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S浅谈“道”本源论摘要:“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最崇高的概念,老子认 为,“道”是万物得以创生的本体、本根、本源,展现为一种生命化的循环过程关键词:无有道本源论“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浑然一休的东西,它没有确定的 形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虽然没有具体的形体,但不是空无所冇,而是一 个实有的存在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 冥兮,其中冇精其精茯真其中冇信老子《道徳经》第21章,以下凡引《道徳经》 皆只注章节)“道”这个实有是恍恍惚惚的,似有非有,可是在惚惚恍恍Z中,有物的形象, 在恍恍惚惚之中,有物质的存在,在渊深隐幽之中,藏有生命的种子这种生命的种子是非 常真实的,因为种子中有实这里的“物”和“精”指生成万物的物质原质,即阴阳二气“物”指阴气,“精”指阳 气,阴气沉浊,阳气轻清,阴阳二气是生成万物的物质原质,是万事万物之所以生成的基础 所以“道”既是“无”,乂是“右”,是“右”和“无”的统一,由于“道”之“不见其形”, 所以用“无”来形容它,而这个不见其形的“无”,却又能产生万物,所以又用“有”来指 称它。
老子认为,“道” 乂是万物得以创生的本体、本根、本源,它实际上乂展现为一种生命化 的循环过程也就是说,“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周行而不殆”(第25章),不断的 运动变化,“反者道Z动”(第40章)就是老了对“道”的运动方式的说明《老了想尔注》 释“反”为“还反”,王力认为“反者,返也”道”的这种“返”的特性,老子又经常称为 “复”:“复归于无物第14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16章),或者称为“归冬 “归根曰静第16章)老子认为,“道”的运动是一种返本复初的冋复运动道”是 “无”,是万事万物的本真状态,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老子所说的“无”不等于零,而是 说“道”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 这个“隐”用以形容“道”幽隐而未形,所以不被我们所识知,我们既不能用感官去接触它, 也不能用概念去表述它,于是老子就用“无”作为它的别名2,(p6)对于“道”的创生力物和蕴含刀物来说,老子乂用“有”作为“道”的另一个别名同 时,“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16章)万物是生长变化的,其生长变化是冇根的,这 个根就是“道”,就是“无”,所以“无”也是一切存在的终结点。
万物都将在各门的运动 中复归本根,回到最初的出发点“无”反者道之动”(第40章),万事万物的这种不断 的返木复初的循环运动,使“无”和“有”实现了不断的相互生成和转化,在这一意义上,“道”作为“无”与“冇”的统一,即具有了 “母性”的本质特征,所以老子捉出了这样一 个著名的命题:“天卜•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无,名万物Z始;有,名万 物之母”(第1章),无名的“道”是万物之始,有名的天地或气像母亲一样生养出万物來, 但其总根源仍在于作为“天下母”的“道”有”和“无”正表现了 “道”作为“天下母” 创生力物的过程道”生万物是依据“无”“冇”万物这样一个过程进行的,而“道生一,一虽与而者说法不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 同,但说的是同一个问题,而且也是同样的顺序,这里的“道”即“无”,“道生一”“一”指母“无”生“有”,司马光解释“道生一”,即谓无生有有”即一、二 性,由母性乂生出“二”,即阴阳两性,然后由阴阳两性交合而生“三”,即力"物力物之 所以能从无中诞生出来,是因为作为“万物Z母”的“道”具冇创生的能力,含冇能孕育下 一代生命的物质原质——阴阳两气。
二十一章「'道Z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冇信 “物”与“精”是生成 万物的两大要素,“物”是“德”所生的阴气,是生成万物的物质原质;“精”是“德”所生 的阳气,《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精则轻,其性属阳,它也是生成万 物的原质阴气沉重浑浊,是有形彖的物质,所以“恍兮惚兮,其中冇物”阳气轻清,阴阳 两气结合生出万物也就是说,“道”含有现存世界的种了,孕育了天地万物的生命作为犬 地万物的大母,“生”是“道”最基本的特性而“生”体现的恰恰是母性的功能性特征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根源于这种“生”的母性的功能性特征,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第25章),不属于天地,不属于万物,独立于万有之上,永不改变,运行于宇宙之 中,永不停歇[1]庞朴•粮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