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胭脂扣》》百度百科百度百科 电影以跨时代的拍摄手法,交代如花、十二少的感情更值此把二、三十年塘西风貌搬上 银幕,题材、布局都新鲜,以令影片取得不俗的票房影评影评 1 当日戴锦华老师影片精读课的期末报告当日戴锦华老师影片精读课的期末报告 一、谁在说话? 尽管导演关锦鹏被称为“香港新电影”的代表,尽管在关于影片的一系列讨论中,关 锦鹏往往当仁不让地以“作者”身份出现, 《胭脂扣》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者电影 “鬼片” 、 “巨星” 、 “畅销小说改编” 、 “嘉禾出品” 、 “票房大赚”……《胭脂扣》从孕育之 初,就彻头彻尾地打着“商业片”的胎记因此,当关锦鹏煞有介事地说“我拍《胭脂扣》 , 大概跟香港面对‘九七’回归大陆有关”的时候,难免会让人眼前闪过一串问号关锦鹏 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这部电影的命运?这取决于一场角力,一场制片方、编剧(原作 者李碧华同时是这部电影的编剧) 、导演,以及偶像巨星的角力显然,关锦鹏是最后的胜 利者,而失败者的话语则以一种被消化的形式作为影片的元素存在 关锦鹏的胜利,在于他通过对影片构成单位——镜头的控制,达成了“关氏风格”的 讲述,从而也再一次印证了那句老话“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讲述的方式” 。
先来看故事故事是李碧华写的原著一个叙事人的两层叙事第一层,如花和十二 少,一个老套,无数痴情妓女和无情公子故事(霍小玉、杜十娘……)的一个变奏;对老 套的解构,多情妓女其实是逼迫殉情的杀人凶手第二层,阿定和阿楚,现代爱情故事的 变奏阿定的第一人称叙事,阿定用一种无奈而微辣的口吻讲述着他和阿楚的故事,还有 他听如花讲述的故事故事到关锦鹏这里除了删掉一点情节,加上搞笑情节,添上结局 (注意,结局是关锦鹏写的,李碧华不满意) ,外主干基本未变但是,整个故事的味道大 不相同了 如花单人镜头,模糊的花色墙纸的背景下,她在化妆,表情哀惋而茫然,镜头渐隐, 进入花寨寨厅明暗不定的镜头,如花的故事就此展开原著中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在影片 中被处理成了两个时代故事的平行对话两个年代,两对爱人,两个故事,两个叙事主体 两个故事被用了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进行叙述如花的故事,复杂多变的长镜头、景深镜 头、饱含水分的暖色、变幻的光线、作为情绪音乐出现的主题音乐,一同制造出一种和另 一个用常规镜头语言拍摄的故事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一种仿佛水波荡漾的如梦如幻,一 种怀旧风味这种风格和李碧华的原著是截然不同的,和经典商业片也是截然不同的,是 属于关锦鹏的“香港故事” 。
这和“九七”又有什么关系呢? 二、香港——“祖国” 当未来令人们感到迷惘时,人们选择缅怀过去 1934 香港,移民风潮,之后是银行风潮,日本入侵;1987 香港,第一批“香港生人” 正当年, “股灾” ,还有并不遥远的“九七” 有时候,历史就像是自己的镜像,镜里镜外是 相反的相似 “九七”的预言,给香港带来的,或许更多是迷惘,某种对未知的恐惧面对 “九七” ,一个词无可避免地从港人隐藏已久的集体无意识中浮出水面——“殖民地” “我 是谁?”当这些“香港生人”自问时, “祖国”的音容是那样模糊,他们不能再像他们的父 辈一样掏出一张“客居者”的名片,而“英联邦公民”的身份即将便为一种需要冲洗的过 去唯一的选择是抬起头说, “我系香港人” 香港,需要被命名为某种“祖国” ,而人们, 需要的是关于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历史,以及对这个历史的缅怀 三、镜子—— 这是一部充满“镜子”的影片真实的“镜子”不仅仅是道具,更是一种拍摄手段, 影片中一共七次镜头通过镜子来拍摄这七次,全部都出现在如花的故事里 第一次穿过明暗不定的寨厅,切,镜中男装的如花, “小生谬姓莲仙字” ,镜头左摇 到如花本人,切,十二少穿过走廊的长镜头。
