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9课 清末新政教案.docx

aa****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30KB
约8页
文档ID:50516109
第9课  清末新政教案.docx_第1页
1/8

第第 9 9 清末新政教案清末新政教案第 9清末新政教案一、教学目标、史实:“预约变法”上谕新政措施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2、史能:(1)比较辨异: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措施之异同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美国 1689 年《权利法案》对君权界定的差异2)归纳整理: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3)分析理解: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3、史识:(1)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 “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二、教学要点、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2、难点:如何合理评价新政措施及其作用三、教学过程导入:“庚子国变”指何历史事?“庚子赔款”又是怎么回事?“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庚子赔款:发生时间:1901 年—192 年所属年代:清代发生地点:上海北京中国清政府偿付八国联军侵华的赔款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与德﹑法﹑俄﹑英﹑美﹑日等 11 国驻华公使,于 1901 年 9 月 7 日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

其中第六款规定,赔偿各国关平银 4 亿两,年息 4 厘,分 39 年还清,本息合计 98223810 两,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关也归海关管理这项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各国的分配率以俄国最多,计 2897%,德 2002%,法 17%,英112%,日 773%,美 732%,意 91%,比 189%,其余都不足 1%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银行经收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行,参加组成银行委员会,所收本息摊交各国所定银行清政府以关税收入仅能抵偿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计,将年额2121 万余两摊派各省﹑关,从而引起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在偿还该赔款时银价跌落,各国坚持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 ,到 190 年,镑亏积欠 120 万英镑4 月 26 日清政府为支付这项差额,向汇丰银行借款100 万英镑,年息厘,20 年还清,本息合计 12000 镑以关税及山西省烟酒税厘金作抵,债票按 97%在伦敦发行,市价 99%~103%这项借款实际是庚子赔款的追加负担1909 年起,美国将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 1924 年 6 月退回余款本利 120 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

1917 年 12 月起,大部庚款缓付年,德奥部分因战败取消,和俄国缓付部分,都拨作国内公债基金1924 年月底苏联政府声明放弃俄国部分庚款,于清偿所担保债务后,完全充作提倡中国教育款项192 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并订立协议,充作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或充作外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发行内债基金之用这种退回庚款的实际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组的管理委员会主持第 9清末新政(1901——1911 年)一、原因、客观原因: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义和团运动在动摇清朝统治的同时招致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深重, 《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清政府大失民心,无法照旧统治下去,改革势在必然2、主观原因(目的):通过改革,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庚子(1900 年)以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再次打出“维新”的旗号,进行变法,以实现王朝的自救1901 年 1 月,逃亡西安的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预约变法”上谕,明令内外大臣就国家军民要政的因革损益等问题,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限期奏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主稿的“江楚会奏三疏” ,成为清末新政期间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

二、标志:督办政务处的成立901 年 4 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具体负责变法事宜,拉开“清末新政”的帷幕三、过程清末新政的时间较长,从 1901 年到 1911 年辛亥革命,大约十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 年——190 年的新政措施(1)内容: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具体表现为——A、官制方面:改、增、撤、裁各部门或人员B、经济方面:颁《商律》 、奖实业、办银行、军事方面:废武举、编新军、用洋操、使枪炮D、文化教育方面:废科举、办学堂、推新学、派留学生E、律法方面:废酷刑,颁《大清律例》(详见教材第 43—44 页小字)(2)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未触动政治体制2、第二阶段:190 年——1911 年的预备立宪(1) 、原因A、随着“新政”的推行,要求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B、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下,一些官员奏请立宪2)过程A、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 年起)以载泽、端方为首的五大臣到欧美、日本考察宪政,回国后,主张仿行宪政,先立宗旨,再宽立具体年限简单介绍梁启超为端方拟定宪政一事)B、清廷上谕预备立宪(1906 年起)问题:预备什么?内容: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机构:成立编制馆,作为编纂官制的专门机构。

问题:官制改革的情况如何?有何影响?为什么?除了变更几个名称、归并几个旧衙门、增设几个新衙门外,并无多少实质性的变化因为,清政府对立宪缺乏必要的准备,又不愿意让权于民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 年起)907 年秋——国会请愿运动:预备立宪有名无实,引起各省官绅、地方督抚和立宪派人士的不满,1907 年起,纷纷进京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缩短预备立宪的期限,速开国会908 年 8 月——《钦定宪法大纲》:迫于压力,清政府于 1908 年 8 月宣布以九年为限,九年后召开国会,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908 年 11 月——光绪帝和慈禧相继去世,溥仪继位,载沣摄政909——1910 年,除 x 疆外,各省成立谘议局,资政院在北京成立,立宪派在两个机构中占据领导地位,一再发起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910 年——清政府改立宪期限九年为五年,定于 1911年先成立内阁,驱散各地请愿代表D、 “皇族内阁”的成立(1911 年月)911 年月,清政府颁布新内阁官制,组建“责任内阁” ,奕劻任总理大臣,内阁人员 13 人,汉族官僚 4 人,满族亲贵 9 人,其中皇族占 7 人,史称皇族内阁。

3)影响:“皇族内阁”的成立,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暴露了清政府假立宪真集权的骗局,使其大失民心四、评价请你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 “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拓展性评价:全面地看,清末新政的历史功绩可以概括为现代社会运作架构开始建立表现在下面 4 个方面自由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2、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正在建立;3、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4、民主政制的开端五、小结:讨论如下问题、比较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措施之异同2、归纳整理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3、练习与测评 1、2:教材第 46--47 页六、预习第 10: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