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瓷发展的从古至今 陶瓷, 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陶瓷二字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陶器的出现比瓷器早很多, 早在新石器时代, 陶器就已经出现并且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约在公元前1 6 世纪的商代中期, 才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 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 烧制温度也较低, 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 所以一般称其为“ 原始瓷” 其实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过来的, 商代原始陶器的出现为发展到瓷器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此陶和瓷形成了各自发展的两个支流那么, 陶与瓷的区别在哪里呢?① 其材料的不同陶器, 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黏土随处可取, 往深一点儿的地方挖一挖,可能就有黏土, 只要有黏度的土, 都可以烧成陶器原始人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 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 变得更加结实、坚硬, 而且可以防水, 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可是瓷器就不一样了, 瓷器一定需要采用瓷土制作瓷土是由云母和长石变质, 其中的钠、钾、钙、铁等流失, 加上水变化而成的, 它是以产于世界第一窑厂的中国景德镇附近的高岭而得名的。
后来由“ 高岭” 的中国音演变为“ K a o l i n ” , 而成为国际性的名词纯粹的瓷土是一种白色或灰白色, 有丝绢般光泽的软质矿物② 其煅烧成型的温度不一除唐三彩之外, 陶器的烧成温度是在1 0 0 0 ℃ 以下( 唐三彩是在1 1 0 0 ℃ 左右) , 而瓷器的烧成温度在1 2 0 0 ℃ 以上③ 其透光率的不同首先, 陶器是不透光的而景德镇瓷器有着“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 的美称, 瓷器的这几大特点足以说明瓷器的透光率是十分好的,以至于有很多灯饰都是采用瓷器制作灯罩④ 其敲击声与吸水率的区别陶器用手指轻敲是发出沉重闷浊的声音, 而瓷器的声音则是清脆明亮在吸水率方面, 陶器的吸水率十分高, 而瓷器几乎是不吸水的陶瓷自出现发展至今, 也是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见证着不同时期的文化魅力, 从生活到艺术, 这一切都息息相关1 9 7 7 年发现的距今8 0 0 0 [来自wWw.lw5u.coM]多年的裴李岗文化和1 9 2 1 年发现的距今5 0 0 0多年的仰韶文化, 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半个世纪以来新的考古材料证明, 这两种文化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 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那时候的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 占陶器总数的6 8 % 以上, 夹砂红陶次之, 占总数的2 8 % 以上, 泥质灰陶最少, 陶器均为手制, 大多为泥条盘筑据记载早在一万多年以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就建有许多陶窑, 烧制钵、缸、杯、壶、罐、瓮、盆、甑、碗、勺、鼎等他们烧制的陶猪头、陶羊头和陶人头等艺术品形象逼真而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一种彩陶文化, 其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当时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 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 故称彩陶文化其彩陶器造型优美, 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 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陶塑艺术品也很精彩, 有附塑在陶器上的各种动物塑像, 如隼形饰、羊头器钮、鸟形盖把、人面头像、壁虎及鹰等, 皆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 还发现有5 0多种刻划符号, 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在濮阳西水坡又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 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 马家窑文化可以说是陶器发展的潮热时期, 延续发展了数百年, 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 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窑文化, 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 但表现更为精细, 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 艺术成就似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 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在当时, 彩陶的大量生产, 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 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 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 而且它的内彩也十分丰富, 时代的特征十分鲜明到了商代制陶工艺得到普遍的发展, 这时出现了带釉的硬陶, 釉色青绿而带褐黄, 胎质比较硬, 呈灰白色东汉晚期创造性烧成了青瓷, 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国时期越窑青瓷造型质朴, 纹饰单纯南北朝时期受到战乱等不安定因素影响, 使得中原地区的文化生产大大受挫, 致使陶瓷业停滞不前, 直到北朝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 这就是白瓷白瓷的烧成, 是陶瓷史上又一件大事, 其中白瓷莲瓣罐是后来彩绘瓷发展的基础,也是邢窑、定窑名瓷的先驱。
汉代以后, 瓷器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东汉就有真正意义的瓷器出现了陶器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瓷器迅速崛起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谓已蜕变到成熟的境界, 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 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 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 但温度不高, 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 而发展[来自www.lw5U.com]到唐代, 不但釉料发展成熟, 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 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这时出现了我国的文化瑰宝- - 青花瓷这时候就有人要说了, 不是早在唐代就已经有青花瓷了吗? 其实这个争议是一直存在的唐青花为什么被学者们否认属于青花瓷我觉得还是唐代被称作青花瓷的那些瓷器质量不高, 不符合青花瓷的标准, 首先胎不够白, 泥土不纯, 有些器物表面还施化妆土, 并非高温透明白釉, 很多釉下的图案顶多算“ 蓝彩” , 不是画所以偶然的相似不能证明什么, 好多唐青花就是一些类似唐三彩的釉陶, 连瓷器都不是唐三彩里有很多蓝色, 一些人认为釉底下呈现蓝色就是青花了当然, 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啦青花瓷作为陶瓷界的常青树, 一直以来都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颜色釉瓷也是汉族人民的伟大创造唐代的唐三彩, 宋代又出现天青釉、粉青釉、红宝釉、紫宝釉和黑釉到了明代, 便有了钧红、祭红、郎窑红、胭脂红、美人醉等名贵色釉其中祭红制作之难甚于其它颜色釉, 也比其他色釉名贵传统的制作方法可谓不惜工本, 古代配方中不仅有珍珠、玛瑙、玉石等还需掺入黄金, 其配料之广, 价格之高让后人惊叹, 但即使这样, 在采用同一配方时, 只要温度、气氛、时间稍有差异, 也常烧制不出好的成品明成化时期出现了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一种新装饰手法- - 斗彩其中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釉上彩只是略加点缀而已由于釉上釉下, 给人以丰富的热烈、鲜明清新之感, 有很好的艺术效果到了清康熙晚期, 从阿拉伯地区传过来的珐琅彩运用于宫廷陶瓷中, 就有了极具皇室喜爱的珐琅彩珐琅彩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 到乾隆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 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 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 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 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 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
直到现代, 景德镇的许多瓷厂仍继续生产从古到今, 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 但是, 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美来自于生活, 陶瓷制作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 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 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