这里的镜像,是如花的另一个自我化身为男 子,一个爱上多情妓女的男子,这可以让我们回忆起黄蜀芹的《人•鬼•情》秋芸对钟馗的 扮演,秋芸渴望的是一位父兄,或许如花则渴望的也其实也并不是一个欲望对象,而是一 个披着爱人外衣的能让她“埋街食井水”的拯救者而这时候,十二少正在一个长镜头的 注视下穿过走廊,向她走来 第二次如花拒绝见十二少,切,如花侧面近景,她来到镜前,一个如花的过肩镜头, 镜中映出她的素面,她打量着自己,插入一个群妓打牌的中景,切回来,镜中的如花匀着 手中的胭脂,抬头,侧着脸慵懒地欣赏着镜中的自己这是两人定情对话的前奏,在这个 前奏中,如花独立于镜中,美丽,柔和的下午的日光从右侧抚摸着她或许一切只是属于 她自己的一场“镜花水月” 第三次,定情十二少躺在榻上,榻上方悬着的椭圆形镜子映出如花走近,镜头反打, 如花特写,忍着笑问“什么” ,反打,十二少,如花入画,坐在榻沿如花似乎走出了她镜 中世界,走到十二少身边如花打回去十二少伸过来的手,反打镜头,如花微嗔,切,镜 中如花喜悦地向外走,回来,停下,理了理发夹,万般风情地唱到“凉风有信” 她的梦开 始了,镜中 第四次俯拍,双人中景,十二少在帮如花点鸦片,镜头向右摇下,原来前面的一切 是镜中影像。
这是两人以身相许的一场仍然是从镜中开始这一次,如花和十二少共享 这个镜,十二少进入了她的“镜城” 然而,后面,宽衣解带的一组镜头,是十二少的手和 如花的衣而不是两人的脸共享镜头,黑衣从白色的紧紧包裹的夹衣移下,如花闭着眼睛, 安静,仿佛是祭坛上的一具美丽的祭品这不是一个关于情欲的故事 果然,第五次,俯拍,如花小腿的特写,一只男人的手抚摸着它,切,如花面部特写, 黯然的眼睛,微笑,反打,男人近景,胜利的笑,切,如花特写,切,双人近景,男人起 身,切,镜头对准镜子,镜中映出男人背影,镜右边如花起身,出镜,镜中出现如花向门 走去的背影……如花在镜中达成自我分裂,对情的忠贞是用对情的某种背叛来赡养的 先放下第六次不提,第七次……和第四次相同的环境,近景,十二少在躺榻上饮酒, 上方镜中映出如花饮酒,向右慢摇慢推,如花入镜,形成一个景深镜头,前景画面右侧是 如花,左侧是中镜中失去焦点的十二少,如花在用小勺舀食鸦片……如花喂十二少吃下鸦 片后,一个俯拍的双人近景,切,又是镜中的如花和十二少,十二少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 分享如花的镜,小俯拍中景中她为他扣好黑色长衫,两人回头凝望镜子,平静的凄然,他 们似乎在透过镜子凝视观众,但他们迷离的目光并没有共享一个交点。
一个镜花水月的告 别仪式 前面已经提到,讲述如花的故事的,是一种怀念的,沉醉的口吻这个口吻是属于如 花的,又是属于导演的,通过怀念老香港的一些已经消失的颓废美丽,为香港讲述一个属 于香港文化自身的,与外面世界无关的故事同时,导演又始终在通过“镜像”的使用暗 示观众那其实只是一场虚幻的“独角戏” ;那么,对应的香港故事,其实也只是属于讲述者 的想象虽然美丽,然而虚幻,不过,虽然虚幻,然而美丽导演在结构一个故事的时候, 又是在自我解构 第六次镜,屋中一个戏班的景深镜头,前前后后练功的戏子们各自忙着,画面上方的 远景中,华叔、如花、十二少模糊地穿过华叔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做戏就是把 人生的甜酸苦辣一场一场地做出来,不过,做完戏一样是避不了的” 四、走出镜城 《胭脂扣》的结局是关锦鹏给的这是一个传统“痴情妓女和无情/多情公子故事”不 会有的结局这种故事,只有两种结局,喜剧的——两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悲剧的 ——“我死以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不得安宁” (《霍小玉传》 ) 然而,如花说:“谢 谢你记得我” , “这个胭脂盒我挂了五十三年,现在还给你,我不再等了” 如花掉头离去, 走进了光明的迷雾中, “誓言幻作烟云字” ,往事如烟,前程各自珍重。
