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教师课堂控制策略小学教师堂控制策略【摘要 】:堂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它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心理环境堂教学就是发生在这种环境中的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堂教学本身,而且还有赖于堂控制传统的堂教学管理主要采取管、卡、压等办法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而结果是问题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因此,协调和控制构成堂环境的基本要素,保持其动态平衡,构建合理的堂氛围,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正是堂控制的主旨所在关键字】:堂教学活动、师生交往、控制策略在堂教学中, 学生无疑是主体,但教师是真正的堂控制者,一节自始至终都应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具有高超的驾驭堂的能力,教师的堂控制主要包括对学生的控制,对教学进程的控制,对2教师自身的控制一、堂控制的涵义 堂控制是由堂和控制组成的,因而首先把“堂控制”分解成“堂”和“控制”进行分别的阐释,以更好地分析堂控制的具体涵义 (一)“堂”概念的分析 堂最通俗的意义就是指教室,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堂与教室作为等同的概念,它们在英文中也为“lassrm” 大多数英汉词典对“lassrm”的解释也是把教室、堂并列一处,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
事实上,堂就其本身而言, 是一个多学科的概念 就心理学角度而言,堂原本是指集体指导学生读、写、算等各种学习的一种组织体但现在人们不再把学习视为一种机械性的劳动,而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因而,堂日益成为培养人类心智的互动环境 由此可见, 堂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聚合的一个物理空间,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集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 3(二)“控制”的语词分析及其概念的延伸 现代汉语词典对“控制”的两种解释:1.“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 2.“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下 ”而“控制论”一词最初于希腊文,原意为“掌舵术”, 就是掌舵的方法和技术的意思早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经常用它来表示管理人的艺术我们今天使用的科学的“控制”概念就由此衍生控制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控制在堂教学中, 所谓“控制”,并非意指恢复旧式的纪律或把学生当成钟表机械地加以调整,而是意指富有组织和成效地管理一个堂的过程三)堂控制的含义 通过堂和控制的多方面的阐释,我认为,堂控制过程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 ,堂控制是对行为的调整和组织,它既包括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理解和控制,也包括学生自己对堂行为控制的身体力行 4第二 ,堂控制的同时是教师认真检查师生关系中发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问题行为性质的分析,调整教师自己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反应方式这里, 第二层含义的控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一层含义的控制服务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师堂控制实践的双向机制 二、小学生堂行为分析 堂控制的对象不是虚拟的、抽象的,而是活生生的,具有全部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认知结构、学习风格、交往能力等的差异而对于小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喜爱争议、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堂上,绝大多数像 “堂随便交谈”之类的问题行为并非他们故意捣乱, 而常常只是这个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中的逻辑反映这就是说,这种性质的行为是不能简单地用命令和责备所能制止的,而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和能力差异对其行为的性质和动机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归属 (一)行为的年龄差异 1.小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幼儿园孩子倾向于喜爱富有同情心和能支持自己的教师小学生的这种倾向仍较为明显,但开始逐渐强调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和智力刺激,并出现了对5教师解决问题的公正判断的要求。
2.小学生对在同学面前的地位和威信的需要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他们总希望得到师生的赞扬于是,堂成了他们自我表现的场所,在堂上, 他们处处表现自己, 希望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承认如果教师企图在班级同学面前羞辱他们,就无疑降低了他们的威信,从而使他们感到极力痛恨,并可能极力做出敌视教师的行为 3.小学生的堂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情境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行为随着兴趣而转移,不懂得所有的行为应遵循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堂中,极易表现出看似“违纪”的行为 (二)行为的能力差异 堂控制中问题行为的性质不仅与年龄变量有关,而且也与小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关,与年龄差异一样, 对导致不同能力学生堂问题行为性质进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1.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常有显著差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对学校常常具有一种积极的态度相比之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常常消极地看待学校,他们常把注意力集中于与固有兴趣相一致的内容上,而无视堂教学内容 62.不同能力水平学生对教师的个性如忍耐和同情心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所有学生在富有忍耐和同情的教师的帮助下都能学得更好然而, 学习迟缓者惟有与这样的教师在一起时才能达到掌握学习的水平。
