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言特殊现象的理解及其翻译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9.50KB
约14页
文档ID:40777502
文言特殊现象的理解及其翻译_第1页
1/14

1略谈文言文特殊现象的理解略谈文言文特殊现象的理解及其及其翻译翻译学习文言文,总离不开翻译翻译文言文,就是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把古人说的意思用现代人说话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以为,文言文的翻译,除了要有丰富的词语积累外,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一是要能准确理解文言中的特殊现象,二是要明确文言中的特殊现象应该用怎样的现代汉语形式表述,也就是如何翻译的问题文言中的特殊现象,有两种典型情况是应该高度重视的一是特殊的句式,二是特殊的用词方法,也就是词类活用要想比较准确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言,除了应有大量的积累外,对这两种特殊现象的理解也非常重要一、一、 特殊句式的理解及其翻译特殊句式的理解及其翻译古人说话,跟我们现代人一样,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在句式方面,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主要有下面一些特殊之处一是表示判断的形式不一样,二是表示被动的形式不一样,三是倒装的形式不一样,四是省略的形式不一样1、判断句的理解及其翻译、判断句的理解及其翻译 现代人对某人或某物作判断时,一般都说“什么是什么”或“什么不是什么” ,古人却不这样说,他们一般都说成“什么者什么也” ,或者说成“什么,什么也” ,或者干脆说成“什么,什么” ,表示否定时就加一个“非”字。

从句子的性质上看,古人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大都以名词性的句子出现,也就是说,古人所说的判断句一般是不出现判断动词的,要用,也只2限于“为” 、 “乃” 、 “即”等词,用“是”的更少(“是”多数时候作指示代词) 明白了古今判断形式的差异,在翻译判断句时,我们只要按照现代汉语的判断形式翻译就行例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句中的主语“楚左尹项伯”和谓语“项羽季父”均为名词性短语,它们一起构成一个名词性的句子这句话的翻译为: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再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这个句子同样是名词性的判断句,什么标志也没有全句的意思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2、被动句的理解及其翻译2、被动句的理解及其翻译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形式主要有下面几种:一是用“为……所……”表示被动, “为”就是“被”的意思,引出动作的发出者, “所”引出动作一是用“见……于……”表示被动, “见”引出动作, “于”就是“被”的意思,引出动作的发出者这是两种完整的被动形式但前者有时省略“所”而只用“为” ,后者有时省略“见”只用“于” ,或省略“于”只用“见” 第三种形式,某些动词本身隐含着被动的意思。

此外,也有直接用“被”表示被动的,但不多见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一般都用“被”来表示,偶尔也有用“为……所……”来表示的不管古人采用哪种形式表示被动,只要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被动形式就行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3句中的“笑”为“讥笑”的意思, “见”引出动作“笑” , “于”则引出“笑”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大方之家(内行人) ” 全句的翻译为:我会永远被内行人讥笑了再如动词本身隐含被动意思的例子: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拜” (授给官职)就隐含着被动的意思全句的主语是“赵惠文王” ,而“廉颇”又不可能自“拜”为上卿,只能是“赵惠文王”来“拜”廉颇为上卿,因此“拜”是 “被拜”的意思全句的翻译为: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任赵国的大将 …… 被封为上卿,在各路诸侯中他凭着勇气而闻名 3、3、 倒装句的理解及其翻译倒装句的理解及其翻译 一般来说,文言句子的结构,和现代汉语的结构相比,其差别不是很大,句子成分的位置和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材料也大致一样。

现代汉语中,一般是先说主语,再说谓语,语意不完整时,再接着说宾语为了把意思说得更明白,很多时候还得在主语中心词和宾语中心词前加上一定的定语,在谓语中心词前加上一定的状语,在谓语中心词后加上一定的补语但是,古人说话也有其特殊之处,下面几种情况就值得我们注意:(1)主谓倒装句主谓倒装句 主谓倒装,就是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相互交换,这种情况不多见例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句子的主语是“公子能急人之困” ,谓语是“在” ,宾语是“安”——这个句子除了主谓倒装外还有宾语前置——全句的意思为:4公子你能把别人的困难作为急所又表现在哪里呢?再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句子陈述的对象是“汝不惠(不聪明) ” , “甚”是厉害之意,用来陈述“汝不惠” ,是句子的谓语这句话的翻译为:你不聪明,真是太厉害了2)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就是把句子的宾语放到句子的谓语之前,或者把介词的宾语放到介词之前(现代汉语中介词之后跟名词性的词语才能构成介词短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四种:一是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一是介词宾语前置,一是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再就是用“之”或“是”把宾语前置(这一现象现代汉语中还常常用到。

