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万善桥 北京万善桥原名双泉桥,双泉寺前翠微山南麓山沟有一座石桥,桥弧形像虹,名日"万善桥'原桥始建于金代,为木桥,称双泉桥专供金章宗皇帝来双泉寺避暑而修建的,木桥规模不大,而且低矮,沟中水大时会涨过桥面,成为漫水桥,后改建为石桥 简介 "万善桥'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黑石头村的"双泉寺'东南百余米处,建于明代,当初名曰"双泉桥',清光绪年间重修,并易名"万善桥'它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砖石结构,宽3.1米,长18米,高10余米,虽历经沧桑,却仍保持着古桥的风貌,桥体完整,拱券不塌陷,桥栏板外侧青石上的"万善桥'三字至今仍清楚可辫,历史上"万善桥'是由翠微山去天泰山"慈悲寺'进香的必经之路 该桥北侧还有一石龛, 掩映在两株古柏之间,龛内供奉石佛一尊,即接引佛,刻工精巧,外型生动 地理位置 石景山区的西北部是崇山峻岭,有一山叫翠微山,山中有一条曲折的深谷沟壑叫黑龙沟金代时这里丛林茂密,有两股山泉从山中涌出,一为阳泉,一为阴泉,泉水飞泻直下,常年流水不断,泉到山沟中段二泉合一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皇上御旨在二泉汇集处选址建寺庙,以便于皇帝夏季来此避暑,因此地有双泉流动故名双泉寺,又名双水院,是金代金章宗时期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
寺内有明代弘治七年(1494)石碑:"嘉靖元年(1522)立双泉在今寺右,左侧塔一,高约七丈余距寺数百步为双泉桥'清光绪年间又一次大规模修缮,寺名双泉寺,可桥名改称万善桥目前,双泉寺房屋已修缮了 万善桥详细位于石景山区黑石头双泉寺村东这是一座单孔高拱石桥,始建于金代,原名双泉桥,规模小且低明朝弘治年间,由太监戚至昌和戈公受命督修,1493年修成,光绪年间又重修该桥高为10米,宽3.1米,跨于4.2米的山涧之上在青石护栏外,刻有"万善桥'三字而四周村民则多称之为"罗锅桥' 桥体结构 石拱券碹顶二侧各有一个螭状吸水兽和石刻桥名"万善桥'万善桥横跨在黑龙沟山壑之间,如虹卧波,又方便交通,高高拱券以其巨大和宏伟而夺势桥为全青色石结构,桥台建造在山脚岩石上,石砌桥台为燕翅形,拱券为近似圆弧形,主拱券属镶边纵联分段并列式构造,是北京石拱桥中独一无二的结构方式桥长25米,桥身长16米,宽4米,拱脚跨径为米,拱券矢高约米石拱券碹顶二侧各有一个螭状吸水兽和石刻桥名"万善桥' 万善桥头西边,有两株巍峨的古柏,中间有约一米高的摩崖石刻菩萨立于灰砖金瓦的小龛中,资料称其为桥头接引佛也是旧时香会朝拜的对象之一,拜过接引佛,才干由双泉寺前往天泰山慈悲寺进香。
佛慧老树,平添古意深邃桥东上行便是通向青龙山福惠寺的翠微古道,现在依然可以行走至八大处证果寺 万善桥马鞍形的背脊异样柔美,线条严厉,拱券巍峨,结构独特,被誉为"北京最美的古桥'桥栏板外侧青石上刻"万善桥'字样,拱券最高处刻有镇水石兽头从桥面上看彻低察觉不出这深山里的小古桥有四层楼高,待下到涧里,才干仰望它气概如虹的另面如今桥下早已不见昔日涧泉奔响,惟独怪石嶙岣,潭水汪道细泉由北至南汩汨流动 古桥由来 重修双泉寺和万善桥是谁出的钱呢?传奇清代慈禧太后身边有一位近侍太监刘诚印弄到一笔赃款,心里总是不踏实,便同慈禧太后说了慈禧念度其诚,不但没有责备刘诚印,还让他"看着花吧'于是刘诚印就拿这笔钱重修双泉寺和万善桥建桥时雇了贾五、贾二两位石匠,这两位石匠用心赤诚,想了很多主意建拱桥,用一根根圆木拼成弧形,然后砌上砖石超群的技术使单拱括外形既坚固又漂亮,等桥建好后,两石匠把包工剩下的一千两白银退还了其主,刘诚印认为两人诚实忠厚,便让他俩住在寺中,看守双泉寺,直到老态龙钟而逝 现在万善桥基本保持古桥的风貌,桥体完整,拱券不塌陷,只是翼墙有几条裂缝,现在桥旁加修了一条弯路,让车辆饶行,削减古桥的承载压力,有效地庇护了万善桥。
1983年8月27日万善桥被列为石景山区重点文物庇护单位 更多关于"北京万善桥'等全国桥梁建设规模和桥梁建造施工企业资质,可以登入建造网建设通举行查询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