3.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成败标准存在差异对学生而言, 没有什么比学习上的不断失败更沮丧了,也没有什么比这更可能导致堂控制中的问题行为了经过失败的学生很可能把责备的对象转向教师和学校,对学校和教师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三、堂控制和行为分析的关系 (一)堂控制的关键在于对各种堂行为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 从以上对小学生的堂行为进行分析的结果来看,小学生的堂行为可以分为三类:正当堂行为、不正当堂行为和违规堂行为正当堂行为是指遵守堂秩序、合乎堂规范的行为;不当堂行为是指不宜在堂上表现的行为;违规堂行为是指对堂秩序和堂规范有破坏作用的行为对三类堂行为的控制要根据其发生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正当堂行为,堂控制的主要任务是采用一定的策略,使其能够在以后的堂教学中重复出现,并逐渐精致化然而在现实的堂控制中,由于对堂7秩序和堂规范不构成威胁,这类堂行为在客观上常常被教师所忽视,成为堂控制的盲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类本应该得到强化的堂行为对于不正当堂行为,堂控制的主要任务是采用一定的策略,使行为者意识到其行为的不当性和无效性,并自觉地调整其行为,使其不当堂行为逐渐向正当堂行为转化对于违规堂行为,如堂上学生焦躁不安、懒散或无所事事、骚扰或侵犯他人、擅自离开座位、低语或高声喧哗、说粗话侮辱教师等等,教师进行堂控制时要特别谨慎,讲究策略。
否则,堂控制不但不会使违规堂行为得到有效矫正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反而为堂控制本身制造更大的障碍,甚至使其恶化,对堂人际心理环境造成巨大危害可见,不管对哪一类堂行为进行控制,关键是采取适当的、具有针对性的控制策略否则,堂控制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行为分析是制定科学的堂控制策略的依据 在堂控制实践中, 不明确堂行为发生的具体原因往往会造成堂控制不当, 或过于简单, 甚至粗暴从表面上看 ,这种简单甚至粗暴的堂控制虽然使堂环境暂时恢复了“平静”和“秩序” 然而,透过表面的“平静”和所谓的“秩序”,冷静审视学生的心灵深处,便不难发现:表面的“平静”和“秩序”所掩盖的是学生内心深处所涌动的强烈压抑和内心愤恨,以及由此逐渐产生的对教师的强烈敌意,潜藏着破坏堂人际心理环境的更大危险面对堂控制如此困难,不少教师往往束手无策,要么采取更加强硬的控制措施, 要么放弃对学生不当或违规堂8行为的控制对堂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缺乏分析,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采取简单的强制性堂控制,是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这种做法的局限性及其给堂控制所造成的困境,迫使人们冷静反思,探寻有效堂控制的新方法 行为分析理论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一观察堂行为现象,包括行为本身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客观后果,以及对行为的客观反应;其二分析堂行为之所以发生的内在原因,生成堂行为的意义。
通过对行为的强化与对行为者的同情和理解,维持或矫正堂行为这为采取适当的具有针对性的堂控制策略,保持和谐融洽的堂人际心理环境创造了条行为分析理论科学地揭示堂行为发生的内在原因和外在环境,为制定有效堂控制策略提供了依据 四、行为分析视角下有效的堂控制策略 叔本华认为,“ 任何事物必有它之所以如此的根据或理由”,“没有人或动物的行为是没有动机的” 行为分析就是这样一种旨在揭示行为发生真实原因的理论因此,我们认识到成功控制堂的关键在于对引起儿童行为的因素的真正理解,针对堂行为发生的不同原因,可以采取人际沟通策略和因材施教策略,进行有效的堂控制 (一)人际沟通策略 9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为消除互动中出现的对彼此行为的不一致理解,增进相互谅解和达成共识而进行的信息双向交流在堂控制中, 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教师意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反而使学生体验到不愉快教师因其善意不被学生所理解而烦恼,学生则因教师行为带给自己的尴尬处境而不满产生这种烦恼和不满等消极情绪的原因,是双方对彼此行为的曲解, 以及由此导致的师生之间对彼此行为的冲突性理解和信息交流障碍这样,影响堂控制的,不再是师生行为本身,而是两者在信息交流中出现的对彼此行为的误解,并达成对彼此行为的谅解与共识。
堂控制的人际沟通策略主要包括倾听和诉说、信任和责任等环节 1.倾听和诉说堂行为,特别是不当或违规堂行为发生后 ,只有彻底弄清其发生的真实原因,才可能采取相应的堂控制措施堂行为发生者对其行为发生原因所进行的充分诉说,是了解其行为原因的主要途径小学生能否较为完整地说出自己行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态度如果教师对其采取比较武断的评判式理解,即以教师的个人好恶为取舍标准对学生的诉说进行主观判断或剪裁,学生会因自己不被他人理解而感到压抑、困惑,甚至对教师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自然不愿说出自己行为发生的真实原因因此,了解行为发生的真实原因,教师需要采取一种移情式的理解,暂时忘却自我,进行换位思考,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根据学生当时所处的环境,最大限度10地理解其行为的合理性在倾听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保持目光接触,向学生传达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和真诚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包容和理解,产生心理安全感 2.信任和责任人际沟通中,教师要相信堂行为者能够自己改进其不当或违规堂行为在对小学生的堂行为进行分析时,我们了解到,幼儿园入小学的孩子一般仍然倾向于富有同情心和能支持自己的教师,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十分重要, 它能鼓舞学生自己改进不良行为。
在信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自愿地、主动地作出改进其不当或违规堂行为的承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赋予学生以勇气,而学生自愿作出的承诺则使其更好地承担起改进其行为的责任 总之 ,作为一种堂控制策略,人际沟通的关键在于:积极地倾听, 了解行为发生的真实原因;信任学生改进自己行为的能力,并让其承担起行为改进的真实责任 (二)因材施教策略在小学阶段, 低年级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不要动一动就批评,给他们下结论;高年级的学生要以鼓励为辅,疏通思想为主,抽时间多跟他们交流!11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分类编组,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到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教师要心中有数,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会助长“高层”学生的傲气,挫伤“低层”学生的自尊心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既注重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相结合对后进生要严爱结合,堂多提问,多让他们练习,多,多启发他们,多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题目,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恰当地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待学习有余力,思维灵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堂的控制能力也是教师一种重要的职业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许多老师都有一些很好的“绝招” ,所谓“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