比如“唯利是图” 、 “唯贤是举”等) 例如:故不我若也 《种树郭橐驼传》这是一个否定句,句中的“我”为代词,是“若”的宾语,放到了谓语“若”之前全句的意思为:所以不像我了又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句中的“何”是“操”的宾语全句的意思为:大王来时拿着什么(东西)呢?再如: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之亡》句中的“何”就是疑问代词,作“以”这个介词的宾语全句的意思为:你如果回到晋国,那么用什么回报我(“不谷”是我的自称)呢?(3)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定语,现代汉语中一般应出现在主语中心词或宾5语中心词之前,对中心词起修饰或限制作用但古人说话时往往有把定语放到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为:中心词后用“之” ,再说定语,最后用一个“者”字,也有省略“之”或“者”的对于定语后置的理解,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既然是定语后置,那么中心词及其后置定语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并且只可能构成名词性的短语,它们在句中也只能作全句的主语或宾语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子的谓语是“求” , “求”的宾语中心词是“人” , “可使报秦”是“人”的定语,对“人”起限制作用。

“人可使报秦者”整体作“求”的宾语全句的意思为:计策还没有定下来, (赵王要)寻找一个能够出使秦国回复秦王的人, (结果)没有找到4)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这里所说的状语,主要是指文言中表示时间、处所、对象、比较等的介词短语现代汉语中,一般将它们放在谓语之前,表示时间、处所、对象、比较等古人说话时,往往将它们置于谓语之后,这就是状语后置例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中的“于柙” 、 “于椟中”都是介词短语,分别作“出”和“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本应放在“出”和“毁”之前,但这里却把它们放到了后面全句的意思为: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 ,贵重的东西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6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句中有两个“于蓝” ,前者处于动词“取”之后,表示“取”的对象;后者处于形容词“青”之后,表示比较全句的翻译为:靛青(这种染料) ,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草更青5)补语前置句补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中的补语,一般用来补充谓语的程度、趋向、结果、动作的多少等,其位置应处在谓语之后文言中却有将补语置于谓语前的现象,这主要是表示动作次数的一类数词。

例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句中的“跃”为动词谓语, “一”表示动作的次数,当作“跃”的补语, “一跃”为跳一次的意思全句的意思为:骐骥跳跃一次,不能到十步(远) 再如: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句中的“二”和“三”分别表示败与胜的次数,应作补语全句的翻译为:赵国曾经和秦国打了五仗,败了两次胜了三次无论是哪一种倒装,我们在理解时,一定要注意辨明句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看看它们能否搭配,能否构成或主谓、或动宾、或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或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依照现代汉语的说话原则,将倒装的部分还原到它本来的位置,而且像状语后置,如果没有相应的介词,还必须在表处所、时间等的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使其变成一个介词短语,否则就说不通 4、4、 省略句的理解及其翻译省略句的理解及其翻译 现代汉语中也有省略,但一般限7于承前或蒙后省略比如:我们不怕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胜利这是两个分句,前句的主语是“我们” ,后一分句的主语“我们”就承前省略了而文言中的省略却并不是这么回事比如, 《论语》中很多对话,好些说话人都是省略了的,要弄清是谁说的,还得根据前后语境去推断,这只是省略主语的现象。

文言中还有省略其它成分的现象,此外,也有省略介词的、省略兼语的、省略介词宾语的例如: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过秦论》句中“行伍之间”是“蹑足”的处所,它们之间当有介词“于”;“阡陌之中”是“倔起”的处所,它们之间也应有介词“于” ,但都被省略了这种省略介词“于”的现象在文言中很常见,一般而言,凡动词后直接跟处所、对象名词,动词和名词之间都是省略了“于”的翻译省略句时,一定要注意将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而且要用括号标示清楚例如:(左忠毅公)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书左忠毅公逸事》句中的“召”为动词,召唤的意思,其发出者应为“左忠毅公”, “召”谁?后面省略了,依据文意不难看出,应为后面提到的“此生(这位书生) ” ;“使”也是动词,后面省略了兼语“此生” 这两处均为省略兼语的现象其翻译为:(左忠毅公)喊(这位书生)进来,让(他)拜见左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庸碌无能,将8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位书生了 ”二、二、 词类活用的理解及其翻译词类活用的理解及其翻译文言中的词类活用,就是指文言中的某些词语,用现代汉语中这些词语的特性去衡量,其本有词性及其功用已发生了较大变化。

比如,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只能作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但文言中却有作谓语的;动词一般是作谓语,如果是及物动词,则其后可以跟宾语,如果是不及物动词,则其后不能跟宾语,但文言中不仅有动词作主语或宾语的现象,而且还有不及物动词跟宾语的现象;形容词可以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可是文言中不仅有形容词作名词的现象,而且还有作谓语后跟宾语的现象;名词一般不直接作状语,可是文言中却有很多直接作状语的这一类现象就是词类活用文言中涉及到活用的词类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其它词类活用的也有,但不如这三类普遍还有,我们现在说话,一般是先说主语,再说主语怎么样,有时还得说出宾语来保持语意的完整但古人说话时,却有动作是宾语发出、并且动作支配的对象是主语的特殊现象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这时的动词一般都是活用了,可能是使动用法,也可能是意动用法,也可能是被动用法,这就需要认真区别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句中的“从”是一个动词,跟随的意思 “数骑”为随从的意思,是“从”的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