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健康心理 健全人格 一、学习上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厌学问题 1、厌学的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并且,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自信心,把自己看成上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一般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 2、厌学产生的原因 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学生自身的因素 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可导致在学习中遭遇失败,产生厌学心理 、学习疲劳问题 1.学习疲劳的表现 所谓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它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指肌肉与神经系统的疲劳,后者指的是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现象 目前,中学生中学习疲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其表现是:大脑反应迟钝,头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思维滞缓,情绪沮丧或烦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学习疲劳有暂时性学习疲劳和慢性学习疲劳两种暂时性学习疲劳通过休息、睡眠可以消除,慢性学习疲劳消除需要花较大力气 2、导致学习疲劳产生的原因 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较多,主要原因如下: 学习负担过重这里既有学校老师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不是按有关部门的要求留家庭作业,而是经常搞“题海战术”、“学习大运动量”,使孩子疲于应付而有些家长出于望子成才心切,还自行给孩子层层加码,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之外,又加些练习,或者在双休日给孩子报了一个班又一个班,认为“听总比不听好”就像吃饭一样,天天吃得太多,还一个劲儿往里塞,胃能不疲劳吗? 学习方法死板,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孩子学习只知道死记硬背,照猫画虎,没有认真开动脑筋学习没有一定之规,忙忙乱乱一次学习时间过长,超过脑力限度经常开夜车,效率不高,磨蹭太长时间,造成睡眠不足,脑子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缺乏学习兴趣对某一科甚至某几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听课不爱听作业不爱做,但是又必须完成作业,只好硬着头皮做,既造成生理疲劳,更造成心理疲劳学习无愉快可言 脑营养不足脑力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必须保证营养,高蛋白、维生素、充足的氧气是不可缺少的即使吃了高蛋白,趴在桌子上时间太长,呼吸短浅,氧供应不足,也会使大脑疲劳 、考试焦虑问题 1、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是中学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它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识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其症状主要表现为: 情绪激动、慌张、不能自制有的伴随手足发冷、心跳加速、肌肉紧张、甚至头昏 感知障碍,如视听困难,感受性降低,甚至把试题要求看错等 注意障碍即注意力集中不起来 记忆障碍平时熟悉的东西回忆不出,但一出考场又能想起 思维迟钝、混乱,不能正常分析、归纳、判断、推理,本来能做的题也做不出 2、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影响个体考试焦虑水平的因素很多,既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的 (1)个体的自身因素对考试焦虑水平的影响 ①遗传素质现代遗传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的特点决定着神经系统、焦虑症 焦虑症又叫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患者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
焦虑症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这是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各种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要付出特殊努力加以应付的东西如果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和期待就会促发焦虑反应过度而经常的焦虑就成了神经性焦虑症 青春期是焦虑症的易发期,其身心变化处在一个转折点上,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个体对自己在体态、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产生某种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诸如女孩由于乳房发育而不敢挺胸、月经初潮而紧张不安;男孩子出现性冲动、遗精、手淫后追悔自责等,这些都将对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带来很大影响他们往往由于好奇和不理解而导致出现恐惧、紧张、羞涩、孤独、自卑,同时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眩晕乏力、口干厌食、心慌气促、神经过敏、体重下降和焦虑不安等症状患者常因此而辗转于内科、神经科求诊,经反复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这类病症在精神科通常被诊断为青春期焦虑症 、挫折心理 中学生常常抱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为了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作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不能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挫折。
挫折一般是指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如果挫折产生于较为重大的目标,如学业、工作、爱情等,这种挫折可称之为失败;如果挫折的障碍与压力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使其处于一种不利于身心发展的位置,则称为身处逆境挫折、失败和逆境容易给中学生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挫折感在中学阶段表现较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常常会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而体验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①主客观矛盾是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观方面是指中学生的自我需求,客观方面则是指满足其需求的现实条件主客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中学生物质生活需要与社会、学校、家庭有限物质条件之问的矛盾;学业成功、工作出色的愿望与同学、同事竞争的矛盾;自我表现的需要与机遇不平等的矛盾;独立、自主需要与纪律约束的矛盾;社交需要与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之间的矛盾等;②个性不完善也是中学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中学生虽然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性,但从社会成熟的角度看,他们个性还不够完善,如情绪不稳定,认识片面,自尊心与好胜心强,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等。
青少年这种不完善的个性成了挫折心理的一张温床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中学生就是“不受教”、“不听话",甚至经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是逆反心理的表现这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每一阶段都可能发生,而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信任、不认同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感,为其喝彩;对思想政治教育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中学生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讨厌成人将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对任何事物倾向都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觉得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故产生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绪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的时机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逆反心理尽管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就其后果而言,它会导致中学生出现对人或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异常性格,使其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精神不振等。
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三、意志行为上的问题 中学生的过分依赖问题 依赖就是指对别的人或事物的过分依附,不能自立、自主意志上的依赖实质上就是意志缺乏这类学生的行为常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和为什么做,在行动过程中,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决定也难以抉择,显得手足无措,缺乏决断的能力,事事依赖他人,易受人暗示和指使譬如说,今天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星期日是逛商店还是上公园,有了问题是问同学还是问老师,制订计划是干这些事还是干那些事等等,都迟迟不能决定,只能依赖他人做决定 本来依赖是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人的发展都是逐渐从依附地位转向自主地位的出生后的婴儿对长者、抚养人形成依附关系,他的一切生活都依赖成年人到两三岁,他意识到自我,不但依附父母亲人,也开始依附家庭以外的人或物,如对幼儿园及其阿姨的依赖上小学后,随着交往面的拓宽,与同学关系密切起来,四五年级以后便出现依附关系向自主地位转化的势头而到初中阶段,大多数孩子都有强烈地摆脱依赖父母和教师的倾向,甚至出现过分的一味“逆反”和“叛逆”心理直到高中阶段之后,他们才能比较客观地分析自己与他人的意见,真正走向自我的独立自主。
因此在中学阶段,家长与教师既要帮助孩子由依附向独立自主平稳过渡,又要正确引导他们分析与接受师长们的正确意见否则自主能力差,依赖性强,会使孩子缺乏意志力;而一味地任由他们“自主”,则容易形成刚愎自用、冥顽不化的个性 有依赖问题的中学生,总是要求别人注意他,帮助他,称赞他,而不要求别人把他当作一个有自己的思想和需要的不断成长的孩子他们表现出过分地依赖父母、兄弟及同伴因而他们缺乏独立性,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更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做事无目的,在等待中糊里糊涂过日子,即使想办什么事,也是优柔寡断,举棋不定,并且易受人暗示,被人牵着鼻子走 中学生产生依赖的原因往往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有关,尤其是与父母的过多管束有关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掌上明珠,因而有些家庭对孩子特别娇惯,孩子的吃、穿、住、行、乐,到该独立的时候仍然包办代替,惟恐照顾不周,伤害了孩子他们不停地为孩子做一些不必要的事孩子站起来,怕他摔着;孩子跑起来,怕他伤着;孩子吃饭时,怕他噎着总之,孩子日常生活的大小琐事都由父母一手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