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集中兵力,击其一翼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KB
约4页
文档ID:43415007
集中兵力,击其一翼_第1页
1/4

论“集中兵力,击其一翼”“集中兵力,击其一翼”反映的是同一军事行动上的不同作战行动就“集中兵力”而言,是指军队有许多分支,我们如何将这些分散的兵力,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调配,实现军队的大规模集中,以在作战之时给予敌方一个强有力的攻势;就“击其一翼”而言,是指在军队初具规模,后勤补给充足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战术上的计策给予敌方部队一次沉重的打击,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的那样: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这反映了“击其一翼”所需要的战术:攻要攻得有机可乘,攻要攻的“动于九天之上”那样出其不意和势不可挡被誉为“西方兵圣”的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一书中就表达出了“集中兵力,击其一翼”的思想理念他明确提出了交战、战局乃至整个战争的一些实施原则: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的兵力于主突方向;发挥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坚决性;有效地利用已得战果无独有偶,被誉为 “东方兵圣”的孙武也同样提出了类似的理论: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历史上“集中兵力,击其一翼 ”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最有名的萨尔浒战役为例在萨尔浒战役中,面对明军四路围攻,努尔哈赤采取了李永芳的“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集中八旗兵力,打歼灭战首先,以八旗精锐迎击欲立首功的明军主力杜松部三月初一日,双方对峙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山努尔哈利用杜松派兵袭击界凡之时,猛攻萨尔浒明军,明兵溃败,勇而无谋、刚愎自用的杜松战死接着,努尔哈赤将兵北至尚间崖,击败马林部,马林逃往开原,叶赫兵仓惶撤退这时,努尔哈赤回师南下,诱敌深入,在阿布达里,围歼刘铤东路军,刘铤阵亡,姜弘立所部朝鲜兵投降杨镐闻知三路军惨败,急令南路军李如柏撤回努尔哈赤用了 5 天时间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明军文武将吏死者310 多人,士兵身亡者 45800 余人,亡失马驼甲仗无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在战略上,努尔哈赤说:“明使我先见南路有兵者,诱我兵而南也,其由抚顺所西来者,必大兵也,急宜拒战,破此则他路兵不足患矣”因此,只派五百人抵御和阻滞南路的刘綎军,而把全部兵力集中起来,打击从西而来的杜松的明军主力,所谓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这个正是反映了 “集中兵力,击其一翼 ”的思想,这一部署是十分正确的,因为从兵力上看明军有十万多人,而后金只有六万人,处于劣势。

但明军分成四路,兵力分散,再加上刘綎、马林和李如柏三路山高水险,行军困难,一时不易到达,只有杜松一路出抚顺,渡 浑河,沿苏子河而上,道路平坦易行,两日就可到达赫图阿拉萨尔浒战役是集中使用兵力、选择有利的战场和战机,连续作战、速战速决、各个击破,在战略上 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在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努尔哈赤机动灵活的指挥才能和后金将士的勇猛战斗作风,在五天之内,在三个地点进行了三次大战,战斗前部署周密,战斗中勇敢顽强,战斗结束后迅速脱离战场,立即投入新的战斗结果,后金大胜,明军惨败这次战斗对双方都是十分关键的一仗,从此,明朝的力量大衰,它阻碍女真各部统一发展的政策彻底失败,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后金的力量大增,它的政治野心和掠夺财富的欲望随之增长,由防守转入了进攻取得胜利是作战的直接目的,如何才能取胜呢?这是作战艺术的原始起点这个原始起点又是怎样促使集中兵力高级形式的产生呢?下面我们用辩证法这把钥匙来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如两人打架,一人只有把自己体内的力量通过手脚行动施加到另一人身上时,才能使另一人身体损伤、失衡,从中取胜如果光有力量,但不通过手脚的行动是无法击败对方的,如果光有手脚的行动,但没有把体内的力量迸发出来,也是无法取胜的。

因此,手脚行动和体内力量是致胜的相反相成的方面作战也是一样,必须凭借作战力量和作战行动才能取胜力量与行动是作战最早出现的矛盾形式就象只有在手脚行动和体内力量这对矛盾出现后,才能产生武艺一样,只有作战力量和作战行动出现以后,才能产生这个矛盾的发展形式,即作战艺术通过尽可能小的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胜利,是作战艺术出现以后,逐渐产生出来的需要这一点将在最早的争霸战争中萌芽人类最初的作战是全线平均兵力同时出击,完全是野蛮的一对一的拼杀,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达不到目的,随着作战政治目的的明显,上述的需要将成为迫切的需要综上所述,“集中兵力,击其一翼”的战略构想在战争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能仅仅一味的从多方面进攻,在优势不明显,军力不充足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将兵力集中,将全力作用于一个方向,才能发挥好的效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