如花选择结束这一生的故事,喝下孟婆汤,忘掉过去,走向新的一次生命或许,这 也是关锦鹏为这个“香港故事”给出的一个结局,或者说是一个新的“香港故事”的序曲 新的故事如何?门外那片光明的迷雾告诉我们“‘现在’还没想好,然而,希望在那里” 影评影评 2 无处话凄凉无处话凄凉 《胭脂扣》 Rouge 年代:1987 年 / 导演:关锦鹏 / 主演:梅艳芳、张国荣、万梓良 《看电影》的一句话评价:一种哀怨、颓废、缠绵的东方气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被搬上银幕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我之前就解读过根据她的作品 改编的影片《霸王别姬》 作为一位深受小资群体喜爱的作家,李碧华的作品中字里行间都 映透着女性特有的温婉柔美的气质 《胭脂扣》的导演恰好是非常具有女性情怀的关锦鹏来 担任,这二人的合作就果然打造出了这部难得的艺术片 生死两茫茫 在有关人鬼情的电影中, 《胭脂扣》 “寻找”与“等待”的主题最引人注目如花的等 待源于她的痴情她原本是石塘嘴的一个青楼女子,16 岁就做了小琵琶,在倚红楼也算是 头牌名妓了一曲《客途秋恨》引起了陈十二少的侧目,尽管是反串的表演,却也令陈十 二少在眉目传情中有些许不必言说的心情。
第二天,陈十二少就亲自来倚红楼,点名要如 花来陪他谁知如花用“干煸甲鱼”这一招来试试陈十二少的诚心其实两人此时早已互 通心气,知根知底陈十二少为何来,又何为甘愿等如花打上八圈再来陪客,如花已经心 中有数而没令她想到的是陈十二少大张旗鼓的在倚红楼里放鞭炮大造声势,雇佣人力抬 进一张大床,这公开式的求爱终于求得了如花的欢心可是陈十二少毕竟是大富人家的子 弟,他的父母自然要选择一个门当户对的儿媳妇,如花的妓女身份是进不得陈家的门的 相爱的两人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一起于是 1934 年的一天晚上,两人吞鸦片自杀了 如花来到阴间,却怎么也等不见陈十二少这一等就是 50 多年等得心焦的她又重回人间, 在报社一位编辑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已经人老珠黄的陈十二少陈十二少的懦弱是最令我感到鄙视的,也是如花对他失望的根源他生在父母的娇惯 里,所以好像什么事情都需要父母做主他和如花相爱,他却在父母阻挠他们的时候没有 反驳的勇气,也没有据理力争的意思如花面对爱情绝对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和陈 十二少一起命赴黄泉,之为来世再续今生缘但是陈十二少的懦弱令他违背了曾经的誓言, 他怕死的眼神和颤抖的嘴唇都显露出他的无能。
即使是 50 多年的约定,他也迟迟错过当 年他拜师学唱粤剧,还得如花出面介绍,而他唱了大半辈子,在风烛残年之时竟然还是一 个没人理会的跑龙套的以陈十二少的陈腐性格,他在生活中就应该是一个被人唾弃的配 角只可惜为情赴命的如花将心付错,苦等负心郎 50 年这悲苦飘荡的孤独,岂能一言道 尽?最终,如花把当年陈十二少送给她的定情物——胭脂盒还给了他, “十二少,谢谢你 还记得我,这个胭脂盒我带了五十三年,现在还给你,我不再等了 ”如花的伤心、失望、 遗憾还有些许恨都凝结在了这几个字中,眼含泪水的如花任凭体力不支的陈十二少呼喊 “如花原谅我”也不再回头断肠人不必再理人间情事,这 53 年的痴心阴阳情就这样划上了一个绝情的句号 如花和陈十二少的这段感情也影响了报社编辑袁先生和他的女友但是这段感情纯属 陪衬,无须赘述 颓废着唯美 关锦鹏以女性电影见长,最初确立关导招牌的就是这部《胭脂扣》 导演用迷离的镜头 语言展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风月场的奢靡气氛人物服装、环境布景都十分考究比如电 影一开始如花为客人反串演唱《客途秋恨》的这场戏,如花身穿黑色长衫,头戴黑色小帽, 手里还拿着一把折扇,在红色地毯、粉色墙围、落地小窗拉门的房间里吟唱着,另一边是 大吃大喝的嫖客们,这种强烈鲜艳的色彩反差和视觉效果把倚红楼的颓靡气息烘托的扑面 而来,也令观众感受到当时妓院里红火热闹的氛围。
但是在表现如花和陈十二少的爱情时, 又是充满哀怨的感觉如花面无表情的谈吐举止,处处显现出一种孤寂素淡的冰冷感她 在临死前毫无畏惧的吞食鸦片,又紧紧抱住爱人平静的离去,她的冷淡又荡然无存爱情 让她在等待中苦闷,又无处申诉大量冷色调的镜头将这种情绪展现的一览无遗 关锦鹏的电影总是会捧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