , 占总量的 57%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 2000 年 COD排放总量为 135.6 万吨 ( 工业 COD排放量68.4 万吨、生活 COD排放量 67.2 万吨 ) ,其中库区排放量 22.4 万吨,占总量的16%;影响区排放量 29.2 万吨,占总量的 22%;上游区排放量为 84.0 万吨,占总量的 62%。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 2000 年氨氮排放量为 11.4 万吨 ( 工业氨氮排放量 4.8万吨、生活氨氮排放量 6.6 万吨 ), 其中库区排放量为 1.5 万吨 , 占总量的 13%;影响区排放量为 3.6 万吨 , 占总量的 32%;上游区排放量为 6.3 万吨 , 占总量的55%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水污染物排放情况详见附表 2)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 2000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 668.6 万吨 , 其中库区产生量为 111.6 万吨 , 占总量的 16%; 影响区产生量为 91.9 万吨 , 占总量的 14%; 上游区产生量为 465.1 万吨 , 占总量的 70%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 2000 年工业固体废物年排放量为 977.8 万吨,其中库区排放量为 223 万吨 , 占总量的 23%;影响区排放量为 46.8 万吨 , 占总量的 5%;上游区排放量为 708 万吨 , 占总量的 72%此外,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危险废物年产生量也不容忽视,仅库区危险废物年产生量约 40 万吨,其中工业危险废物年产生量 39.4 万吨, 医院有毒有害废物年产生量 0.6 万吨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详见附表 3)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经过多年的污染治理 ,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环境保护基础比较薄弱,环保投入有限,库区仍然面临严峻的污染问题 : 一是库区废水达标率低, 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 水体污染趋势加重 排放的工业废水中,近三分之一未达标排放;库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到 10%根据 2000 年库区水质监测,长江干流水质以 III 类为主,主要城市江段超过 III类水质 库区次级河流严重污染, 56%的河段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同时,重庆主城区、涪陵区、万州区等城市江段已经形成岸边污染带二是库区生活垃圾、 工业固体废物岸边随意堆放, 处理率低 城市生活垃圾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 7%,大部分是沿江堆存, 极易冲入江中 仅库区 175 米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就达 379 万吨,其中 135 米水位以下堆存的约 210 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 3000 多万吨,多数就地堆积,部分排入江河船舶垃圾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随意沿江丢弃垃圾现象普遍,影响了葛州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正常运行三是三峡库区汇集了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金沙江、赤水河六大支流的来水以及若干小支流的来水, 目前各个支流沿江城镇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基本未处理,沿岸堆放垃圾现象普遍,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岷江水污染呈加重趋势 岷江沿岸接纳成都、 眉山、 乐山三地市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岷江入长江干流水质为 III 类,主要污染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成都的南河、府河和沙河等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沱江水污染严重沱江沿岸接纳成都、德阳、内江、自贡、资阳等地市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 沱江干流水质监测表明, 沱江干流水质均超过 III 类, 主要污染因子为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 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 污染严重的河流有绵远河、毗河、绛溪河、球溪河、小青龙河和威远河 嘉陵江水质尚可, 泥沙含量较高 污染较重的干流江段有嘉陵江广安段 (氨氮超标) 、渠江广安段(氨氮超标)和涪江遂宁段(镉、铅等重金属超标) ,污染较重的支流有西充河、达川州河等 , 主要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嘉陵江泥沙含量较高,占宜昌水文站泥沙来量的 26% 金沙江水质较好,泥沙含量较大攀枝花江段、楚雄江段水质污染较重,超过 III 类,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金沙江支流中,四川的安宁河、云南的漾弓江、龙川江、普渡河和横江工业企业比较集中,河段污染严重, 主要超标因子为氟化物、 挥发酚、 石油类和氨氮 金沙江泥沙含量较高,占宜昌水文站泥沙来量的 46.8%。
乌江中上游及重庆段水质较差, 其他江段水质较好 乌江中上游贵阳、 安顺、六盘水等地市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直接入江,造成中上游水质污染严重,50%的河段丧失了使用功能,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石油类和铅乌江入长江干流涪陵段水质为 III 类,主要污染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赤水河茅台镇以上水质较好, 其余河段水质较差 赤水河入长江断面鲢鱼溪河段的水质已经超过 III 类,主要超标污染因子为氨氮第三节 生态环境现状目前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水土流失严重, 河流含沙量高 到 2000 年, 水土流失面积达 20 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库区 3.58 万平方公里) ,超过幅员面积的 1/4 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70%以上,至今还有 90%未治理长江流域每年入海沙量 4.68亿吨,其中 70%以上来自三峡库区上游由于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使长江上游江河泥沙含量高, 长江上游控制站宜昌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4510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输沙量 5.3 亿吨, 宜昌水文站以上的悬移质泥沙, 主要来源于金沙江、嘉陵江和岷沱江,三江多年平均输沙量约占宜昌站的 85%,其中金沙江占 46.8%,嘉陵江占 26%,岷沱江占 12.2%。
二是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普遍 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开荒, 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由 50 年代的 30%下降为 25%,其中库区仅为 21.7%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天然林遭到砍伐破坏, 涵养水源功能呈明显下降趋势, 保土拦沙能力下降 由于多年来对草地采取自然粗放经营方式, 使草地退化严重, 产草量比 60 年代下降 30%以上的退化草地已达 750 万公顷, 沙化草地达 5 万公顷 多年来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此外,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陡坡垦植十分普遍, 仅库区坡耕地就占耕地面积的 74.3%,其中大于 25 度的陡坡耕地约 400 万亩(重庆360 万亩、湖北 40 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 20%,不合理的农业开发造成大量的面源污染进入江河,加剧了水环境污染第四节 三峡库区成库后的环境问题目前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状况未能得到改善, 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库区经济、 社会的发展以及三峡工程库区移民的安置, 若不采取强有力的污染防治措施, 工业和生活的排污量还将大量增加, 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会继续存在, 将会对三峡库区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口增长率及城市化发展情况预测,到 2005 年,库区、影响区、上游区生活污水排放量将分别达到 11.8 亿吨、 8.9 亿吨、 26.2 亿吨。
如果不对库区和影响区入库水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库区河流水污染和水质将会加剧恶化,具体变化为:-- 长江干流 三峡首期蓄水成库后, 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 水环境容量降低库区流场的改变导致污染带缩短,宽度增加,在相同的排污负荷条件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增加, 水环境污染加重; 干流城市江段水质均将超过 III 类水质标准,干流其余江段水质超过 II 类水质标准经蓄水和排水后,库区岸边消落带积存的污染物将形成水体内源污染,并形成新的环境问题 嘉陵江、 乌江 嘉陵江重庆主城区江段污染物浓度将有大幅度的增加, 超过地表水 III 类水质标准, 岸边污染带规模将进一步扩展 乌江河口地区受三峡水库回水顶托的影响,水污染将有所加重 其它次级河流 受水库回水顶托的影响, 库区次级河流河口江段污染将有所加重影响区的次级河流如不采取积极防治措施,其污染也将严重加剧三峡工程二期工程在 2003 年建成投入运行,三峡库区江段将由天然河道变成水库, 而在特大型城市下游建设特大型水库, 在世界水利史上还没有先例 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生活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