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选)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

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39KB
约38页
文档ID:199243909
(精选)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_第1页
1/38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陈述了化学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即“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依据课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和换算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课堂探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教学方式应体现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因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过程,理解了过程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方法,从而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溶剂体积”与“溶液体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  三、教学程序:  新课改倡导以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意义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改进自己已有认识和经验的过程本节课依据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  1、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课堂上他们带来了自己收集的诸如止咳糖浆、饮料、眼药水、矿泉水、四特酒等,实验室诸如盐酸、碳酸钠等溶液的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出示自己收集的标签,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进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 ——物质的量浓度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基础上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建构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感受概念,然后通过以下具体实例练习来巩固、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l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5.85克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lNaCl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是对概念的直接运用;  第二个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们将在各自的思考与判断中,进行探讨和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相互解答疑问,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引起彼此的心灵的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突破了教学的重点;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给出了“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与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课标》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然后计算98%(密度为1.84g/c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他们不难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存在着较大困难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98%(密度为1.84g/c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抽象的转换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巩固提高: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用98%(密度为1.84g/c3)的浓硫酸配制250L1.84l/L的稀硫酸溶液  3、开拓眼界  在成功的激励下,课本知识此时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

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显现出STS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4、课堂评价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堂评价练习,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 下列溶液中NO3-的浓度与100L1 l/L硝酸铁溶液中的NO3-的浓度相等的是:  A.200L1.5l/L硝酸镁溶液 B.200L1.5 l/L硝酸钾溶液  C.50L3 l/L硝酸钾溶液 D.300L1 l/L硝酸溶液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cl/L, 密度为g/c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 B. C. D.  5、作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  四、教学反思:  这样的作业,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过分强调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化学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本节教材在__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__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__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简析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第三部分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和升华  3、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 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  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二、高学情分析  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四、 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五、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实质,影响速率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引出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概念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设疑导入,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  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4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浓度增大,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  由以上分析让学生推测如果减少反应物平衡会怎样移动学生设计实验,加入碱溶液减少反应物浓度,从而证明学生推测是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